昨天看揭幕战时,由于事先知道是刘建宏和朱广沪解说,我特意把声音调小了一些,对他俩在比赛中的惊人之语就没太在意。后来在网上看到大家争先恐后的吐槽,尤其是朱指导的那句“讨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这让我想起N年前关于朱指导的一个段子:球队在上海集训,一堆记者围着他采访,但老朱面露难色,“今天很忙啊,没时间,一会儿就要开会,咱们改天行不行?”
从人群中突围出来,他看到一个熟悉的女记者,立刻变了脸色:“你也来了?怎么不给我打电话啊?我手机一直开着呢,真讨厌。”
球员或教练转行当足球评论员的不少,但真正被认可的不多,最被人们诟病的主要是他们的普通话不够标准。朱广沪一口上海普通话,就难免让人想起影视剧中的“娘娘腔”;以前,陈亦明的广东普通话也让人听着别扭,他经常把“卖人”说成“卖淫”,前几年,他和李承鹏就赌球的报道对簿公堂,最终也没能胜诉。事实上,从他的解说里也能找到蛛丝马迹,比如有球员罚点球,陈亦明就会大呼:“打左边,我买左边!”
足球专业人士转行当足球评论员,目前还没人能赶超张路。一是因为这些人执教或踢球时成绩都不怎么样,现身说法自然缺乏公信力;二是语言过于生硬,听起来生涩乏味;三是没能抓住自身的优势,与其彰显专家身份,还不如说一些从业时的趣事和段子,那可是他们独家的经历,任何人都不能替代。
当然,对于那些转行的人要求太苛刻也不现实,即使是专业解说员,也没几个能让人“过耳不忘”的。自从黄健翔离开后,央视的诸多年轻足球解说员就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没有个性,没有特点,没有风格。这可能和央视的要求有关,即使念和观众互动时的短信或微博,也要选择那些正能量的,只求不出错,不求能出彩。据说,有些主持人或播音员拿到稿子时自己都会有疑问:“这些东西说出去有人信吗?”但一旦进入镜头中,他们还得声情并茂的播讲。这大概就是区别,有些主持人在私下里也是有血有肉的正常人,好玩又有趣,和屏幕上装腔作势的大尾巴狼判若两人。
体育评论员,首先要是这方面的专家,其次才要注重口齿是否伶俐。孙正平当年解说奥运会时,有一次说排球,中国队干净利落地以3∶0击败对手后,时间还很充裕,就临时插播一场篮球赛。孙正平一上来就傻眼了,因为那两个队太陌生,连国旗是哪个国家的都不认识,有工作人员就上来支招:“那个是南斯拉夫队。”过了一会儿,他又向孙正平道歉:“对不起,那不是南斯拉夫。”这时,除了张口结舌,话已出口的孙正平还能做些什么?
好在如今已是多元化世界,央视一家独大的现象虽然仍难改变,但大家确实有了更多选择。现在能够得到大部分球迷认可的有两类评论员,一类是以詹俊为代表的学者派,他最早在广东台做幕后,经常翻译稿件,对足坛的故事、背景、野史如数家珍,后来评论足球,自然厚积薄发;另一类是以董路和李欣为代表的幽默搭档,解说比赛时,不时嬉笑怒骂、插科打诨,既犀利,也不做作,让人忍俊不禁。
其实观众们对评论员的要求并不高。只要你不装腕、不装蒜、不装孙子,呈现给他们的是你观察到的、聆听到的、触摸到的、体验到的,这就够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