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南京青奥会倒计时三十天,全国“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代表来宁进行专题采访,实地探访青奥村,并就如何在新形势下以全媒体融合的方式报道青奥会进行了研讨交流。大家认为,搭建七大媒体联盟平台,是整合媒体资源、创新传播方式的有益探索,将有助于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提升传播效果。现将代表研讨交流的精彩观点摘录如下。
发挥全媒体优势,创新报道模式
周跃敏 (新华日报社社长、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
作为青奥会所在地的主流媒体,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倡议发起“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一方面以新颖独特的形式创新青奥会的报道,扩大青奥会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创新提升传统报业进行全媒体融合,探索新媒体发展的新路径。我们为此专门打造了“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采编平台,实现了报纸、网站、微博 、微信的统一发稿和选稿,打通了各类媒体间的区域界限和采编阻隔。
“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有效拓展了青奥宣传平台。南京青奥会不仅仅是南京的大事江苏的喜事,更是全国乃至全球青少年的盛事。中央领导同志对青奥会的筹备工作十分关心。作为媒体,我们肩负着宣传好、报道好、展示好青奥会以及中国形象的重任。从今天起,青奥会的宣传报道将全面升温,这不仅仅是国际赛事的报道,也是媒体合作融合的难得机会。
对报纸来说,必须尽快通过结构再造和战略转型,全面提升自身在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引导力和市场竞争力。今年全国两会,我们首次整合旗下各媒体,在全媒体融合、全方位出击、全时段播报三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南京青奥会又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跨媒体合作、全媒体融合的难得机遇。我们要进一步丰富传播形态,为跨媒体合作、全媒体融合探路,为加快自身发展、应对各大挑战打下基础。
联动平台,让我们成了“一家人”
肖建中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有了这个平台,就像一个家有了客厅,在全媒体大背景下,七大联盟看青奥采编平台让200多家媒体今后在面对此类大型报道时成了“一家人”。当然平台在利用本地资源的同时,将来如何将成员单位媒体记者的现场报道进行最大程度的采用和互动,还值得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河南日报官方微博目前已拥有328万“豫米”,是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迈进媒体融合阶段的尖兵。把微博纳入新闻奖评价体系是我们的一次尝试。2013年,在以河南日报为主的河南媒体的推动下,河南省委宣传部在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后,决定将媒体微博正式纳入到河南省新闻奖。今年5月份河南省新闻奖微博奖评定完毕,已经正式公布了。传统媒体拥有优质的新闻产品,怎么把记者资源、队伍资源、内容资源和新媒体的渠道资源结合起来,不是浅浅的结合,而是深度的融合,可能就是为我们探索转型寻找的路径、方法和方式。这需要大家的努力,也需要一些体制创新和机制配套建设。南京青奥会就是这样一次全媒体融合的机会。
全方位报道,提升城市形象
李蜀昌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兼三晋都市报社长)
30年前,我曾经在东南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求学深造,对南京这座城市感情很深。可是今天一大早,我走出金陵饭店,发现老的地标都不在了,南京市容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到了河西的青奥村参观,更是让我大发感慨,这片原先毫无印象的偏远郊区,如今已是这般现代化的新貌。青奥村的环境真是非常漂亮!城市的市容市貌和基础设施建设,有时候就得靠这样一场运动盛会。青奥会给南京带来的变化真不小,城市的档次也上去了。这次参与七大媒体联盟报道青奥会,报社已经制定了整体报道计划,届时,将在三晋都市报上开辟专栏,还要把报社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资源一起带进来,更广泛地传播这场体育盛会,文化盛会。
能抓住读者的就是好媒体
牛振宁 (河南商报常务副社长 )
青奥会作为一场面向青年人的体育盛会,它活力四射但还需要更多的文化积淀。这次南京有关青奥会的宣传中,人文青奥的口号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不仅是青奥会的亮点,也是我们今后发展体育事业的追求。通过青奥会这样的大型赛事来宣传全民健身、快乐生活的理念对老百姓来说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有利于青奥会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宿。
七大媒体联盟联手,将可以在各自覆盖范围内更好地为青奥会宣传。也可以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此次七大联盟共同报道青奥,也可以算作是传统媒体全媒体融合的有益尝试。传统媒体在面对重要报道的时候,兄弟般地互相帮助,可以让大家的联系更加紧密。其实,无论是新媒体老媒体,能抓住读者的就是好媒体;无论新媒体老媒体,能赚钱的媒体才是好媒体。面对互联网浪潮,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其实现在能影响人们思想、在舆论上起引导作用的,更多的还是我们传统媒体。相比起来,无非是传播的平台发生了变化。“通过对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可以携手放大对舆论的影响力,也可以更好地坚守住宣传阵地。”
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参与青奥
冯晓芳 (安徽手机报主编)
经过采访发现,青奥会更多的是文化交流。南京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青奥会会徽以及吉祥物的征集,充分调动了青少年参与这种文化活动的热情,这种文化的交流超越了体育本身所带来的影响,更能体现青奥的精神和意义。青奥会并不是南京的青奥会,而是中国承办的一个非常大的赛事,安徽作为江苏邻居,一定做好青奥赛事及文化交流方面的报道,把青奥的影响力传播出去。
七大媒体联盟共同报道青奥会,这种大型赛事的报道创新模式让人耳目一新。联盟成立的最大优势在于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提速。媒体共通融合后,江苏手机报的记者能够代表全国手机报联盟的32家手机报去采访青奥、见证青奥,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把青奥的稿件传递给3600多万读者。相比传统媒体而言,江苏手机报记者的着眼点会更民生、更有趣,由他们采访共享的稿件,更符合手机报的用稿特点和需求,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媒体联盟的成立,也更加有意义。
考验媒体智慧记者能力
蔡华东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七大媒体联盟的平台为我们做好青奥会的报道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我们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拥有11张报纸、10余本刊物和5个网站,宣传报道好青奥会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青奥会是一项国际性的综合运动会,总书记也给予了很高的期望,要求办得精彩,勉励志愿者要用青春的激情打造中国最美的名片。
为全世界的青少年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文化融合,这是国际奥委会举办青奥会的初衷。但对于这项至今只举办过一届的赛事,可能国际奥委会也在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希望能从南京这座城市,探索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因此南京成功举办青奥会,对举办类似赛事,是有奠基意义的。赛事举办如此,赛事报道也是如此。对于大型体育赛事的报道,我们以往习惯于受金牌驱动,追求眼球效应。但青奥会是一个不以金牌论英雄的运动会,如何报道,对于任何一个媒体都是一个考验。读者的需求是多元的,青奥会将极大地考验记者发现素材的能力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
青奥会期间,我们会派出专门的报道团队。团队中会有一些专业性不那么强、具备语言优势的记者。多和运动员交流,跳出体育报道的原有框架,为青奥会的宣传造势,为扩大青奥会的国际影响做出我们的努力。
发动全媒体资源报道青奥
李 杲 (《钱江晚报》总编辑)
我们将发动全部的媒体资源来对青奥会进行报道。总的方向就是要通过全媒体的手段加强及时性和交流的问题,此外还要加强互动性,这也是新媒体特别强调的用户体验的问题。在媒体转型方面,浙江日报走的这条路可能是比较特殊的。现在浙报系统里面从事新媒体的人数量上已经超过了传统采编这块!愈发的会让人考虑这个报道怎么样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来做一些事情。钱江晚报大大小小有将近50个微信号,我们鼓励各个微信号作为一个新媒体的发轫起点来做尝试。今年5月,浙报集团做了一个内部的孵化创新大赛,集团当时说是拿了两千万孵化资金来扶持创新大赛中冒出的种子团队。微博也好、微信也好、网站也好、APP也好,其实是不稀奇的,关键是看你怎么运作。
收购边锋是一个大动作。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要利用这个平台,让这些玩游戏的人来读我们的新闻。目前来说这个新闻内容是跟我们钱报网打通的,钱报网以前最高的时候流量也就50万。但仅仅导入了边锋一部分的流量,就达到了一天一千万,很多互联网人就觉得你是守着一个巨大的金矿。青奥会期间,我们就将利用好这个平台,发动全媒体优势宣传、报道青奥会。
开放办会,讲好中国故事
裘正义 (《新民晚报》副总编辑)
上海跟江苏有着天然的地缘关系,上海人对青奥非常关注,充满期待。在南京街头看到“分享青春、共筑未来”的字样,就能感觉到跟其他的竞技比赛不同,青奥会在比赛之外,更注重各国青年的交流,将体育跟文化、艺术、经济联系起来,以理念取胜,以互动取胜。
为了做好青奥会的报道,《新民晚报》已经成立了一个报道小组,青奥会期间将会开辟专门的版面和栏目,除了常规的对赛事进展的报道外,更多地着墨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场内场外、线上线下的互动活动。对于青奥会的报道也不仅在报纸上,还会在新民晚报旗下的多个网站、微博、微信矩阵等平台上对青奥会进行报道。青奥会的报道应该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媒体联盟报道形式非常好,会吸引更多跨地域的关注,资源开放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融合要体现互动参与分享
张 桑 (东方网总编助理兼总编室主任)
报道青奥会,关键是要解决好向新媒体融合的问题。习总书记特别提出要以青少年的满意为衡量标准,我们的报道其实主要也是可以参照这样一个标准,就是青少年的受众能不能满意我们的报道,他们看不看是衡量我们的报道有没有做好,或者说传播有没有达到有效性的衡量标准。做好青奥会的报道,关键是要倾听用户的需求,关注用户的特点。
所有的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融合当中都要解决一个中央厨房的问题。互联网精神无非就是自由、分享、互动。从运营来说,用户为中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互联网精神。新闻报道要不断思考是为谁在报道。以南京青奥为例,报道的理念就要考虑如何更符合青少年的需求,同时也影响到成人世界。媒体融合后的新闻报道不仅要体现各类媒体间的互动,还要体现受众与媒体间的互动、参与和分享。即将到来的青奥会,将成为媒体转型中对“中央厨房”问题探索的一大机遇。这是让新闻报道如何更适应青少年观感的一种很好的补充。
同城效应,关注青奥亮点
徐锦江 (解放日报副总编辑)
“七大媒体联盟看青奥”活动本身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对上海报业、解放日报都是非常大的启发。
我昨天到南京坐高铁只花了1个多小时,上海与南京有一个同城效应。办青奥会,我们不仅要有同城效应,还要有同心效应。虽然说是在南京办,上海也可以作为一个支持,希望青奥会能把上海的资源充分地利用和挖掘,这也是我们的一个心愿。
青奥会是展示南京形象、展示中国形象的平台。青奥会不是简单的一个体育赛事,也不像世界杯焦点那么集中,怎么找到青奥会的报道重点是关键所在。上海做电影电视节的报道,每年都报道,也会有审美疲劳,这就要考虑怎么报道出特色来。今年的报道关注了选片制度等亮点,报道就有了高度、比较出彩。青奥会能不能疏理出关注度高的亮点、重点来,让我们进行集中报道?
青奥会有助于提升整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青奥会要把南京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蕴报道出来,比如它对相关产业链的带动,对提高整个城市市民的文明素质、文化素质,尤其是对青少年有什么影响。再比如,举办青奥会对南京市民有什么好处,这是市民非常关心的。此外,青奥会举办以后能够给这座城市留下些什么东西等。具体一点,比如说青奥会为什么要放在南京这个城市,它跟其他城市有什么比较优势。还有就是主题口号“分享青春、共筑未来”,在中英文的翻译过程中有什么故事。
媒体融合的“试验田”
汪令来 (羊城晚报集团管委会委员、羊城晚报社委)
青奥会这样的大型国际盛会给目前各纸媒都在困惑的“融合”将带来新体验,是一个“试验田”,等到青奥会结束,要把这些试验成果留下来,成为媒体融合出路的经典模式。青奥会是国际体育盛事,层次高,社会关注度高,影响面广,其宣传的渠道和空间也大,媒体融合应该抓住这个节点和试点。首先,在互动上,要改变一种意识,其实不仅仅是纸媒与新媒体的互动,而是全媒体与用户的互动,新媒体有及时性、方便性等特点,有二维码、视频等方式,也要探索全媒体互动的方式,青奥会就可提供这样一个尝试的机会,利用新媒体在传递赛事情况的及时性上,与手机用户建立紧密联系,然后再反哺给传统纸媒,有观点认为,传统纸媒与新媒体是对手,其实从另一个层面上讲,也是合作者。在新媒体反哺纸媒上还有很多空间和探索。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上,不能丢了社区阵地。社会化媒体,其在社区等地面优势是弱于传统媒体的,所以传统媒体要融合自身的新媒体“守住社区”,像青奥会这样的体育文化赛事,就可以借助社区的力量将传统媒体所拥有的新媒体进行全面发展,通过门票的派送、志愿者的征集、与体育明星的互动等形式来实现互动,这样新媒体征集,纸媒落地,也是不错的融合方式。
媒体类别和形态都需融合
应中迪 (浙江在线副总经理)
媒体融合不仅要有不同媒体间块状的融合,还应有不同媒体形态间的融合。浙江在线经过多年磨合形成了“三圈环流,四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三圈,就是根据重要性,在外围的媒体形成不同的圈子,浙江在线网站。还有边锋网络,加上大浙网,根据重要性的不同,形成三个圈子,这样就在外部,形成不同媒体间的环流。四位一体就是呈现不同的媒体形态,如手机报、客户端、网站和网络视频。三圈环流是不同媒体间块状的融合,四位一体则是产品形态上的融合。
作为地方新闻网站,在传统互联网PC端已经落后于商业网站。如果地方新闻网站能够利用好移动端,做好文章,就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比如在四位一体中,我们的客户端已经推广到了几百万个用户,手机报也有上千万用户,移动端的视频也正在酝酿之中。江苏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很强大,可以在媒体融合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传统报纸可以在医疗、教育、生活等多个领域开发微信平台,借助强大的微信矩阵实现向新媒体的转型。如果开发十几个微信平台,每个平台都达到10万个用户,那就是100多万个受众了,本地媒体的覆盖面就会变得更强。这次报道南京青奥会,就要尝试这种全新的模式。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联合采访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