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者,在张家口康保马拉松比赛中永远地倒下了,但,这是一个本来可以完全避免的悲剧。在全国各地涌现的马拉松热潮中,这样的悲剧能不再上演吗?!
7月19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康保县举行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一名50多岁的参赛选手猝死,根据赛事组委会发布的公告,该参赛选手是借用他人的身份参赛。
赛事组委会副秘书长陈峰今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参赛选手借用了他人的身份,保险公司对他的意外身故不予理赔。但赛事组委会本着人道主义精神,还是为其家属提供了救助金。”
据陈峰介绍,国内马拉松比赛的组织方,已经有了很高的保险意识,本次比赛就为所有正式报名的参赛选手投了保,其中心脏猝死险的保额是30万元。但这名心源性猝死的参赛选手的家属却拿不到这30万元,理由只有一个:“保险公司只对正式报名的选手负责。”
借用他人身份甚至在没有任何参赛身份的情况下参加马拉松比赛,国内将这类参赛者称为“蹭跑”一族。陈峰表示:“这类人群的出现是国内很多 跑友 安全意识淡漠的一种体现。保险是赛事组委会为每名参赛选手提供的最重要的一项保障,参赛选手一旦受伤乃至身故,其本人和家属能够得到的资金援助,通常只有保险理赔一条途径。参赛选手不通过正式报名参赛,事实上是放弃了最重要的一项个人保障措施。”
或许因为没能成功报名,或为了逃避报名费,或顶替因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参赛的已报名跑友……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蹭跑”,都是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极大损失。“部分 跑友 的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从本质上来说,是在国内马拉松运动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马拉松文化的认知和推广还相对滞后。”陈峰所在的企业,已在国内很多城市做过马拉松比赛的组织工作,他深刻感受到,很多跑友参加马拉松运动的理念存在偏差。“马拉松是一项有一定风险的运动,但从大众参与的角度看,马拉松应该是一项健康、乐观、愉快的运动,参与者不应该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由于马拉松比赛的规模通常都很庞大,赛事组织者基本上只可能在发放参赛证件时,对参赛选手的身份进行一次核查;到比赛开始时,对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的参赛选手,再进行一对一身份核验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杜绝 蹭跑 的现象,只能靠 跑友们 的自律、诚信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陈峰表示,“只有跑友们清楚认识到, 蹭跑 会让自己和家庭失去最重要的保障、这种冒险行为是与享受马拉松运动的追求背道而驰的,他们才有可能对蹭跑说 不 。”
如果不借用他人身份参赛,如果在比赛中早一点发现身体异状,不勉强参赛,在张家口马拉松比赛中猝死的那位参赛选手,就可能挽回生命。
根据赛事组委会发布的公告,猝死选手的最后比赛阶段是在慢走。这意味着他已经发觉身体不适,但仍在坚持比赛。
可是,没有如果。这样的如果,我们已经假设得太多。
近几年,在我国举办的马拉松比赛中,几乎每年都发生“跑友”意外猝死的事件,仅今年就发生了3起。
在某热门跑步论坛上,记者看到,既有很多“跑友”在告诫“跑马拉松需量力而行”,也有不少“跑友”在展示自己不断提高的比赛成绩和给自己不断加压的参赛任务,还有“跑友”在交流中如何挣得更多的比赛奖金,更有极端者,认为“马拉松就是极限运动,第一个跑马拉松的人就死了,所以,为马拉松献出生命很正常。”
从1981年北京马拉松比赛诞生,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国每年举行近十项马拉松比赛,再到2011年的20多项比赛和今年的近50项比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马拉松运动发展最快的国家,根据中国田协协会的预测,今年全国参与马拉松比赛的人数,可能达到90万。
如今,不论对于都市白领还是在中老年人群中,跑步都成了最热门的运动之一。但在迅速壮大的跑步人口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我为什么跑?”
“对于普通跑友来说,盲目给自己制定过高的比赛目标,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一个现象。”原中国马拉松国家队运动员吴敏,现在是一名大众马拉松运动的培训教练,她向记者指出,“很多普通跑友缺少对自己身体的了解,却过分追求比赛的成绩。”
跑步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不是为了在同伴中炫耀,不是为了跟自己较劲,不是为了一张马拉松比赛的完赛证明,更不是为了冒险。
参加马拉松赛,就是为获得健康,为了积极向上的人生。吴敏开办“健康跑”培训班的核心理念正是“健康”,“跑步是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强大的心脏可以让一个人更年轻,这是跑步对身体的改变。此外,跑步需要一个人的耐心和坚持,让很多生活懒散、精神颓废的人变得精神饱满、乐观积极,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这是跑步让人生升华的体现。”吴敏表示,如果一个“跑友”认清了这两点,他参加跑步时就会主动避免危险,也能够得到最有价值的跑步收获。
本报北京7月22日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