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搜狐的排球记者曾珍一起出差,途中,曾珍要我帮个忙,写一篇有关王琛的手记,内容不定,题材不限。在一边的其他同行都打趣说:“让她写,让她写,她连王琛的私生活都知道。” 这话说的太过夸张,但唯一能够承认的是,我是个记者,也是王琛的朋友。跟随北汽男排拍摄已经有四年的时间,分享过队员们人前夺冠的喜悦,也见过他们受伤的落寞,我认识的可能是一个更加真实全面的王琛。
去年年底的时候,王琛的父母从太原老家来北京看儿子,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二老。饭桌上,叔叔气宇轩昂,用北京人的话说,很是“场面”。一边的阿姨虽然话不多,可一身皮草的行头也能多少感受到其中的贵气。看得出来,王琛的家境挺不错。
刚认识王琛的时候,就听过一个故事。小时候,因为身体条件并不出众,王琛的父亲并不愿意让儿子打排球,甚至放出话说“打不出来,学也没上,我看你将来干什么!等到了那时候,你就在咱们大院里当个保安队长吧!”。 数年后,王琛真的当了队长,但却是冠军球队的队长。背井离乡,不愁吃喝的王琛选择了一条荆棘路,其中的坚持和忍耐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
赛场上,王琛的身上满载着北京孩子那股子舍我其谁的“爷劲儿”。有时候,看着这个1米93的“小个儿”满场飞奔,佝偻着身体,一次次的起跳,发力,扣杀,作为记者的我们坐在台下都会特别心疼。别人打的是技术,王琛打的却是技术和激情。“不管输赢,我都得让别人知道我们北京队不是白拿的,我们都要展现出我们北京爷们儿的拼劲”。王琛说到做到,成为了中国排球圈里尽人皆知的“拼命三郎”。
全运会前,王琛的腰受伤了,开始听说并不严重,但随着比赛的进程,竟然到了上不了场的地步。可能很多有伤在身的运动员在赛前都打过封闭和麻药,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会有运动员在赛会制的比赛中自己要求每天打封闭。与上海男排决战前的一晚,我去看王琛。他趴在队医的屋子里做治疗,腰上鼓起来半个鸡蛋大小的包。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是治疗的针剂吸收不了了。我又问他疼不疼,王琛特别淡定的回答,时至今日,早已不是他一个人的得失和输赢,他必须陪他们的兄弟们一起,走完这一程。
2013年,北汽男排一年双冠,小伙子们也终于拨云见日,成为了北京体育的明星。庆幸的是,身份变了,但大家“初心”未变。全运会后,王琛的恢复特别艰难,直接导致联赛失去了主力甚至是报名的机会。作为朋友,我们一直在试图安慰王琛,但却万万没想到反倒是被王琛给“安慰”了。整个联赛过程中,王琛一直在积极的备战,从体能到技术 ,始终和队友们保持的相同的节奏。“用不用我在于教练,但是否准备好了 问题却在于我。”这份坚持感动了我们也感动了主教练李牧。镜头前后,李导都曾多次和我们分享过类似的感受。联赛总决赛的最后关头,伤愈复出的王琛终于登场为队伍再次立功,沉甸甸的奖杯里也有冠军队长的一份血汗。
特别替王琛高兴的,背井离乡,来北京打球的第8个年头,一直以“北京爷儿们”自居的王琛终于在今年成了真真正正的“北京人”。一个北京户口给“拼命三郎”的是一份肯定,一份认可,更是一份家的归属。(文/北京电视台排球专项记者 杜尔)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