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当记者踏进位于国际博览中心的青奥会举重馆时,一个憨厚又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尼哈德,是你吗?”“对对,就是我,又见面了!”就像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一段简单的寒暄后,记者与尼哈德陷入长谈。尼哈德何许人也?就读于南航大三的孟加拉国留学生,青奥志愿者中公认的“语言帝”,掌握8门语言。不过,相比他过人的语言天赋,更可贵的是20岁的尼哈德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语言天才
以帮助别人为最大理想
青奥会期间,尼哈德作为一名NOC助理,为来自摩纳哥代表团的官员提供陪同服务。这些天来,他全程陪同了摩纳哥驻华大使的吃穿住行,仅仅前天一天就走遍了6个青奥场馆。
去年此时的尼哈德会说7国语言,分别是孟加拉语、印度语、巴基斯坦语、尼泊尔语、阿拉伯语、英语和中文。而从亚青会结束到青奥会开幕这一年,他又学习了西班牙语,与人简单的交流沟通不成问题。20岁年龄掌握8门语言,他的小伙伴们给他送上“语言帝”的称号。
“这些语言,全部都是自学的,没有老师去教。”谈到自己的语言天赋,尼哈德脸上也写着自豪。现在的他不仅会说普通话,还会说一些南京方言:“阿懂啊”“阿吃过啦”。尼哈德说他很喜欢南京话,说着很有味道。
昨天,在自己岗位上并没有太多事情要干,尼哈德来到了去年亚青会自己服务的举重馆,给一些国外运动员提供语言帮助。一直以来,尼哈德都是这样一个热心的大男孩,他总是不忘去帮助别人。
“我逐渐意识到,世界上有293种语言,但有一种语言能够被所有人理解并使用,那就是‘爱’。”这是去年尼哈德写给负责场馆服务的老师们的信。而现在,尼哈德的梦想不变:继续去帮助别人。“如果我帮助了别人,他们对我说了‘谢谢’,我会告诉他们,不需要说谢谢,去帮助另外的三个人吧。这样,全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得到帮助。这是我的梦想。”胖墩墩的身体里,安放的是一颗金子般的心。
父亲调侃
“你已不是孟加拉人,而是南京人”
2008年,尼哈德通过电视屏幕观看了北京奥运会。从那时起,他一步步爱上了中国文化。17岁那年,尼哈德跟爸爸表达了他来中国读书的想法,最终爸爸同意了他的请求。
来到中国后,尼哈德每年只有一次回家的机会,但是去年夏天,因为要服务亚青会,尼哈德没能回国。今年夏天,他又一次服务于青奥会,没能回国陪伴父亲。不过,相比于去年的生气,现在的父亲,已经理解尼哈德,并且支持他为青奥会付出。
在青奥会开始前,尼哈德的父亲来到南京看望他,而这一趟南京之行,让父亲也与尼哈德一样,开始对南京产生感情。尼哈德这样描述道:“学校做保洁的阿姨,食堂的师傅都知道我,他们都会跟我打招呼,当我的爸爸看到这样的场景,他跟我说,尼哈德,我终于知道为什么你不想回去了,这里才像你的家。我的父亲告诉我,你已经不是孟加拉人,而是南京人。”说着这番话时,尼哈德可爱地吐了吐舌头。
尼哈德说,他最喜欢的中国电影是《泰囧》,因为他喜欢王宝强,觉得自己的经历跟王宝强相似,都是一步步奋斗中走来的。另外,尼哈德还说自己很喜欢杨幂的古装戏,最喜欢的歌手则是刘欢,说着说着就哼起了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吴小荣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