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精神“润物细无声”
目前,南京青奥会已经进行到第12天,各阶层的市民特别是青少年对赛事投入了极大热情。这场青春盛宴中,古都南京焕发出蓬勃朝气,给各国运动员和国际奥委会官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杨卫泽介绍,南京为青奥会做了4年半的准备,硬件上以利用一些现有场馆为主。相对而言,南京举办青奥会更侧重“软投入”。谈起这种“不拼硬件拼软件”的思路,他认为,文化交流比赛会更加重要,组委会在前期准备中,以文化教育活动为主线,推广体育精神,弘扬奥林匹克文化;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让年轻人树立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普及体育启蒙教育;让青年人从体育中感受快乐,更有活力;以“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塑造青年人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在青奥赛场上、在文化教育活动基地里,在青奥村的各个角落,处处都透露着这种气氛。无论是中国运动员还是外国选手,大家不看比赛成绩,而是尽情享受着体育带来的乐趣。中国马术运动员李耀峰在比赛中未能收获奖牌,但这并不影响他参与比赛的乐趣,当他比赛结束后,还不断为其他选手的精彩表现鼓掌。他的答案是,享受比赛比金牌更重要。中国跳水运动员吴圣平在10米跳台和3米跳板项目上收获了两块金牌,她固然为成绩欣喜,但更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项运动。她说,每一天的训练机会她都很珍惜。
青奥遗产:留下惠民工程,锻炼干部队伍
据了解,位于南京南部的鱼嘴湿地公园体育实验室、浦口区的青奥体育公园,都将保留下来,市民可以长期使用这些设施,参与体育活动。其中,青奥体育公园是本届青奥会唯一一处新建的场馆。将新建设施放在长江以北的浦口区,是因为这片区域体育文化设施相对较少。目前,南京江北新区已向国务院申报国家级新区,该场馆可以完善江北地区的体育文化功能。
杨卫泽认为,承办青奥会应该做到惠民,基础设施的投入要让市民能用上,道路要更便捷,环境要更优美,总体来说要让人们生活更宜居。要让老百姓无论是在当下还是将来,都能得到实惠。
他还指出,青奥会对锻炼南京的干部队伍具有积极意义。“通过承办青奥会,他们与国际接轨;通过青奥会这次大考,他们得到了成长,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升,包括他们工作的责任感、执行力、工作作风等方面。”
他认为,到目前为止,南京青奥会运行很顺利,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干部队伍素质的提升。将来,这一批人投入到南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能带动整个南京发展水平的提升。此外,通过青奥会还确立了一批好的机制和制度,这些机制对提升整体城市管理发展水平也具有重要作用。
青奥会“南京答卷”:建设体育名城
南京历来是文化名城、教育名城,这次青奥会让南京在体育方面的知名度大幅提高。杨卫泽提出,下一阶段要把南京打造成为体育名城,弘扬体育精神,推广全民健身,使得南京市民参与体育的热情更加高涨。
他说,“要建设人民幸福的城市,首先人民要健康,只有健康才有幸福,有健康才有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才有生命的质量。要把青奥转化为持续健康的发展,就是要建设一个体育名城,一个健康城市。”
这份期许并非遥远的梦想,南京市民的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着改变。63岁的南京市民李学正带着7岁的孙女,每天从江北出发,赶往城南的体育实验室,来回要花两个多小时,他却认为很值得。在这里,孙女不仅玩得开心,还能看到攀岩、轮滑、滑板、武术4个项目的顶级高手,运动员们不仅展现出高超的技艺,还放下身段与孩子们互动,这种交流氛围让越来越多的市民爱上这里,爱上青奥。青奥会游泳、田径、篮球、跆拳道这些群众基础较好的比赛项目,几乎场场爆满;下班去看比赛,去给运动员加油,成了很多南京市民在业余时间的休闲方式。
节俭精神,让南京成为世界榜样
在本届青奥上,观众们不难发现很多中国元素的细节,无论是开幕式上浑天仪与天文望远镜交相辉映,还是马术障碍赛上具有透着“中国古典风”的栅栏。这些点点滴滴,让中外观众感到小惊喜。
谈及本届青奥会的中国特色,杨卫泽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南京青奥会要办得精彩,办出中国特色。我们认为,最民族、最南京的东西就是最有中国特色的。”他告诉记者,青年运动员绝大部分是第一次到中国、到南京,通过这些文化交流活动,尤其是南京历史文化的展示,讲好南京的故事,中国的故事。让更多的海外年轻人,了解中国和南京。
“节俭办会”是本届青奥会的宗旨之一,这也是向世界展示南京的一个侧面。“我们中国人是崇尚节俭的,节俭办会既为我们树立一个节俭、文明、进步的良好国际形象。”通过青奥会的榜样作用,向全世界青年人灌输节俭的价值观,影响他们今后的思想和行为。
杨卫泽介绍,青奥会设立的初衷,就是避免奥运会存在过多商业化和政治化倾向,避免规模膨胀带来的不可持续性,“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承办青奥会,因为不用花很多钱。”这对青奥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