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天,孙杨“吃错药”的消息公布3天了,外界争议最大的是为何推迟半年才宣布,无论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如何解释,似乎人们并不认可。韩国和日本的媒体矛头直指中国相关机构对明星选手的特别照顾。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也表示,将有可能上诉至体育仲裁法庭,对孙杨追加处罚。“吃错了药”,孙杨有错,可之后,谁又犯了错?
扬子晚报记者 黄启元
最新消息
孙杨有可能被追加处罚
在孙杨兴奋剂事件中,虽然当事人早已结束了禁赛期,但事件在见诸报章后却余波不平。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昨天表示,WADA有可能就孙杨“私下度过三个月禁赛期”一事向体育仲裁法庭进行上诉。而与此同时,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也承认,不排除国际泳联会对孙杨追加处罚,目前正在等通知。
WADA新闻发言人说,他们目前还未收到此案的全部材料,而世界反兴奋剂条例明确规定了“任何违禁案例必须在20天内公开通报并同时将决定告之WADA”。这一条例在WADA条例第14.2.2款中有明确说明。(注:按此条例,马来西亚羽毛球名将李宗伟的涉药事件做法也不符合规定。)
WADA新闻发言人通过邮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我们目前尚未收到关于此案的完整材料,一旦收悉,WADA将评估(中国泳协)做出如此处罚的原因,然后再决定是否上诉到体育仲裁法庭。”
孙杨已经被禁赛,为何WADA还要如此“关心”?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韩国和日本的媒体。孙杨误服兴奋剂事件一经公开,韩国媒体立刻撰文《中国孙杨服用禁药推迟公布—有意隐瞒?》、《中国反兴奋剂机构为何这样做?孙杨一生的污点》,矛头直指中国相关机构对明星选手的特别照顾;日本《时事社》等文章接连发问,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公开?药检阳性选手怎么还能通过(亚运会)国家队的选拔?甚至有日本网友翻起了旧账,甚至提到了当年中国的马家军。
最新疑问
孙杨队医为何能去亚运会
仁川亚运会的游泳赛场中,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熟悉的场景:比赛前,孙杨跟队医巴震做着热身准备,而教练张亚东站在一旁。然而随着孙杨误服药物被禁赛三个月的新闻曝光,又一个疑问随之产生,跟孙杨同一天接受处罚并且禁赛期长达一年的队医为何能出现在仁川亚运会的赛场?
在国际泳联网站反兴奋剂报告页面上,有关孙杨的通报放在了头条位置。第一段写的是,2014年5月17日全国游泳冠军赛的赛内兴奋剂检测中,中国泳将孙杨被查出使用违禁物质曲美他嗪。第二段则是相关处罚,最后一句正是:“中国游泳协会对巴震进行禁赛一年的处罚,他是孙杨的医生,起始时间和孙杨一样。”也就是说,队医巴震的禁赛时间是从2014年5月17日至2015年5月16日,这期间不能以医生身份参与到任何比赛中。
而关于这一情况,不论是反兴奋剂中心、11月24日的浙江省游泳协会,还是11月25日游泳中心的通报中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缄默。
如今再翻看9月10日第十七届亚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成立动员大会上公布的名单,确实找不到巴震的名字。那么这位已经被禁赛一年的队医,为何还能与孙杨一同出征仁川?他胸前证件的头衔又是什么呢?
最新观点
吃错药之后,谁又错了
吃错药是孙杨的错,然而这份迟到半年的真相也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有关部门热衷成绩忽视管理的诸多弊端。
公众的质疑在于当新闻成旧闻,知情权成马后炮,公布还有什么意义呢?尽管有关部门解释时间紧任务重,且符合世界反兴奋剂惯例,但依然有网友认为,“禁赛三个月,罚款五千”的背后,主要是为了不影响亚运摘金、赛后捞金。
孙杨在成长道路上遇到挫折,有关部门似乎关心得更多的还是成绩。这次孙杨兴奋剂事件从处罚流程到处罚依据上,都没有任何违规之处,但在公布时间上非常巧合地“跳过”了亚运会;而三个月的禁赛“量刑”,又正好截止于亚运会前。
回顾孙杨此前的多次受处罚,细心的人们发现,处罚每次似乎都恰到好处。伦敦奥运会之后的“师徒不和”,不妨碍孙杨及时赶上世锦赛和全运会;之后无证驾驶以及一系列违纪事件的“三停”处罚,也在亚运选拔赛之前戛然而止。
这次事件,凸显了游泳中心并不透明的管理模式以及中国体育界长期存在的特权人物思维。在唯金牌论的指导思想下,对于顶尖运动员的管理,有关部门并没能做到一视同仁。相反,在运动员遇到困难时,不仅没能给予相应的指导,往往为了成绩息事宁人,选择大事化小,在“惟金牌论”面前,管理变得可有可无。
一项基本原则看似“照顾”,实是伤害,而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影响了中国体育很久的“惟金牌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