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梁
(1929.12.29~2015.1.4)
江苏省无锡市人,体育外交家、新中国体育先行者、新中国体育历史的见证者。
1929年12月,何振梁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上虞。1950年大学毕业后到团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1952年曾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芬兰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1955年开始正式从事体育工作,在当时的国家体委从事国际联络工作。
1964年起,何振梁历任中国体操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乒乓球协会秘书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处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体委司长、中国奥委会执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等职。
何振梁对发展国际体育交往,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做了大量工作。1981年,他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4年后他担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并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1989年,何振梁当选中国奥委会主席,并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何振梁先生两次参加北京申办奥运会,两次担任申奥投票中方陈述人,是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威望和影响,他的经验和出色的语言能力,他在暮年所付出的巨大身心劳动,为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何振梁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曾被外国体育刊物评为全世界最有影响的十大体育领导人之一。
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他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野。
2008年5月20日,“何振梁奥林匹克陈列馆”在他的出生地无锡开馆,这是国内首座将体育名人和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相结合的主题馆。
2008年7月,出版了《何振梁申奥日记》。同年8月6日担任北京奥运会北京站第432名火炬手。
2015年1月4日15:50,何振梁先生因病逝世。
传奇人生
精通法语,成毛泽东翻译
1929年12月29日,何振梁出生在无锡运河边吴桥田屠里,父亲是浙江上虞人,母亲是无锡前洲人。1938年何家搬到上海法租界,他转到离家近的中法学校就读。好学的何振梁在中法学校上初级班时,曾跳过3次班,在中法学校7年的学习为他日后的法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后,他经过继续深造又精通了英语等多国语言。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由于大量外事活动需要翻译,共青团中央到上海选调外语干部,何振梁被相中。就这样,他从上海到了北京。
用萨马兰奇的话来说,何老是体育界里的文化人。由于何振梁年轻时学习并精通法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主要领导人接见法语系外国代表团时,多数由何振梁做翻译。他也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做翻译。其中有一次,在1956年毛主席接见外宾前问何振梁叫什么名字,何振梁回答说:“振作精神的振,栋梁的梁。”毛主席高兴地说,“振作精神,很好。”
“阴差阳错”走上体育之路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体育事业的何振梁,最初对于组织安排他到国家体委工作,“很不情愿”。多年之后,何振梁用“阴差阳错”来形容自己走上体育之路的原因。
1952年7月的一天,何振梁临时接到出国通知,要他作为翻译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在此之前,他还不知“奥林匹克”为何物。当时新中国成立还不到三年,由于国际奥委会内部反华势力阻挠,一部分委员拒绝邀请中国参加第十五届奥运会,经过艰难斗争,直到奥运会开幕式当天下午,中国才收到参加奥运会的邀请。根据周恩来总理“在奥运会上升起五星红旗就是胜利”的指示,一个由团中央书记荣高棠担任团长的40人体育代表团,连夜赶往芬兰。由于时间仓促,大部分运动员都未赶上比赛,只有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参加了100米仰泳预赛,可惜遭到淘汰。
这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当时的何振梁未曾料想,此次芬兰之行竟成为后来他一生结缘体育事业的开始。
1955年,何振梁被当时主持体育工作的贺龙副总理亲自“点将”从二机部调入国家体委。这个消息让何振梁十分沮丧:“让我到一个只有蹦啊跳啊的部门,我的确不太愿意。那时我刚入党不久,讲服从组织命令,我不得不勉强地来到国家体委。”就这样,何振梁与体育结下不解之缘。
两次申奥,两次落泪
1991年3月,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于当年12月,派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赴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主席递交了申请书。
1993年,蒙特卡洛的心碎之夜。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宣布,北京以2票之差无缘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而何振梁正是当年北京申奥团的陈述人之一。据媒体报道,当时北京申奥团的所有发言,由何振梁亲自用法语和英语交替串联。“1981年,当我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并庄严宣誓——我愿意竭尽全力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的时候,我心中升起一个愿望,就是看到奥林匹克运动会能在我的祖国——中国举行……”
何振梁富有感情的演讲感动了很多人,虽然北京在1993年与奥运会主办权失之交臂,但此次申奥为日后的成功申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据媒体披露,在兵败蒙特卡洛之后,何振梁曾躲到房间里号啕大哭。
北京第二次申奥,何振梁仍然积极地参与其中。2001年7月13日,那个被载入史册的夜晚,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时,会场中一片沸腾,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欣喜得狂呼出声。而何振梁再也忍不住激动的泪水,与身边来自中国台北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相拥而泣。
为了申奥成功,何振梁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全身心地投入。由于时常要进行环球飞行,他甚至提前写好了“遗嘱”以防万一。何振梁并不愿意把那称之为“遗嘱”,他说,“那是给孩子们的一封信”。
各界哀悼
国际奥委会
将会发文悼念何振梁
北京时间2015年1月4日下午3时50分,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先生因病去世。国际奥委会证实,将会在合适的时候发文悼念何振梁。
目前,正值新年假期,国际奥委会大部分部门处于休假状态,1月5日之后才恢复正常工作。当被问及国际奥委会是否会悼念何振梁时,新闻发言人Emmanuelle Moreau给出了肯定的答复,“是的,我将会在合适的时候发文悼念。”
北京冬奥申委
赞他是2008奥运会的功勋
北京冬奥申委4日晚表示,对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的去世深表哀悼,同时赞扬他是北京申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功勋。
魏纪中:
近两年他在医院度过
与何振梁共事多年的中国奥委会原秘书长魏纪中,表达了对老领导逝去的哀痛。据魏纪中回忆,何振梁的肾病已经持续了两年,最近两年他几乎都是在医院中度过的。2013年底,魏纪中曾经去医院探望过何老,“他当时整个人神志不清,处于半昏迷状态,是完全没办法跟人对话的,所以我们并没有交谈,但他能感觉到我去看他。”魏纪中说,“后来听说他有些好转,我去看他那会儿几乎是他状态最差的时候,最开始是肾不好,后来又引起了脑部的问题。”
霍震霆:
希望送他最后一程
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缅怀了老朋友,并在第一时间联系了体育总局,表态将会出席何振梁追悼会,“我希望送他最后一程。”
刘翔:
难忘何老为我颁奖那一刻
与何振梁有忘年之交的中国飞人刘翔,通过微博表达了哀思,随后在接受采访时,刘翔坦言,难忘何老为自己颁奖的时刻。
何振梁和他不但是忘年交,而且是2004年奥运会为刘翔颁奖的人。而刘翔还记得那次颁奖,自己没有流泪,但何老却激动地流下了泪水。
“非常伤心,何老师为中国体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刘翔说。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何振梁多次表示还想为刘翔颁奖,但遗憾在预赛刘翔就退出了比赛。
快报专访
王奇(曾担任何振梁助手、现任北京奥林匹克俱乐部总经理):
他带病为南京申青奥奔走
“今天下午3点50分,何老去世了,悲痛欲绝。从1990年亚运会前夕跟随何振梁,25年了,何老将奥林匹克理想传递给我们,又和许多热爱奥林匹克的人民把奥运会带到中国。何老今天走了,很是伤心。”昨天下午,曾担任过何振梁助手、现任北京奥林匹克俱乐部总经理的王奇怀着悲痛的心情在微博上写道。昨晚,接受现代快报记者专访时,王奇透露,何老坚信北京一定能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他希望北京在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后还能再举办一届冬奥会。
接到现代快报记者的电话时,王奇还在福州出差,他说,很遗憾没能见到何老最后一面,“他这几天状态很不好,元旦期间进了ICU……”相识25年,从北京亚运会前的筹备到两次申办北京奥运会再到南京申办青奥会,王奇见证了何振梁的努力与付出。“他从来不为自己,他对国家的忠诚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他是一个无私的人,是奥林匹克的传播者。”他说。
虽然年过八旬,但是何振梁不顾身体抱恙,仍积极投身于南京青奥会的申办工作中,“何老参加了国际奥委会大大小小的会议,跟国际奥委会委员沟通。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出国开会,不得不联系当地的医院,因为他要做透析治疗。后来,他还经常到南京参加会议,提出自己的建议。”王奇说,作为江苏人,何老很希望青奥会能够在家乡举办,“他80多岁了还到处奔走,其实,对于南京青奥会,很多人都认为只要中国申办就一定能拿到,其实我们只领先波兰3票。”
青奥会期间,何振梁的夫人梁丽娟也到南京参加了开幕式,王奇说,“何老对南京青奥会的评价很高,他觉得南京青奥会淡化了竞技,在年轻人中传递了奥林匹克精神。”
两个月前,何振梁已经卧床,但他仍关注着北京申冬奥的情况。王奇透露,何老坚信北京一定会申办成功,这也是何老的一个理想,希望北京在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后还能再举办一届冬奥会。
据王奇透露,去年12月29日,何振梁刚过完85岁生日,而61岁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和他是同一天生日,“之前巴赫还去探望过他。他们有不错的友谊,见面会互祝对方生日快乐,赠彼此一份礼物,何老这次给巴赫送的是一个陶瓷的羊,因为明年是中国的羊年。”
张雄(南京体院院长):
1992年奥运会他曾为林莉颁奖
“我也是刚刚得知何老去世的消息,感到很遗憾。他是一个温文尔雅的长者,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缅怀他。”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南京体院院长张雄如是说。
作为中国游泳队的功勋教练,张雄培养出五朵金花之一、南通籍奥运冠军林莉,而巧合的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当林莉站上最高领奖台时,为她颁奖的正是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何振梁。“那是1992年7月30日,林莉在女子200米混合泳中夺得金牌,并打破了世界纪录,颁奖嘉宾是何振梁。给林莉戴上金牌后,何振梁转过身笑着对我说,‘张雄同志,感谢你培养了林莉,她是第一位既夺奥运会金牌又打破世界纪录的中国运动员。’一听这个消息,我也很激动,跟他拥抱。”当时的场景,张雄依然历历在目。
严成根(前省高协秘书长):
他曾说“打高尔夫我是80后”
2010年4月,一身笔挺的西装,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何振梁现身苏州,参加了中国(2010苏州)高尔夫高峰论坛,当时现代快报记者也现场倾听了何振梁的压轴发言。他幽默地称自己为“80后高尔夫新秀”:“过了80岁还在打高尔夫球。”前江苏省高尔夫球协会秘书长严成根对此印象深刻,“何老一直希望推广高尔夫球这项健康的运动,而且身体力行,80多岁也下场练习。”
“我发言的题目是组委会指定的,叫《高尔夫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一听当时就傻了。”何振梁一上台,就向与会者幽默地“抱怨”道,“组委会要我来总结,要是说我自己打高尔夫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还能说,可是这么大的题目要我说确实有点难。”他风趣的开场白赢得了与会代表的笑声和掌声。何振梁停顿了片刻,笑着说道,“刚才发言的袁老说自己是‘80后’高尔夫球友,我也过了80岁,我就是‘80后’新秀啦!”
何振梁表示自己的高尔夫打得一般。“跟我们一些老同志比起来,我的高尔夫球水平才算是入门,“上次有人问我能打多少杆,我说能打65杆,不过是9洞的球场,今天我还是这个水平,明天就不好讲啦。”
心系家乡
昨晚8点,无锡。位于京杭大运河畔运河公园内的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以下简称“何馆”),门头上游动字幕上红色的“沉痛哀悼敬爱的何振梁主席逝世!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分外醒目,大家以万分悲痛的心情来哀悼这位从无锡走出去的“奥运老人”。
低调的老人勉强答应家乡建“何馆”
喜欢家乡的味道,爱吃青团方糕
“今天下午3:59接到何老儿子的短信,说父亲在当天下午3:50去世了。这事来得太突然了,平安夜那天下午5点多还收到何老儿子的短信说父亲的手术很成功,以为老人这次可以熬过去了。”何振梁与奥林匹克陈列馆馆长徐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就在10多天前,去年12月20日他还专门去北京的医院看望了何振梁老人:“当时老人躺在病床上,我们和他说了不少话,何老虽然已经很难开口讲话,但他看见家乡人还是很高兴地说了谢谢。”
2001年9月,无锡市和国家体育总局一起举办了体育健身和旅游展示大会,当年,何振梁回到无锡参加大会,自此“重续前缘”,此后又几十次回到无锡。当时,徐暐全程参与了接待,有幸与老人结缘。“当时,何老72岁,我49岁,后来我们成了忘年交。”徐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时何老看到无锡的绿化、城市建设都很好,非常为家乡高兴。
徐暐眼里,何老是一个重感情的人,故乡儿时常去玩耍的地方,一直萦绕在老人心头,几次回锡,老人都去寻找了这些给他的童年带来很多欢乐的地方,“像北塘区黄埠墩,何老老家就在运河边,他说小时候常常去运河游泳,直接从岸边游上河中央的黄埠墩去玩耍。”徐暐说,他还陪着老人去过三茅峰脚的石门下,寻找老人小时候曾经见过的摩崖石刻。
虽然年纪小小就离开家乡,但是对于家乡,何老却充满着甜蜜的回忆。“老人很爱吃无锡传统小吃,喜欢甜甜的老无锡口味,只要回到无锡,他总是要去王兴记吃些点心,或者到穆桂英买点青团、方糕。”徐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每次当他去北京看望何老时,总会买些三凤桥的排骨和穆桂英的糕点带给老人,“老人说就喜欢这甜甜的家乡味道。”
无锡有座“何馆”,陈列何老1900余件藏品
随着回乡的次数多了,见到家乡建设得如此美丽,何振梁曾提出想把自己一些关于体育、奥运的物品捐献出来,给无锡人特别是青少年提供一个了解体育、奥林匹克知识和精神的平台。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国际奥委会委员,何老珍藏有大量资料和实物来宣传奥林匹克精神。对此,无锡市以无比的热情回应。
很快,做出方案,要为何老所捐献的物品专门设立一个陈列馆。“但何老知道要给他建立陈列馆后,反而犹豫了。”徐暐介绍说,何老是个非常低调的人,当时他提出想要捐献物品的时候就再三说明,不要对他个人表示什么,只要他捐献的这些物品对大家特别是青少年有用就好。“后来,是市里解释清楚说,这个陈列馆也不是光为何老一个人建的,也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知道体育、奥林匹克的知识和精神,而且场地利用上世纪工业遗存仓房改建而成,何老这才同意了。”
2007年4月30日,京杭大运河畔运河公园内的何馆奠基,历时一年建设于2008年5月20日开馆,并于当年8月7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如今,这里收藏着何老捐献的1900余件藏品,有奥运会火炬、护照、奥运纪念章、信封等一系列和奥运、体育有关的物品。是中国首座体育名人与奥林匹克主题相结合的陈列馆。
何馆建成使用后,萨马兰奇、罗格等人都曾来到无锡,参观过何馆。罗格和萨马兰奇对何振梁都有很高的评价。罗格先生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如果没有像何振梁这样的人的努力,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当今社会不会具有如此地位。”
如今,何馆既是无锡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青少年及学生学习奥运知识,充实奥运文化的场所,同时又是宣传无锡地方体育名人的窗口。在这里,还展示着无锡的体育名人的图文资料: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潘多女士;世界冠军,现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的蔡振华先生;培养出四名奥运会冠军的国家举重队副总教练王国新;羽毛球世界双打女王顾俊;台球神童丁俊晖以及残奥会的冠军们。
徐暐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宣传和让更多人了解体育、奥林匹克知识和精神的同时,何馆下一步还要建成奥林匹克运动研究中心,此前何老也表示要将陈列馆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联盟。目前,无锡已经在进行相应的工作。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