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龙舟水”,江边雨霏霏,中华龙舟大赛福州站在福州仓山浦下河段龙舟池火热开桨,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32支标准龙劲旅,本地土生土长的8支传统龙舟队也精彩亮相,赢得满堂彩,为大赛平添了些许节日的味道。
2011年创办至今,中华龙舟大赛历时5年,走进了北至甘肃的黄河,南至海南的海湾,以及江西鄱阳湖、江苏太湖等各种水域,为龙舟这一传统文化和体育项目开辟了广阔的新天地,文化传承和龙的精神在竞技中得到升华。值得一提的是,福州是所有比赛地当中唯一的省会城市,这也改变了龙舟过往只在农村“热闹”的局面。
从竞赛时节,到参赛队,再到当地厚重的文化,福州站都有颇多话题。
首先说这“龙舟水”。近期,包括广东、福建在内的华南沿海一带,雨水多多,似在为农历端午节营造气氛。
没错,每年5月中旬之后,随着南海季风开始暴发,季风的北上受到陆地地形抬升等因素的作用,往往会给广东等地带来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除此以外,南北冷暖空气交汇,也会形成锋面降雨,恰好这时也是端午前后龙舟竞渡的时节,即民间所说的“龙舟水”。
淫雨霏霏,丝毫挡不住龙舟竞渡和福州市民观赛的热情,浦下河两岸站满了到场助威的人群。
当然,和22人的标准龙舟竞技不同,此番增设的传统龙舟500米直道赛,每条龙舟上有32名划手和锣鼓手、舵手、船长各一名,龙舟是纯手工打造的杉木舟,龙头制作得活灵活现,动感十足。
来自美党村的舵手林锦平告诉记者,村子里多是林姓,每年节日前一个月就开始划龙舟,还有一些与龙舟文化相关的仪式、活动,好奇的年轻人也喜欢这项运动。
而江边村位于闽江一侧,村里大多为郑姓,老年家记忆中,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划龙舟,大小龙舟都有,这次比赛使用的木制龙舟是村里的能工巧匠打造的,颗颗铆钉镶嵌在船体上,然后再用防水胶封死,防水防锈,相当精巧。
郑孟华告诉记者,划龙舟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以前是“男划女不划”,现在开放了,大家都可以划。在谈话中,郑先生透露,整个村都是郑姓,祖上和大航海家郑和系出同宗。
村支书解释说,这样的说法虽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但郑和和福州港的确有颇深的渊源。
据史料记载,郑和首次下西洋,于永乐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奉使,同年六月驻泊长乐太平港,即福州港,同年冬开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日回京复命。“郑和七下大西洋”多与福州有关,因此,当地民间流传了很多郑和招募水手、与民亲善的事迹佳话。
中华龙舟大赛本身就承载着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和当地厚重的龙舟文化水乳交融之际,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历史人文典故,可谓善莫大焉。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