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舵雪橇(Bobsleigh) |
冬奥会有舵雪橇比赛共设男女双人座和男子四人座3个小项。
有舵雪橇项目简介
冬奥会比赛项目雪橇比赛包括有舵雪橇(Bobsleigh,也翻译作雪车)与俯式冰撬(Skeleton,也翻译作钢架雪车)项目。
原来的国际雪橇与平底雪橇联合会(International Bobsleigh and Tobogganing Federation),现称为国际雪橇联合会。以下沿用雪橇旧称介绍。
有舵雪橇也称“长雪橇”,为雪橇运动项目之一,是一种集体乘坐雪橇,利用舵和方向盘控制在人工冰道上滑行的运动。1924年在第一届冬季奥运会中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雪橇用金属制成,形如小舟,橇首覆有流线型罩。橇底前部是一对舵板;上与方向盘相接,橇底后部为一对固定平行滑板。橇尾装有制动器。
1883年英国人把平底雪橇装上了橇板。第二年举行了公开比赛,吸引了许多人参加。1890年,爱好者们又制成装有金属舵板和制动闸的雪橇,称雪橇。1898年1月在克雷斯特朗又有4人座雪橇问世。克雷斯特朗的滑道是自然雪道,因雪橇下滑速度不断增大,常常发生出辙、翻车等事故,因此人们逐渐想出在陡坡上多修转弯道的办法,以求减速,并把雪道表面冻成冰面,雪道两侧加护墙。在这样的雪道上滑降,平均时速可达90-100公里,最高可达120公里。1903年第一条人工雪橇线路在圣莫里茨建成。最初的雪橇乘员为5人,其中男子3人,女子2人,到20世纪初规则规定只允许男子参加,乘员人数由5人减到4人。
国际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成立于1923年11月。初期还包括无舵雪橇运动,直至1957年无舵雪橇运动才单独分出,另成立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
四人雪橇在1924年第一屆冬奥会时就已列入竞赛项目,之后在每一屆 (除1960年) 都是必赛项目之一。双人雪橇第一次出现在1932年冬奥会,之后也是除了1960年之外,每屆冬奥会都出现的项目。1924年和1928年来年两届冬奥会,雪橇都只有四人项目,当时还加上一个在后门帮忙推车出发的人,实际上是五人。女子比赛则开始于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
有舵雪橇比赛规则
有舵雪橇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高速滑行的时候,选手距离地面非常近,在一连串涉及好的减速或增速壶道滑道里,那种风驰电掣般的高速行驶充分享受危险刺激性。雪车的速度受到三个因素影响,一是重量,二是空气阻力,三是摩擦,如果这三项因素相等,那么选手与雪橇组合最重的就会跑的最快。
现在的有舵雪橇是建立在速度和空气动力学的基础上,圆锥形玻璃纤维的头部、四个明光闪亮的轮子都有助于选手高速完成比赛。比赛开始的时候,选手尽自己做能快速推送雪车大约50米,然后快速跃入车内。
双人人座雪橇长不得超过2.70米,宽0.67米,滑橇板宽度8毫米。双人座雪橇比赛时,总重量不得超过375公斤,四人人座雪车最长3.80米,宽0.67米,滑橇板最小宽度为12毫米。四人人座雪车总重量不得超过630公斤,不足重量可携带其他加重物补足。
滑道全长1500米,平均坡度为4度30分,最大坡度为8度30分。弯道部分的半径必须在20米以上,滑道的护墙最少不得低于50厘米。
每赛次滑行4次,以4次比赛的累计时间计算成绩,时间少者名次列前。遇两队时间总和相等时,以任何一次最少时间的队为胜。
每个小项赛期两天,每天进行两次。首轮出发顺序由抽签决定。从第二轮起,出发顺序由前一轮的最后一名先出发,接着顺次下排。出发前,雪橇距起点线15米。出发信号发出后,均由选手在起点处手推雪橇奔跑起动,推行距离大概在50米,选手然后跃入座位,前座的人掌舵,最后座的人负责制动。到达终点时选手均须在座位上,否则成绩无效。
有舵雪橇服装、运动员穿戴用具:包括比赛服,护肩、护肘、头盔和专用钉靴。靴钉为刷型并均匀分布于靴底。靴钉的长度不超过14毫米,间隔不超过3厘米。
有舵雪橇滑道、雪橇比赛设施:是用混凝上或木材建造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凹型滑道。宽1.40米,两侧为护墙。护墙的内侧高1.40米,外侧高2-7米。滑道及两侧的护墙均需浇冰。比赛线路长度为1300-2000米,全程设有15-20个弯道,弯道的半径不得小于20米。滑道的平均坡度为4°-8°。起点与终点的高度差为100-150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