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五华队球员涂东旭在省港杯上建功 |
羊城晚报记者 徐扬扬
1月4日,第38届省港杯在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落幕,广东队以两回合5比4的总比分胜出,完成了该项赛事的“三连冠”。这支广东队的基本班底就是去年从乙级联赛杀出重围,一举冲甲成功的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在省港杯的比赛中,广东队中有10人来自这支大本营设在五华县的中甲新军,其中有6人是主力,在次回合上阵厮杀的更多达8人。这一喜人景象的背后,是这个“足球之乡”的再度崛起。
当年,现代足球从这里引入中国
提起梅州,人们自然会想到这里蓬勃开展的群众性足球运动,“足球之乡”享誉全国。梅州被称为“足球之乡”只是一个泛指,它具体包括五华、兴宁、梅县和梅江四县区。其中,梅州人口最多的五华县又是其中的重镇 。这里的长布镇元坑村是现代足球登陆中国的始发点——1873年德国传教士毕安和边德志在这个小山村建起足球场,将这项“世界第一运动”引进中国。而曾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为国扬威的亚洲球王李惠堂就是五华县锡坑镇老楼村人。建国后,五华输送包括国脚张均浪在内的大批足球人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包括五华在内的梅州、广州和粤西的湛江成为广东足球的三大重镇,广东球员一度在国家队占据近半壁江山。
在广东足球经历了全盛期后,上世纪末随着“伪职业化”的肆虐,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广东足球开始式微,两支享誉全国的职业队也开始下滑,广东队甚至最终消失了。少了这个引领足球运动发展的龙头,直接受影响的是基层的足球青训体系,因为他们培养出的人才无处输送,最终国字号队伍中也鲜见广东球员的身影了。
如今,全民足球在这里热火朝天
尽管陷入困境,但底蕴深厚的“足球之乡”并未停止其前进的步伐,这里的足球人在默默奋斗、深耕着这块足球沃土。在经历了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以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成功冲甲为标志,五华足球的重新崛起已指日可待。而这一切的基础则是这里蓬勃开展的群众性足球运动。用五华县体育局长廖焕雄的话说是让足球实现“三进”,即“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
目前,五华全县党工委系统组建球队13支、相关单位组建球队30支、民营企业组建球队26支,镇级球队16支,县乡两级的业余联赛开展得热火朝天,参赛的业余球员多达8000余人。而五华的校园足球更是发展的重点。目前,五华的校园足球梯队包括小学组、初中和高中组三个大组别,全年比赛多达342场、82支学校男足、5支女足参赛。
转水镇的惠民小学共有学生338人,常年参加足球训练的就有100多人,每个年级都有各自年龄组的球队。这里还有一块7人制的天然草皮球场,有灯光设施可以打夜场,其训练条件之好,超越了很多大城市的学校。而转水镇的足协就设在学校内,其中的一些成员就成了惠民小学各年龄组球队的教练。周五上午的第四节课是活动课,正好上演一场11至12岁年龄组的男生队与女生队的交锋。那些来接孩子放学的家长在场边观战,为孩子们助威。赛后,教练为双方讲评总结时,家长也凑上去,老子替儿子总结、爷爷教孙女的场面比比皆是。
记者曾翻看五华学校足球比赛秩序册,发现因参赛队较多,秩序册竟然厚达数十页,非常正规。而学校高中组秩序册的各队队员名单,还标名每个球员的身份证号码和学籍号码。廖焕雄说:“赛前,裁判要严格核查每名参赛球员的身份,为的是根治虚报年龄的“顽疾”,“以大打小”对校园足球危害极大!据悉,五华的成人足球赛也严格查对参赛者的身份,以杜绝一些球队从临近县市“借枪”参赛,毕竟这类的造假行为会严重挫伤群众参赛的积极性。
基层“草根足球”的蓬勃开展,特别是校园足球的广泛开展,对五华足球的青训工作推动作用明显。去年,五华的U12代表队获得全国“斯凯孚杯”与世界有约希望工程邀请赛冠军,并代表中国赴瑞典参加了有“小世界杯”之誉的“哥德堡杯”国际青少年足球赛。而五华少年队则在“FDCD英国国际足球学院杯”锦标赛获得青少年男足甲组亚军。
未来,扶贫县也有足球长期规划
五华“草根足球”广泛开展的背后是当地县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五华共有足球场186个,其中标准足球场8个。
五华是广东的山区县,也是国家财政重点扶贫县,但当地政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仍拨出200万元足球专用发展资金,支持足球运动的发展。去年五华还成立了青少年足球发展基金,募集善款85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募集善款1500万元,直接支持校园足球的发展。
目前,五华已经制订了足球长期发展规划,将在县城的新区新建一座足球文化公园,规划用地420亩,兴建一个可容纳3万人的标准足球场,公园内还建五人制、七人制的足球场多个,还有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水上娱乐中心、健身广场等公共体育设施。这座足球文化公园将成为集体育竞赛、休闲健身、旅游景点为一体的体育设施。
徐扬扬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