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中国式尴尬 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思考(四)

美骑网BIKETO 阅读(0) 评论()

  关于公共自行车的思考,美骑网转载了微信公众号“城人之美”的文章,这是一个系列,之前已经有两篇:《规模大就是好?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思考(一)》、《中外优劣大比拼 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思考(二)》、《城市中靓丽的风景线 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思考(三)》。接下来这篇要讲到中国公共自行车发展的尴尬,“重数量不重品质”、公共自行车更像是一个美好的概念,在今天中国城市规划中仿佛看不到未来。

  

  第二集我们讲到了中国城市和外国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截然不同的定价模式:中国城市普遍采取的是“交一次性的押金便可任意畅享”的模式,而国外则全都是会员制,即缴纳费用得到周卡/月卡/年卡。如果我们假设中国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用户在使用完毕后会想要拿回押金,那么这两种收费模式的区别就很明显了:在中国,公共自行车是近似免费的,而国外,公共自行车是有相对来说高昂的多的使用费用的。同样是政府主导的公共交通,公共自行车在国外的公益性看起来低了许多。

  

  首先我们要明确经济学上公共物品的定义。一项消费只要满足“效益上有非排他性”和“使用上有非竞争性”,它就是公共物品。我很爱举的例子包括国庆节的免费烟火,空气,国防,以及免费供游人参观的公园。中国的公共自行车符合部分公共物品的条件,即它们都在使用上有非竞争性。也就是说,中国的公共自行车是准公共物品,或者在经济学上叫做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

  2015年,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的免费使用率达到了96%。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使用这项服务都不会超过一个小时,从而可以避免一小时以上带来的一块钱的使用费。作为全球最大的公共自行车网络,杭州公共自行车的超大运营规模已经带来了很大的资金缺口:没有人为服务付费,只靠广告收入,杭州公共自行车在去年还是有几百万的亏损。这个亏损给杭州公共自行车带来的是连年下降的服务品质。这个资金缺口,最后只能靠公共交通的补贴来填。

  最近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如火如荼,“免费”这个话题被人讨论了非常多次。其实这些讨论在其他物品身上——比如公共自行车——也适用。我们来总结一下免费的公共自行车的未来会是什么。

  品质下降。没钱又要保持服务品质,实在是一个不太可能的事情。如果A市在2016年建设了公共自行车项目,它的非广告收入就只有2016年:政府给点儿,押金给点儿,银行再给点儿。2017年以后,公共自行车能赚到的钱越来越少,政府贴的钱越来越多,以至于不再补贴。以至于……

  破产。也许你会说政府不会允许这件事发生,实际上它很有可能就会发生。当“A市公共自行车公司”每年成百万上千万的资金缺口持续数年,公共自行车这个服务也许就会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悄无声息。除非……

  政府为了这个服务向你征税。只不过如果这件事发生你就疯了。不会骑车的隔壁老王都想造反了。看来,要想保持免费,又不破产,就只好……

  服务被广告挟持。杭州现在好像就是这么做的。2016年初的公共自行车车身和灯箱广告被拍卖出了不错的价钱,杭州公共自行车得以继续生存。以后再去享受免费的公共自行车,你就不得不去看那些你本来不想看到的广告。整个城市的感官也会变成广告之城。这给人的感觉,有点儿像是……

  优酷的90秒广告。

  

  当然,如果你是有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你也许会想到其他一些现有的常见商业模式。例如非货币市场、交叉补贴、免费+收费,等等。这些都是比我刚才说的更复杂的经营模式,公共自行车公司们自可用来盈利从而维持服务。

  公共自行车是个好东西,我们自然希望中国这个自行车大国能够走在公共自行车这个新城市主义革命的前沿。在看到环境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我们也讨论比较了不同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易用性、空间可达性、经济适用性、经济可持续性。

  在实际应用上,中国很多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网络铺的很密,自行车数量也足够多,但再次体现了中国在很多公共事务上“重数量不重品质”的缺陷:自行车系统并不很现代化,没有网站和移动客户端;易用性和美观度也较低;定价策略极其糟糕;更重要的是,没有远见的长期规划让公共自行车项目悬在空中,让人看不到可持续的未来。

  

  广州市大多数主干道及一些次级道路都没有自行车道。

  在武汉,局部道路不断拓宽,自行车道只能被简单地压缩,有时甚至消失。

  北京市的城市规划里原本没有给公共自行车站点留出位置。

  ……

  在很多中国城市,规划者们为了追求政绩,尽量满足来自方方面面的要求,结果使公共产品超量供应,造成资源浪费。 “公共自行车”就是其中一个看起来美好的概念——但真正把这个概念做好的,却寥寥无几。

  

  上个礼拜,美国著名作家,《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作者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1916-2006)一百周年诞辰,谷歌(Google)在当天也更新了Logo以纪念这个城市规划界的重量级人物。她最著名的诉求之一,就是将自行车与汽车同等对待,在城市交通上予以同等级的重视。她着迷于走路和骑自行车,强调这才是更好地观察城市以及和城市互动的方式。

  作为一个昔日的自行车大国,中国人却越来越沉迷于越来越宽的主干道、间距越来越大的街区,以及越来越强调汽车的使用。步行和自行车是越来越不被关注的出行方式。一些超大城市一面提倡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一面将路越修越宽,街区越修越疏,将街边商业改成小区围墙。

  在这些城市,公共自行车是活不成的。

  其实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所以如果我们问,公共自行车是中国城市交通的未来吗?也许是,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甚至它也便宜不到哪儿去。

  规模大就是好?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思考(一)

  中外优劣大比拼 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思考(二)

  城市中靓丽的风景线 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思考(三)

  中国式尴尬 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思考(四)

  责任编辑:昭歌

sports.sohu.com true 搜狐媒体平台 https://sports.sohu.com/20160517/n449976534.shtml report 3380 关于公共自行车的思考,美骑网转载了微信公众号“城人之美”的文章,这是一个系列,之前已经有两篇:《规模大就是好?公共自行车的发展思考(一)》、《中外优劣大比拼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