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干货丨杭马来袭,如何才能跑步不受伤?

  据说今天很多人眼前的电脑是这样的

  

  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杭马,简直是一号难求,都快赶上买房和车牌摇号了

  

  网页鸭梨山大的场面也从侧面反映了杭马,乃至跑步这项运动在民间的人气热度。不过,由此催生而来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足部的保护。

  近年来跑步盛行,这波风潮下,足部问题渐变成大家关注的焦点。想要健康地跑步,除充分练习外,了解足部构造、预防伤害是跑者不能忽略的重点。

  足部构造与机制精细且各司其职

  无论是跑或蹲这类功能性动作,踝关节都是很重要的位置。所谓的踝关节是指距骨,跟我们外侧的腓骨和内侧前侧的胫骨组合而成,主要任务是执行脚背往上翘和往下踩的动作,也是活动性很高的关节,任何足部动作几乎都要依靠这个部位。

  因此若这里的骨头不稳时可能会出现几种状况:一是产生功能性扁平足增加足底支撑面积,第二是得用较大的力量支撑足弓。至于其他连动关节,包括前侧的跗骨(舟状骨、楔状骨及骰骨等),合并了非常多细碎的小韧带,形成了中足构造,稳定中间的轴心,使之保持稳定,让脚踝顺畅转动,趾头可自由活动。

  足部构造

  换句话说,脚踝活动度要好,中足就必须稳定,不然着地时就会塌陷,出现很多不稳定的情况。这种时后脚就必须要借由前后左右各部位释放更多的力量,才能维持稳定的平衡机制。对于力学往前推进就可能会不是经过前面两趾,而是经过中间或甚至偏外侧的位置,时间久了就会在外侧产生一些伤害。

  带动骨骼的肌肉结构部分,带出脚板往上的前侧肌肉叫胫前肌,往下踩的就是小腿后侧的腓肠肌,当然还有深层的比目鱼肌,内翻动作就是胫后肌,会连动到大脚趾的骨头,跟脚掌区域。还有外侧的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连动到小趾骨跟脚掌底部,所以会带出我们外翻的动作。

  胫前肌、腓肠肌、比目鱼肌示意图

  所以我们的脚在跑动的过程之中,是前后为主,内外平衡为辅的活动方式,走路时亦然。而跑步时要用足跟或中足着地,没有任何文献说明哪种方式运动伤害的机会较高,但就力学传递与效率来说,中足应是比较好的,因为它吸收足部传来的冲击相对较小,转换速率也较快。这可能也是为何我们在跑步时,相对于走路,更需要选择好鞋垫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鞋垫有吸收冲击的效果,如果我们跑动的冲击力比较大,就更需要吸收冲击力的辅助。也因为中足着地机会较高,如何在活动中维持中足稳定,成了鞋垫的重要功能考察。

  运动伤害的成因

  常见的水泡问题,其实牵涉到足部力学。若只跑3-5公里就起水泡,一定是没有正常的力学活动,才会在某些区域造成特别高的压力产生水泡。一般人理论上都不会有这样的状况,但若是一个星期进行多次超长距离训练,水泡便是正常的现象,因为皮肤本身有一定的受压耐力,不可能持续长距离跑步或进行高强度训练而不会起水泡。无论力学活动再正常,若是不停对某一部位进行挤压,肯定会有这些问题,但严格来说这不能算是一种运动伤害,应该说你的足部皮肤处于过度受压的状况。

  另外提到足底筋膜炎,通常它不会发生在跑者身上,取而代之最常见的是髂胫束摩擦症候群(跑步膝),其次是膝盖的髌骨疼痛与软化症等问题,主要是不停磨动造成,其次是脚踝扭伤、小腿抽筋。抽筋难以说是运动中产生的伤害,不过之所以会发生,要不是水份补充不够,电解质流失不平衡,或者就是肌耐力不足,当跑步强度超过身体耐力,便可能发生这些问题。

  以上都可以说是伤害,对足部来说,扭伤最常见,其他征状很少发生,尤其是足底筋膜炎,平常不运动的人发生的机率还比时常运动的人高,但若是平常的足部动作就有问题,造成足底痛,或者是足跟长出骨刺,都有可能引起类似疼痛。而就膝关节来说,有跑步习惯的人退化程度其实会比一般人来得慢,除非每天都跑几十公里,磨损造成退化速度加快。运动是很好的,但过量仍会造成问题,不运动又比过量更糟。

  跑者最常见的运动伤害,其实是扭伤

  扭伤多发于后足,跑步过程中,最好找个专业人士如医疗人员或跑步教练,帮你观察活动状况、足部动作是否有异常,判断重点为跖屈(脚板往下踩)、背屈(脚板往上翘)角度,背屈至少要接近30度才是正常,跖屈则是要接近40度,外翻角度约15度,内翻约30度,应该要有这样的角度,才能说是活动度功能正常,如果角度不正常,就很可能会受到伤害;中足则是一定要够稳定,用韧带绑住的中足部分,应该是很完整的组成,若发现有松动的现象,代表稳定性不佳;前足的部份也要评价是不是有良好的活动角度。

  背屈至少要接近30度、跖屈则要接近40度、外翻角度约15度、内翻约30度,才能说活动度功能正常

  受伤后如何恢复与使用辅助工具是关键

  如果受了很严重的伤,一定要就医。这里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结构上的破损,这时会针对破损的部份进行处理。例如积水就要抽水,韧带断裂考虑是否手术,或者急性发炎可能需要消炎处理。

  另一种则是功能上的问题,若是足部不稳定,大部分需要施以外加的保护,但如果是紧绷的状况,反而要松开,这时会执行关节松动术、徒手治疗、筋膜放松等手法,这可以透过做一些牵拉测试来决定。在紧绷的状态下若只是施予保护,肌肉跟骨头会更无法活动到应该有的角度,所以常有人上石膏后变得相当紧绷,或是穿了护踝运动后角度受限,膝盖也连带开始疼痛,这就是因为足部没有正常的回馈机制,也没有安全活动的角度,身体会接收到这个部位无法活动的信息,最后便会出问题。

  若是在紧绷的状态下施予保护,肌肉跟骨头会无法活动到应该有的角度,反而变得更加僵硬

  蔡忠宪提到,以自身的临床经验来说,对于扭到的患者,可能只会在前两周半,顶多三周施予必要保护,这过程中应该要处理到至少走路是不会痛的,肿胀淤血可能也退了,关节活动的角度也趋于正常。在这种状况之下,就要让他正常的运动活动,同时也要确定是否能在这样的活动中,重新得到良好的回馈,不会因为施力不正常而产生不自然的代偿机制。护具建议用在急性伤害的时候,不应该长时间使用。

  有先天性问题需进行详细检测确认情况

  要先评价先天性障碍的程度,因为也有扁平足的人跑步成绩相当不错,青蛙肢可能不太能蹲,但是否会影响跑步还要进一步观察,也许适合的方式不同,例如可能适合短跑而非长跑。因此在面对这种类型的患者时,蔡忠宪会先进行明确的功能性评价,确定关节活动角度与动作控制状况,是否符合某种运动的预期,若不适合,则会明确说明不适合之处为何。再来就是能否藉由练习来增加运动能力,这就取决于个人的功能上限。

  

  专业人士称,医疗界对于运动者的想法分成两类,一种是原先身体状况好,但有一天受伤了,进而导致功能上的障碍。例如只是扭到脚,目标就是把功能恢复到原来的状况。

  对于先天受限的人,目标绝对不是要让他跟正常人一样。例如结构性问题造成脚踝活动角度不够,不可能把目标放在把角度拉到跟正常人一样,这是无法实现的。但临床上思考的,是怎么让这样的人在受限的范围内,达到最大化的运动表现,而这个过程中一定会带来代偿,所以对于先天受限或后天产生无法改变的障碍的人,目标就是代偿能力最大化;对于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的人,目标就会是不要出现错误代偿。就像青蛙肢患者,他的跑步姿势很可能跟正常人不一样,那恢复的目标就是在这个姿势的前提下让他运动时不要受伤,因此要试着做些微调,让他在活动上发挥最大性能。

  跑步虽然相对方便,没太多有限制,不过若能好好认识自己的足部构造,找到合适的辅助工具,就能在运动时拿出最好的状态。这样一来,在安全不受伤的前提下,成绩会更进步,表现更好,也能更加享受跑步运动的乐趣。身为跑者,若是因为各种伤痛而无法尽情奔跑,那种感觉总是让人觉得扼腕。

  欢迎大家关注咱们的微信订阅号:“呼啦伴伴运动”,更多优质内容与福利哦~

sports.sohu.com true 呼啦伴伴运动 https://sports.sohu.com/20160927/n469240575.shtml report 5094 据说今天很多人眼前的电脑是这样的没想到你是这样的杭马,简直是一号难求,都快赶上买房和车牌摇号了网页鸭梨山大的场面也从侧面反映了杭马,乃至跑步这项运动在民间的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