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驴(学名:Equus quagga quagga)又名拟斑马,是南非洲一种已灭绝的动物,前半身像斑马、后半身像马,是普通斑马的亚种之一。
名称来源
斑驴的英文名字是“quagga”,来源于Khoikhoi语言对斑马的称呼,是个象声词,得自斑驴的叫声。
形态特征
斑驴实际上是草原斑马的亚种,它的条纹不像斑马那样遍布全身,只是头到身体的前半部有条纹,并且脖颈上的条纹延伸到它短而立直的棕毛上。它的身体后半部为黑色,而腹部和四肢却为白色。斑驴脖子长,头也长,而耳朵却非常短小。斑驴的眼在脑颅的后方,这使它视野开阔,白天的视觉非常敏锐,,夜晚也可和狗、猫头鹰的视觉相媲美。斑驴一般体长2.7m,尾巴近1m,重约410kg。通过斑驴身上前部仅有的斑纹可以与其它斑马区别开来。在斑驴身体的中部,条纹褪色变黑,条纹内部空间变宽,前肢是普通的棕色。
生活习性
斑驴生活在非洲广阔的草原地带,主要以草为食,也食树皮、树叶、芽、果实和根。不论白天和黑夜,它们都要觅食,觅食要耗去一天60%以上的时间。
斑驴的四蹄健硕,奔走速度很快,每小时可达70千米,有“草原骑士”之称。
斑驴没有永久性群体,暂时聚集虽也常见,但大多成年公驴在很大的领域范围内独自生活。
分布
斑驴生活在非洲广阔的草原地带,在南非从好望角到奥兰治的辽阔草原上。
灭绝原因
在1788年时,斑驴被视作一个独立物种——马属斑驴;而在其后约五十年间,自然学者和探险家们发现了许多种其它斑马,由于各种斑马间毛皮的花纹各不相同(实际上任何两只斑马身上的条纹都不会完全一样),分类学家发现这样一来新兴物种太多了,并不利于人类区分哪些是真正的物种,哪些是亚种,哪些只是自然变异。
斑驴由于肉质鲜美,且出肉量高,因此一直是非洲人主要猎食的对象,但原始狩猎方法并没有给斑驴群体以致命打击。
19世纪初期,欧洲人的到来才给斑驴的生存带来了威胁。欧洲人并不像当地人那样喜食斑驴肉,而是看中了斑驴亮丽的皮毛。他们大量猎杀斑驴,剥下皮做成标本运回欧洲市场出售,当时欧洲人看到如此美丽的动物都倍感兴趣,于是许多人收购斑驴标本,一时斑驴标本价格昂贵。由于利益的驱使,也使更多的人来到非洲猎杀斑驴,使斑驴数量进一步大量减少。
到了19世纪70年代,斑驴已经所剩无几,这时欧洲人就捕捉活斑驴运动欧洲,试图人工饲养繁殖。到了1880年同,人们再也捕捉不到野生的斑驴了,而运到欧洲的活斑驴因不适应生存环境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就在人类还未理清分类的混乱之时,在人类的猎食、收集皮革、家养驯化之下,斑驴已走向了灭绝。最后一只野生斑驴大约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 末期被射杀,世界上最后一只捕获的斑驴是饲养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的阿蒂斯.马吉斯特拉(Artis Magistra)动物园的一头雌驴,她孤苦伶仃地活到1883年,便无可挽回地走向了灭绝。
由于对斑马的分类极度混乱,尤其是对于一般大众来说,斑驴灭绝时人们还将它视作一个独立物种。斑驴是首类进行了DNA测试的灭绝动物,在史密森学会近斯关于遗传的调查中,发现斑驴实际上根本不是一个单独物种,而是草原斑马的众多变种之一。
标本
目前已知存世的完整斑驴剥制标本共计23件,分散在十个国家的博物馆和研究机构,除了南非的一头,其余都在欧洲,存世斑驴标本个体在色型及条纹上差异悬殊,对比着看很有意思。
除了23件完整标本,爱丁堡还保存了一件斑驴头部剥制标本,此外尚有7具完整骨骼和若干零星骨骼材料存世。
转自:中国马术微刊
欢迎喜欢马术的朋友前来交流,体验
四家马场地址
朝阳区孙河|朝阳区东坝
大兴区狼垡|顺义区马坡
免费预约体验:
1521015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