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关于马拉松赛场上的猝死 你知道这两点就够了

ironman226 马拉松 阅读(0) 评论()

上周末举行的厦门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又发生两名跑者猝死的事件。其中一名倒在距离终点4.5公里之处,另一名则在到达终点后倒地。这样的事虽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每次发生都让人无比心痛。去年的合肥马拉松和深圳马拉松,今年的杨凌农科城国际马拉松赛都曾发生过类似的悲剧,也都在网络上激起过不小的水花。

猝死事件时有发生,警示的声音并非不存在。在年初举行的中国马拉松年会上,中国田协就强调“防猝死”是今年马拉松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不少专家学者以及专业运动员,都曾针对马拉松这项日渐时尚的运动给出过不少中肯的建议。比如针对跑者,建议要“赛前体检、科学运动、量力而行”,时刻把生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针对马拉松赛事的组织方,也提供了“提高门槛、制定预案、做好保障”等思路。

截至目前,今年国内马拉松及各类路跑赛事中的猝死事件为4例,去年和前年皆为5例。有人说,猝死在马拉松赛事中是小概率事件,整体而言马拉松是一项安全的运动。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因为总体看来是安全的,就忽略了潜伏在每一个个体身上的危险。纵观猝死案例,不少人都是身体素质不错的青壮年,更加说明万万不能掉以轻心。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跑步,相关赛事也将不断增加。中国田协就提出到2020年全国马拉松及各类路跑赛事要超过800场,参赛人次超过1000万。在这种情况下,让每一名跑者安全地完赛,仍是如履薄冰的头等大事,仍需赛事组织方与跑者的合作与努力。

3年来,在中国的马拉松赛道上,已经发生了超过10起猝死事件。在马拉松赛事井喷的当下,人们不禁要问,马拉松怎么变得这么可怕?

其实首先应该分辨的,是跑步和跑马拉松的区别。跑步是这几年最流行的大众体育项目,不少人在感受到“跑步热”的冲击后,在没拥有相应的跑步能力时,便急急涌入马拉松赛道,而相较于专业度更高的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则成为跑步“菜鸟”的首选。

参加全程马拉松的选手几乎都需要进行系统的长时间训练,而很多参加半程马拉松的选手是属于“冲动型消费者”,不少人平时可能只能跑5公里或者10公里,但是感觉21公里的赛程只要“咬咬牙就能跑完”,并没有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极限。

马拉松的门槛似乎越来越低,很多人因为冲动开始参加比赛,往往这些人是最追求成绩的,也是最容易出事的。

而马拉松项目本身,其实比窦娥还冤:赛事一旦发生死亡悲剧,必定会被高调曝光。因为它往往是一个城市规模最大的体育活动——将数千乃至数万名选手和大量媒体记者集中在一条42公里的赛道上,时长达五六个小时。

只要你坚持跑步,基本上最后都会具备跑马拉松的能力。马拉松其实不可怕,不做准备的马拉松才可怕。自己身体素质如何,能跑多久、跑多远,有没有久坐不动带来的身体退化,有没有先天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否拥有了跑完马拉松的能力?都是未知。不做准备,不加以训练,是对自己、对家人甚至对赛事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谁说一个月就从毫无基础到能跑马拉松,你最好别信,也别模仿。

但这次厦门半程马拉松赛的猝死事件还是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马拉松是一项挑战极限的运动,无论你是久经沙场的“老司机”还是刚刚入坑的“菜鸟”,都不要对跑步失去敬畏之心。对于大众跑者来说,马拉松不是挑战自我的方式,心中一定要绷紧一根弦:量力而行。

  (来源:威海铁人三项赛)

sports.sohu.com true ironman226 https://sports.sohu.com/20161215/n475910783.shtml report 2473 上周末举行的厦门国际半程马拉松赛,又发生两名跑者猝死的事件。其中一名倒在距离终点4.5公里之处,另一名则在到达终点后倒地。这样的事虽然不是第一次出现,但每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