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安体头条】借东风,扬帆远航!——体育旅游乘风破浪

打造体育旅游新兴产业,并于2020年达到一万亿规模,近期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无异于一场狂劲的东风,为寒冷的冬季带来一片晴朗的蓝天。眼下,人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持续高涨,一系列体育旅游产品也陆续呈现,接下来,如何让体育旅游最大限度地发挥乘数效应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业界认为,我国体育旅游起步较晚,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抓住体育爱好者的“芳心”才是发展体育旅游的根本所在,切忌拔苗助长。

体育旅游线路走热

近期,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到,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100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成100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推出100项体育旅游精品赛事,打造100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100家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与知名品牌,体育旅游总人数达到10亿人次,占旅游总人数的15%,体育旅游总消费规模突破1万亿元。

将旅游与体育结合的思路并非无稽之谈,随着人们强身健体意识的增强以及对体育赛事热情的高涨,体育旅游市场正在逐年扩大。

以往只在户外论坛网站才会出现的活动项目,比如滑雪、登山、徒步、穿越、攀岩也开始登上旅行社的产品预订页面,户外运动加观光旅游成为这类产品的一大特色,不光是旅行社单方面发力,一些著名户外网站也开始寻求和相关旅游机构的合作。

据介绍,体育旅游划分为奥运会、世界杯、欧洲杯等顶级赛事观赛旅游,以登山、骑行、徒步等为代表的健身类的体育旅游,以及包括跳伞、滑雪等比较刺激的项目在内的极限类的体育旅游三种。根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健身类游客占七成,极限类占两成,观赛类仅占一成。专业人士表示,世界顶级赛事观赛旅游相对来说门槛较高,一般的拳击、马术、网球赛、汽车拉力赛等吸引的游客大多为体育爱好者,十分小众。但大型的世界级赛事,不仅带动票务的销售,赛后场地往往也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与观赛游相比,以登山、骑行、徒步等为代表的健身类的体育旅游,游客的体验感更高,平均花费相对来说最低,参与人群相对更广。而包括跳伞、滑雪、潜水等比较刺激的极限旅游,其专业性更强,难度系数最大,成为了高净值人群的最爱。

相比其他主题类产品,体育旅游线路开始成为一些旅行社当季主打产品。以众信为例,众信旅游旗下专业体育旅游品牌“众信体育”品牌成立以来,在观赛旅游、马拉松、户外徒步、训练营方面都颇有建树。

观赛旅游方面,除了深受市场欢迎的西班牙观赛系列产品,针对英超焦点赛事,如英超双红会、伦敦德比、曼彻斯特德比等都推出了观赛与深度旅游有机融合的度假产品;德甲、欧冠、NBA全明星及常规赛、NFL超级碗等观赛产品也已涉足。

中青旅遨游网副总经理、首席品牌官徐晓磊认为,从既有公共服务职能,体育旅游将是万亿级的市场空间,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政策层面对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与适时引导,对企业是“重要利好消息”。

冬奥成冰雪旅游发展契机

  

如何让体育旅游出现乘数效应,则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课题。根据百度1月5日发布的检索数据显示,2016年平均每分钟关于体育内容的检索量高达3000余次;跑步等大众体育项目关注者占所有体育关注者的7%,大众体育关注度全年处于高位,乒羽项目在奥运会期间达到峰值。

世界旅游组织今年发布的数据也很好地说明了体育旅游大有可为。数据显示体育旅游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每年4500亿欧元。不仅如此,该数据还指出,当整体的旅游产业的增长额在2%~3%左右浮动时,体育旅游是全球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增长率能够达到每年14%。对比当前中国的体育旅游市场,这阵“风”才刚刚吹起。

根据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体育旅游线路占旅游市场的5%,而在其他一些国家,体育旅游线路已经占到旅游市场的20%,这就意味着国内体育旅游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仅仅是5%已经开始显露这一领域的潜力,以近年来持续火爆的城市马拉松为例,相当一部分“跑友”周末飞赴另一个城市,只为参加一场酣畅淋漓的跑步。

除了参与型的体育旅游之外,还有部分游客依旧延续观赏旅游的习惯,专程到异地看一场期待已久的比赛,甚至为了看一眼自己喜爱多年的运动明星对游客而言都已经不是新鲜事。

北京某跑团一位跑步爱好者表示,她眼中的体育旅游相当于去一个地方可以做多件事,观赛、参赛、旅游、购物。这意味着,“一站式”旅游服务只有涵盖更多优质内容才能抓住客户。

“差异化是一个令传统旅游业发展较为困扰的问题。”北京联合大学副教授曾博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中很多都是观光类旅游,这类旅游去了一次可能就不会再去第二次,但如果去滑雪,那么可能就不一样了。”

曾博伟进一步表示,传统的旅游类型从视觉出发,体验较为单一,若要实现更为差异化的体验,可能就需要通过体育旅游这样的户外运动来实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2020年冬奥会筹备工作的不断推进,冬季体育旅游逐年升温,目前,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数据显示,入冬以来,驴妈妈滑雪游预订人群已达到去年同期的2.3倍。以其中最重要的项目滑雪为例,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至2015年年底,中国共有滑雪场568家,全年滑雪人次约为1250万。雪场数量比2014年增加了108家,增长速度达23%,滑雪人数增长了约20%。

与此同时,体育项目在设计上的巧思正在加速旅游景区的深度开发。以河北张家口为例,因2022年冬奥运被打上“冰雪”的标签,崇礼某雪场山地度假的经营理念就是冰雪城市去同质化、解决雪场半年闲的巧思。而未来,主打山地旅游、民俗旅游等主题的省份也将努力搭上体育产业的快车,为当地民众创收开辟新道路。

发展体育旅游切莫拔苗助长

据介绍,体育旅游目前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观赛游、场馆游以及参与式的体育旅游模式,而第三种能够更进一步加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黏性,并延长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在业内人士看来,开发体育旅游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深度挖掘旅游目的地的价值。

《意见》也指出,要培育体育旅游市场主体,鼓励发展专业体育旅游经营机构。推动优势体育旅游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毫无疑问,市场的发展有其内在逻辑,只要政府部门确保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和一个违法必究的法治环境,“体育+旅游”的融合就会在规范和有序中顺“风”而上。

反之,若是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基础条件,不在法治保障和安全保障上下功夫,不主动完善体育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而热衷于超越“指导”,逾越监管,自己参与到市场之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那就注定很难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些地方政府在发展体育旅游上“拔苗助长”,当然改变不了这个体育旅游发展黄金时代,但却可能对地方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甚至可能是灾难性的负面影响。

  

据悉,目前,一些省份的体育和旅游部门计划借助户外运动带动当地的旅游业。他们纷纷依托当地的生态滑雪场,打造适合不同人群、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并适时推出了一种全新的高端冬季旅游模式,如滑雪运动养生旅游。此外还有部分省份将滑雪旅游节作为当地固定的传统节,通过定期举办滑雪旅游节,以及推出以“滑冰雪、游古迹、住农家、泡温泉”等为主题的一系列旅游活动,为游客呈上丰富多彩的冬日盛宴,拉动了当地冬季旅游市场的同时,也提升和丰富当地旅游的内涵,促进了当地旅游新品牌的建立。

sports.sohu.com true 安体传媒mp https://sports.sohu.com/20170118/n479023894.shtml report 5834 打造体育旅游新兴产业,并于2020年达到一万亿规模,近期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无异于一场狂劲的东风,为寒冷的冬季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