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南京市至2020年体育产业规模达1000亿 建成10个体育公园|附《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近日,南京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南京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2.5%。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5平方米,建成10个体育公园。

  《意见》指出,南京市将打造“二核四带八圈多点”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依托河西新城体育场馆资源建设体育服务业核心,依托溧水副城体育用品和装备制造企业建设体育用品制造业核心。大力建设完善沿长江、秦淮河、明外郭—秦淮新河、明城墙等“四大体育健身带”和紫金山—玄武湖、将军山—牛首山、老山、栖霞山、莫愁湖、石臼湖、固城湖、金牛湖—大泉湖等“八大体育健身圈”,在“四带八圈”打造一批特色赛事和户外运动基地。构建城市慢行系统,在南京,未来还将有一些体育健康特色小镇。我市将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在新区、新城、新市镇等,以建制镇(街道)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类体育公园、旅游景区、户外基地、产业园区等,融入体育健康元素,强化体育健身功能,在江宁区汤山温泉养生小镇,高淳区国际慢城小镇、浦口区老山天景生态旅游小镇等特色小镇创建基础上,遴选和建设4—5个特色鲜明、集聚程度高的体育健康特色小镇。

  

政策原文如下:

《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

宁政发(2017)118号

为加快发展我市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扩大体育供给,推进健康南京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5〕66号)有关精神,结合南京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为抓手,以丰富体育产品供给、促进体育消费为着力点,不断满足广大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新动力。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更加充分,体育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体育服务业收入总规模超过500亿元,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400亿元左右,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2.5%,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60%,成为我市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形成以体育服务业为主体,体育用品制造业为支撑,体育与金融、文化、健康、旅游等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到2020年,建成1—2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新增10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骨干体育企业集团。

——产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5平方米,建成10个体育公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80万,国民体质合格率居全省前列,在校中小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消费规模和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支出比例不断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体育产业体系

1.做大体育服务业。着力扩大体育服务业规模,提升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大力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业态,拓展体育传媒、体育旅游、体育健康、体育科技等新兴服务业,为南京建设中国现代服务业名城提供有力支撑。(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2.做强体育用品制造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从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营销推广、运营服务、智能制造等领域延伸产业链。重点培育球类、户外运动、运动地板、智能运动装备等领域的南京制造品牌,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体育品牌集聚中心。(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经信委、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3.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体育产业的综合效应和拉动作用,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健康、教育、科技、金融、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各类企业向体育领域拓展。以重大体育赛事活动为龙头,带动相关旅游休闲、餐饮娱乐、文化创意等协同发展。大力发展体质检测、运动康复等体育健康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开办体质检测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展体育会展业,将亚洲户外用品展览会、亚洲自行车展览会等打造成国际知名会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科委、市金融办、市旅游委、市文广新局、市卫计委、市会展办)

4.培育壮大体育品牌。持续放大南京奥运城市品牌效应,精心组织南京青年文化周等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和奥运举办城市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稳步提升“世界轮滑之都”的国际影响力,引进1—2家知名轮滑企业,加强轮滑装备的研发、销售、宣传等,加快轮滑产业发展。大力支持体育企业创建自主品牌,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品牌战略,开展年度“十强”评选活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工商局)

5.积极发展智慧体育。实施“互联网+体育”工程,积极融入“智慧南京”建设。发展在线场馆预订、门票预售、赛事报名、体育社交、健身定制、体育商城等网上服务,促进体育健身消费。鼓励支持建设智慧体育场馆,以信息化带动体育场馆运营效能和服务水平提升。(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二)优化体育产业布局

6.促进体育产业集聚发展。全面对接全市产业布局,加强规划引导,打造“二核四带八圈多点”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依托河西新城体育场馆资源建设体育服务业核心,依托溧水副城体育用品和装备制造企业建设体育用品制造业核心,将“二核”打造成为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建设完善沿长江、秦淮河、明外廓—秦淮新河、明城墙等“四大体育健身带”和紫金山—玄武湖、将军山—牛首山、老山、栖霞山、莫愁湖、石臼湖、固城湖、金牛湖—大泉湖等“八大体育健身圈”,在“四带八圈”打造一批特色赛事和户外运动基地。构建城市慢行系统,结合市政道路、河道和园林绿化建设,有序推进健身步道和城市自行车道建设。完善公共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体育健身场馆或改造旧厂房、仓库和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积极推进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地、帆船游艇码头等户外运动服务场所建设,形成丰富便捷的日常健身供应体系。(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城管局、市绿化园林局、市旅游委,中山陵园管理局,各区政府,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7.建设体育健康特色小镇。认真落实《“健康江苏2030”规划纲要》部署和省体育局关于开展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要求,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在新区、新城、新市镇等,以建制镇(街道)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类体育公园、旅游景区、户外基地、产业园区等,融入体育健康元素,强化体育健身功能,在江宁区汤山温泉养生小镇,高淳区国际慢城小镇、浦口区老山天景生态旅游小镇等特色小镇创建基础上,遴选和建设4—5个特色鲜明、集聚程度高的体育健康特色小镇。(责任单位:市体育局,江宁区政府、浦口区政府、六合区政府、溧水区政府、高淳区政府)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8.培育骨干体育企业。支持国有体育企业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带动作用和资源整合优势。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重点体育企业,引导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上市。通过政府购买、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积极降低企业成本。发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作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支撑。(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办、市国资委,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9.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制定体育服务综合体发展计划,规划建设南部新城体育中心,依托南京奥体中心、五台山体育馆、龙江体育馆、青奥体育公园、江宁体育中心、浦口区桥北体育中心、六合区全民健身中心、溧水体育中心、高淳体育中心等现有体育场馆,打造功能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积极探索体育服务综合体设计、建设、管理和运营一体化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运营管理,提升场馆服务效能。(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各区政府,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10.发展体育类社会组织。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有关要求,深化体育协会改革。依法做好体育类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推进政府向体育类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鼓励其参与赛事活动举办、技能培训、健身指导、行业规划等。以实体化、社会化、市场化为导向,构建符合南京特点、覆盖不同行业和人群的体育类社会组织服务网络,促进体育类社会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11.鼓励和支持体育职业俱乐部发展。对于在南京注册、冠“南京”队名、参加国际国内职业联赛的职业俱乐部,依据项目类别、赛事等级、规模、影响力等,通过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给予一定资金资助,加快形成城市品牌,打造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定位相匹配的高水平职业俱乐部。(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财政局)

(四)扩大消费市场供给

12.丰富体育赛事产品供给。培育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运动,通过3—5年的发展,将南京马拉松打造成为中国田协金牌、国际田联金标赛事。积极申办2020年室内田径世锦赛等国际精品赛事,承办好2017年全项目轮滑锦标赛、2018年羽毛球单项世锦赛、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鼓励各区积极创办“一区一品”赛事。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举办各类体育比赛。通过举办国际性、常态化、市民喜爱的体育赛事,激发市民参与体育赛事的热情,培育成熟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将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体育赛事中心。支持社会力量办赛,对于社会力量主办或承办的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地方和民间体育赛事等自主品牌赛事活动,在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中给予相应支持。(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宣传部、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卫计委、团市委、各区政府、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13.推广健身休闲生活方式。推进健身服务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引导健身服务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服务内容创新。支持路跑、自行车、轮滑、网球、游泳、帆船、击剑、赛车、攀岩、马术、房车露营等广受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特点的休闲运动新项目,积极提供针对个人的健身休闲订制服务。(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委、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14.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重点围绕农村、棚户区、老旧小区、安置房片区等区域和贫困人口、残疾人、妇女、老年人等群体,扩大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新建、改(扩)建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体育设施,与住宅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体育部门参与建设项目的规划、论证与验收,促进不同住宅区居民都享有相应的公共体育服务。(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体育局,市建委、市民政局、市房产局、市残联、市妇联、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15.促进体育设施开放共享。加大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打造集健身指导、场馆预约、体质监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宁体汇”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低收费开放,支持社会体育场馆公益开放。逐步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建立体育竞赛和全民健身活动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公开公共体育设施开放使用情况。(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总工会)

16.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发展工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学校”建设,加强俱乐部、活动中心、户外活动营地等载体建设,开展足球、篮球、排球、轮滑、武术、羽毛球、田径、健美操、啦啦操等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确保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的生活方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体育局)

(五)优化市场环境

17.建立产业支撑体系。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体育产业研究智库,制定体育产业有关政策,规划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体育产业区域竞争力。加强体育产业协会建设,发挥各级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统计数据。(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统计局、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18.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定期开展体育项目安全检查,重点加强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的监管。加快制定体育赛事活动的安保服务标准,积极推进安保服务社会化。完善体育赛事转播收益分配机制,促进多方主体共同发展。健全体育市场诚信体系,建立体育组织、体育企业、体育行业从业人员等信用数据库,纳入“诚信南京”建设,净化体育产业环境。加强各类体育项目的体育行业协会建设,促进体育行业自律。普及国家体育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规范体育市场,提高服务质量水平。(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19.营造体育健身氛围。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微信、微博等媒体,加大体育公益广告投放力度,倡导“体育、运动、健康”的生活理念。发展职工体育,广泛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健身活动,培育体育消费环境、促进体育消费结构升级。探索制定市民健身激励计划,推进“健康南京”建设。(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市卫计委、市总工会、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政府要将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好政策落实和跟踪督查。各级体育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认真制订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体育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部门联动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设立市体育产业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参考。(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社科院、各区政府、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二)加大财政支持。加大财政资金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完善《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绩效评价,增强资金使用效益,鼓励有条件的区设立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促进市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公共平台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兴产业等各类专项资金,在符合政策条件情况下,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各区政府)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建立多部门合作的体育金融服务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南京体育产业资源配套服务中心,积极促进银企对接。鼓励国有资本与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等合作,共同建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和担保等地方金融组织创新产品,加大对体育企业的信贷投放、信用支持,重点关注支持中小微体育企业融资。对符合条件的体育项目贷款,按一定比例给予贷款贴息。对注册地在南京、成功在境内外上市的体育企业给予扶持。支持体育企业依法通过上市、发行债券、资产重组、股权置换、融资租赁等方式筹措资金。(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财政局、市体育局、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四)重视人才培养。引进体育赛事推广与营销等紧缺人才,建立一支熟悉体育产业和企业管理、具备市场运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支持专业教练员投身健身休闲产业,建立一支引领和服务市民参与健身休闲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强对退役运动员提供创业培训、咨询等创业孵化服务,研究制定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的扶持政策。(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南京体育产业集团)

(五)强化考核评估。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体育产业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按产业规模和结构、产业载体、产业基础、产业支撑四大方面六项指标对各区进行量化考核。对业绩较好、发展较快、贡献较大的区给予奖补。(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各区政府)

声明:本文来源于南京市发改委

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

sports.sohu.com true 体育政策 https://sports.sohu.com/20170605/n495792372.shtml report 9362 近日,南京市政府公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南京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0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