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我的父亲——徐杰斌的浓浓父子情

弈道秋声 阅读(0) 评论()

  老萧按:6月18日是父亲节,老萧一般不太愿意写些应景的文章,就没特意去表达什么,但内心对父母的感情是无法掩饰的,听着各种对父亲倾述感情的歌,读着各种父爱的文字,禁不住两眼湿润。

  其实我一直没怎么写过自己的父母家人,除了小学时《我的爸爸妈妈》类的命题作文。不是不想写,实在是那份爱太过深沉,而自己的回馈太少太少,感觉自己目前还没有资格去描述……

  老萧的好友、丰城才子徐杰斌在父亲节之际,写了下面这篇怀念父亲的文字,读来心弦激荡,感慨万分。

  这才是围棋人完整的生活,围棋可以带给我们最多的快乐,但围棋不是生命的全部。棋迷同样有血有肉、情感细腻,棋盘之外,我们一样倾盖如故、情感互通、笑泪交融。

  我的父亲

  徐杰斌

  今天是父亲节,我想念我的父亲。

  5个月前,父亲在病中突然去世了,享年75岁。

  失去父亲的痛苦只有亲生儿女才能体味。那种怀念、痛苦、不舍是在一点一滴中捋过的。

  父亲是吃过苦的。小时家里穷,由于石灰窑倒塌、运货船在九江沉没等诸事不顺,曾祖父30多岁就患病去世了。当时年轻美丽的曾祖母断然拒绝本村大地主家的提亲,孤身养育着独子,艰难度日。后带一童养媳,长大后与爷爷成婚,育下三男一女。父亲是老大,没有钱念书,但曾祖母想方设法也要帮我父亲凑学费。父亲也很争气,1960年3月考上了宜春卫校。在校一个学期60元左右的书杂费和零花钱等费用都是在寒暑假自己挣,父亲推过车、采过石、下井挖过煤。那时,丰城水泥厂正在建设。父亲说,水泥厂就是我带领村里的小伙伴用独轮车推出来的,他当年是“孩子王”。

  父亲是一个很肯钻研的人。虽然学历不高,但医术上精益求精。母亲常说,父亲是靠医好我外婆的病才把她娶进门的。当年我母亲可是本地的“一枝花”,四乡八邻前来求亲的都要把门槛踏破。有一年,外婆在宜丰三线厂工作的我小姨家住,又患病了。在当地治了三个月还不能下床,医生束手无策,嘱家属准备后事。后来父亲赶去,说我来试试,开了一药方,三天后我外婆就下床走动了。当地医生看了父亲开的药方,感慨地说这药我们就不敢用。

  和母亲结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破旧立新,父亲只给她买了一只上海女式手表和一身呢子衣服,一起步行到家,放了一挂鞭炮就算礼成了。父亲说这是他对母亲一生的愧疚。患病后写的遗嘱上,一字一句对母亲全是满满的爱意。

  父亲1963年3月毕业,分配至丰城县血防站工作。当把第一个月领到的29.5元工资全部交给曾祖母时,老人家眼含热泪说我们家狗崽(父亲的乳名)终于有出息了。父亲调泉港后,1969年3月作为优秀的基层医生推荐至宜春地区人民医院普外科进修,有部分医生在丰城县人民医院进修。后来,在宜春进修的都各回原单位了,父亲回到泉港卫生院工作。而在丰城县人民医院进修的全部留了下来,这其中就有父亲时而提起的易为民,后来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在桥东卫生院任三年院长后,1988年父亲被县政府提名组建计划生育服务站,任副站长。现在放开了二胎,不管计划生育政策功过如何,父亲当年确实为本市乃至全省、全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计生委授予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荣誉奖章”

  

国家计生委、卫生部授予“万例手术无事故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父亲是远近闻名的结扎专家,1994年12月荣获国家计生委、卫生部授予的“万例手术无事故先进个人”光荣称号,1999年12月获国家计生委授予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荣誉奖章”,并列入了《中国专家大辞典》。他首创的“腹式横口皮内缝合斜断输卵管结扎术”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得到了国家卫生部、计生委、中华医学学会计划生育学会的充分肯定,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全国各地纷纷前来参观学习,甚至远至黑龙江的也来了。以前妇女结扎一般要住7天左右,使用父亲首创的结扎术后,即扎即走,不用拆线,不用卧床,甚至还可以干农活。据父亲说,他做结扎手术,一例的出血量连一小方块消毒棉都浸湿不了。因此,许多乡村绝育对象都慕名要求请父亲做手术,否则不上手术台。这可忙坏了那些乡镇的党委书记,由于任务重,都要提前预约好。本地前来拜师学习的也络绎不绝,父亲也从不藏私,不仅在论文上写得清清楚楚,在手术台上教或在卫校授课时都是倾囊相授。

  

庐山论文研讨会期间父亲在研阅论文

  父亲是一个心地慈善的人,做结扎手术时,经常帮人随手摘掉一些瘤子什么的,甚至不让人知道就帮人把一些小病痛治好了。他常对我们说,行医就是积善行德,很多时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很多农村人家庭条件也差一些,能帮他们减轻些负担也是好的。父亲是个直性人,但对患者从不发脾气,总是和颜悦色。“惜老怜贫一生重情重义,救死扶伤双手尽心尽责”是父亲一生的精华写照。

  对待子女父亲也是用情至深,从不打孩子。每当看见我打儿子的时候,他就会说你记得我什么时候打过你,哪有这样教育孩子的呢?唉,是不是我儿子比我小时候调皮多了啊。我喝酒自制力差,碰上有应酬时经常喝醉。记得我第一次胃出血就是父亲及时发现的,在电话里听我声音不对,问了一些情况就怀疑胃出血赶紧过来。后来又有几次胃出血。父亲见苦口婆心劝我没有用,就写了封长长的信给我,规劝我少喝酒,身体要紧,喝酒时别太重兄弟感情,没有好的身体,兄弟感情也无法延续。按本地习俗,吃饭后不能喝酒,叫“犯上”是不孝,但为了保护好胃,有时我先吃饭再喝酒,并豪言听老人的话才是大孝。

  女儿在外地工作,很久不便回家。父亲就会常念叨,女儿这么久也不回来看我们,其实他是想女儿了。小儿子下岗,父亲总要想着多给些安慰。就连乡下的侄儿没生男孩,他在病中糊涂时都会常记挂。

  

  在培养好下一代的问题上,父亲要求我们要列为重中之重,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培养好,使他们成为国家真正的有用之材。并制订了一系列的教育奖励措施,提出要把遗产也纳入作为教育奖励基金进行管理,保证家族鼓励教育的延续性。可惜后来孩子们的成长进步父亲听不到了。

  2008年3月,父亲患上中期鼻咽癌,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治疗两个多月后,康复回家。但放疗后的后遗症是医学界一直难解的课题。前5年还好,到后来慢慢地耳朵听不见了,人的抵抗力也开始下降了。直到2014年5月,父亲突然低烧不退,面部肿胀,喉咙发炎。母亲哽咽着打电话给我时我正在宜春市委党校学习,闻讯当即泪如泉涌,心中顿感一空,感觉父亲很快就要离我们而去了。

  在医院10多天,父亲喉咙已无法吞咽,全靠打点滴维持。说话听不清,只能写字跟他交流,希望他老人家坚强。做了尝试食道插管进食没有成功,喉咙已肿得太小了。医生说没有办法,只能这样住院打针等着。后面的话他没说我们也知道。后来父亲很激动,嘴里含糊不清地说要走,表示不要在医院里呆了,死也要回家去。

  执拗不过,我们把父亲抬回了家里。可能是老天眷顾,还是父亲顽强意志的支撑,父亲脸上骨头出了一个洞,往外流脓水。没几天功夫,药也没吃针也没打,脸上和喉咙竟奇迹般地消肿了。之后,父亲口腔肌肉纤维化,不能张开,牙齿全部脱落后才露出一条缝,一直靠喝流汁生活。饭量还是不错,每餐可以喝一大碗。每天要吃一个吗啡止痛,可能是这个原因,后来经常会出现精神恍惚的情况,记忆力大减,人也很多不认识,只能听懂母亲说的话。但看我们去吃饭时,会说好好,要我们多吃些,不要省,吃了你妈妈就高兴之类的话。听有些患者说吗啡吃一段时间后会加量,会加到两个、三个。我看到父亲两年多一直只吃一个,心里很安慰,心想父亲还可以活很多年,还没到吃两个、三个呢。哪曾想,父亲就这样吃着一个就离我们而去了,永远离我们而去了。

  每当想起父亲,总是心存遗憾,遗憾父亲没有在清醒中离开,遗憾自己没有好好地尽孝。但父亲自己很早就清醒地认识到了,提前6年就写好了遗嘱,把后事的细节都安排好了。我当时还笑话他说您还可以活很久,还早得很呢。父亲走时选在寒冷的冬天,过年的前十天,他知道,这时候在外工作的亲人们都该回来了,不用特意来看他了。父亲您真是一生精明,临走时也不拖累大家,还为大家着想啊!

  父亲,我想您了!

  

  老萧:深夜时分读罢杰斌的文章,呆坐良久。天下的父母都是如此伟大,为人子女者永不能以同样的付出去回报,只能再将自己的父母之爱倾注于下一代身上,人类就这样一代代延续着最真挚最无私的情感。

  高中时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姜育恒的一首歌——《分一点梦给你的家》。或许,我们都太过注重自己的梦想而忽略了身后永远深情的眼神……

  真正伟大的梦想,当与天下父母共享。

  分点梦想给你的家

  别让忧愁偷偷爬上了墙

  难道你不曾看出

  家人的脸庞

  永远在为你牵挂

  分点梦想给你的家

  不要害羞说出心中的话

  那怕你曾走过 高山和海洋

  这里才是你的家

  没有人不需要在温暖中成长

  风雨 有时也要隐藏

  没有人真想要装作很坚强

  都在寻找一处依靠

  分一点梦给你的家

  让它知道

  让他们一起分享

  分一点梦给你的家

  让它充满希望

  让他们陪你歌唱

sports.sohu.com true 弈道秋声 https://sports.sohu.com/20170619/n497666315.shtml report 8348 老萧按:6月18日是父亲节,老萧一般不太愿意写些应景的文章,就没特意去表达什么,但内心对父母的感情是无法掩饰的,听着各种对父亲倾述感情的歌,读着各种父爱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