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排球职业化仅仅只是一场梦

排球 女排 排球 阅读(0) 评论()

  技术教学、排球秘籍、排球视频

  排球论坛、排球新闻、排球分享

  

  

  市场愈发萎靡 人才流通停滞

  

  2015年2月8日,14/15赛季男排联赛第三回合的比赛在上海卢湾体育馆举行,上海队3:0战胜山东。图为小将张哲嘉和队友们庆祝。

  昨日之忧,今时之惑。1996年联赛初创时,在中国排协机关刊物《中国排球》上,满是关于“去专业化体制,打造职业联赛”的呼喊与探讨。然而18年后,当早些年所用的“职业联赛”称谓都已不再沿用,曾经的美好畅想早已与那本业已停刊的杂志一样成为了明日黄花。

  其实,暮气沉沉的联赛体制下并非尽是萧条一片,同在本周末竞逐联赛桂冠的上海男、女排正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从赛季前外部资本的大量注入,到功勋教练辅佐年轻少帅的教练组结构,两队的成功有着不少值得书写的相似,但遗憾的却是,过往十余年间禁锢着每支球队的镣铐仍在。

  萎靡的排球市场环境下,谁人愿矢志不渝地为各球队日益增长的运营开支长期埋单?人才流动几近停滞,谁又能在所谓规则开放的转会市场搅动一池春水?同样的问题问了许多年,答案却愈发难觅。事实上,联赛职业化从来不是排球圈内讳莫如深的禁忌,但在如今,当圈内的从业者大多已不愿再去多谈这般愿景,那种“哀莫大于心死”般的凉意反而令人痛心。

  

  2015年2月3日晚,14/15赛季女排联赛总决赛第四回合,上海女排以0:3脆败给八一队。外援科祖赫和森纳难掩落寞。

  谁来开垦排球市场的荒地

  屋檐下一张跨度约莫2米的老式木桌,木桌上一张长不过一虎口的手写告示,好似校园社团活动般温馨却略显原始的场景,却是女排联赛总决赛场馆外售票点的真实写照。这并非主办方的组织不周,作为传统豪强八一女排的主场,深圳大学体育馆的承载能力实在有限,除却当地官兵组成的绿色助威团外,场边观众至多不过千余人,而这般满座的盛景还得在少数焦点场次方能出现。

  得益于稳步上升的球队战绩,相较于深圳球市的萎靡,上海女排却迎来了触底反弹。据俱乐部高层透露,本赛季常规赛阶段,场馆容量约3500人的卢湾体育馆内平均上座率近七成,创近年来新高。然而,即便忽略场馆租赁成本,不到百元一张的门票与俱乐部单赛季千万级别的投入相比也不过是杯水车薪。与此同时,乏人问津的排球联赛理所当然不为电视转播商所垂青。即便周末的比赛多避开夜间黄金档,赛事转播也难免因种种原因受到冲击——由于比赛时间与足球亚洲杯决赛冲突,昨天下午,基数并不庞大的排球爱好者们只能通过网络直播收看这场或将决定冠军归属的重要战役。至于球衣、纪念品等场外延伸产品的营销,更是无从谈起。

  

  2003年9月28日,浙江利群男排老队员王贺兵(中)在领奖台上和队友们相拥庆贺胜利。当日,在2003年全国男排甲A联赛总决赛中,浙江利群队以3比1战胜上海东方队夺得冠军。

  曝光度或盈利模式的匮乏皆因这片荒芜的市场而起,上海东浩兰生女排俱乐部总经理王铁城坦承,“在市场真正得以开拓前,根本无从盈利。”投资周期长、收益风险高、回报低,如此的排球联赛自然会被亚当·斯密口中那只“无形的手”拖曳至市场末端。然而,尽管恒大女排的职业化实验以壮烈的失败告终,随后却相继涌现了阳光城赞助福建女排、金色年华赞助上海男排等众多案例。究其原因,王铁城认为,有的赞助商因人情关系而来,有的则是出于对排球产业长远而专业的规划。

  毫无疑问,前者代表着的正是专业队体制下并不健康、也难以长期为继的俱乐部运营模式,而后者则需排球市场的发展作为回报。在女排冠军的归属尘埃落定后,东浩兰生俱乐部计划在业余爱好者间筹划赛事,并在青少年间开展训练营,以求通过“一位爱好者带动一个家庭,发展市场和受众人群”。然而遗憾的是,它却也是目前排球圈内少有的涉足俱乐部经营管理层面的公司。时至如今,大多俱乐部赞助商仍停留在单纯的资本赞助之上,既无意愿、也无义务去开发这块愈发荒芜的土地,而本该担此重责的中国排协同样鲜有作为。当撬动市场的压力堆积于少数人的肩头,其结果自然不言而喻。

  

  2003年1月25日,天津队6号李珊(右)在与八一队的比赛中2号位强攻。当日,2002--2003全国女排联赛决赛在天津举行。天津队3-2艰难击败对手获得冠军。

  谁来疏通球员流动的阻塞

  从赛季初的荒腔走板,到如今得以与拥有七名国手的八一女排难分难解,初掌上海女排帅印的何炯认为,韧性源于队员彼此间逐渐培养出的默契与情谊,但“短短一个赛季却也的确很难让球员有太多提高”。同样,虽然在俱乐部高层看来,如今这支上海女排内部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潜力,愿继续用企业式管理激发球队的斗志,却也不得不承认,在如今引内援无门的情况下,这也是管理层所能做的一切。

  只是,球员的成长难免要以岁月与失败为代价,球队内部的提升空间也终究有限。更何况,对于排球这样的团队运动而言,任一位置存在短板都会如“木桶原理”般阻碍球队的发展。然而,即便排协层面早已放宽了转会的条件,但地方体育局掌握球员归属权的局面一朝不被打破,球员流通的机制就难以形成,而外援仍将成为削弱各队间竞争差异的唯一途径。在何炯看来,对于本就已是世界一流水准的中国女排联赛而言,若非巅峰期一流外援加盟,各支球队的实力难以形成质变。关于何炯的推论,德国女排队长科祖赫如今在上海队的起伏正是最好的证明。换言之,成绩平平、又缺乏经济实力的球队若不能有幸博得高额赞助,就唯有在逐年糟糕的战绩中静静等待新人成长,方能迎来翻身的契机。而联赛缺乏悬念的局面对于其观赏性而言,无疑是极大的伤害。

  

  2012年3月11日,上海唐朝男排队长沈琼在领奖台上高举奖杯。当日,在2011/2012全国男子排球总决赛第二回合比赛中,上海唐朝男排主场以3比0战胜八一男排,从而以2比0的总分,夺得冠军。这是上海男排第十次联赛登顶。

  在球市更为低迷、水平也相对较低的男排联赛,又是另外一番光景。自北京男排前年率先通过签约三名外援取得成功后,一场“外援军备竞赛”由此而生。一时间,三外援甚至成为了各强队的争冠标配。迫于成绩压力,本就经营状况堪忧的男排俱乐部不得不承担着外援沉重的薪金负担,而年轻队员的生存空间也在这样恶性循环的攀比中渐趋狭小。

  相较于中国排球如今面临的人才困局,更可怕的事实在于,其实我们都深知解开绳索的关键所在。正如排坛名宿岳金库曾指出的,当全运会的意义远高于联赛,所谓全运战略的考虑也自然优先于联赛的健康发展,而这也正是阻塞球员自由流通的淤泥。倘若自由转会,抑或只是短期租借的故事能更多上演,联赛的恶性循环或将就此缓解。只是,这一切的发生所需要的,是作为管理者的中国排协改革的魄力,以及不畏艰险的决心。

  

  2015年2月3日晚,八一队在14/15赛季女排联赛总决赛第四回合的比赛中以3:0干净利落地战胜上海队,时隔13年之后,重获联赛冠军。图为小将袁心玥和王云蕗怒吼庆祝。

  中国排球凭什么要职业化?

  关于排球职业化,总有太多的拷问与争议,被提及最为频繁的则是那句——“既然已是中国三大球中成绩最好的项目,排球为何非得模仿足球走职业化?”

  且不论在这一论调背后掩藏的唯成绩论的价值观是否与时代合拍,即便从功利角度而言,它也难称高明。无论举国体制还是职业化改革,都并非原罪,其所代表的不过是运动项目发展过程中背道而驰的两条岔路。向左还是向右,都应是在结合现实、权衡利弊后所做出的判断。

  诚然,举国体制在大球运动中的成功确有先例。去年夺得男篮世界杯亚军的欧陆传统豪强塞尔维亚队正是得益于此。然而,太多人看到的只是塞尔维亚国内联赛的萧条与落寞,却忽略了篮球运动在其国内长久积累起的群众基础——其在巴尔干地区的热度丝毫不逊于足球,仅其国内知名的FMP俱乐部,拥有篮球奖学金的优秀苗子就多达200人,而这也为塞尔维亚成熟的青训体系奠定了人才基础。

  然而,虽然同样贵为传统强队,如今的中国女排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其实,类似困境的出现并不令人意外。当电视节目单上已甚少能看到赛事的推广与直播,当曾经激励一代人成长的女排精神,只在少部分忠实的爱好者间口口相传,下一代又缘何会爱上这项周遭无人问津的“小众运动”?

  市场化与曝光度,这是职业化联赛所能提供的最大财富,也是其与专业队体制最大的区别所在。对于后备人才愈发匮乏的中国排球而言,这早已是无法避免的选择。改革的过程难免痛苦,累累硕果也未必就能很快结成,但至少能让如今这如同一潭死水般的中国排球多一丝蓬勃的朝气。更何况,无论国家队的成绩会否因此提升,排球运动的普及本就是最具意义的事情。

  

sports.sohu.com true 排球mp https://sports.sohu.com/20170628/n498950490.shtml report 5366 技术教学、排球秘籍、排球视频排球论坛、排球新闻、排球分享市场愈发萎靡人才流通停滞2015年2月8日,14/15赛季男排联赛第三回合的比赛在上海卢湾体育馆举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