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跑”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习惯,可“夜跑”也要注意自身安全。
前不久,“夜跑族”小刘在夜间运动时突发剧烈胸痛,痛感强烈,令身强体壮、长期锻炼的他也难以忍受。小刘立刻前往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就诊。
急诊科医师迅速联系了心内科值班医师,为小刘进行心电图检查,结合其动态变化,心内科医师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急性心梗的短期死亡率极高,如冠脉开通不及时,也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增加死亡风险,好在小刘的妻子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方案。该院立即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小刘被直接送入心导管室,进行介入治疗开通闭塞血管,术中复查各项指标已基本恢复正常。术后心脏彩超复查结果也显示小刘的心脏收缩功能无明显降低。
从他进入医院大门到球囊扩开闭塞血管(D-to-B,即门-球时间),仅53分钟,比国际指南建议的时间窗少了37分钟。
每37秒就有1人死于急性心梗
现如今,急性心梗已成为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2013年统计我国急性心梗患病人数约250万;2015年中国居民死于急性心梗的人数约85万,每37秒就有1人死于急性心梗。
与此同时,受到精神压力过大、持续熬夜、饮食不节、运动量少、抽烟酗酒等因素的影响,心肌梗死在中青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攀升。2016年至今,我科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中45岁以下年轻人占13%,最小的是27岁。
此外,发病率较高的群体还有中年男性或绝经后的女性、有长期吸烟史,或长期被动吸入二手烟、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以及生活不规律,如熬夜、酗酒、精神压力大、缺乏运动的人。
暨大附一院心血管内科郭军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下列三种情况极易诱发心肌梗死:
晨起6时至12时,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冠状动脉(供应心脏的血管)张力增高。
重体力活动、剧烈运动、情绪过分激动、血压剧升或用力大便时,此时,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心肌细胞需氧量突然增加,造成短时间内缺血、缺氧,发生心肌坏死。
饱餐后,尤其是进食多量脂肪时,此时,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
胸痛20分钟未缓解建议及时就医
郭军表示,急性心梗高发群体一定要留意警惕,当出现超过20分钟以上无法缓解的胸痛或胸闷症状时,就必须前往医院就医,把握120分钟救治黄金时间,并最好能配合医院在6小时内打开闭塞血管,超过12小时效果将大打折扣。
郭军表示,如果发生急性心梗后如不及时治疗,病人24小时内死亡率高于30%,即使存活的病人,也可能因大面积的心肌坏死而发生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从而丧失劳动能力。
知多D
为什么要建立胸痛中心?
“胸痛中心”是为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而提出的概念,通过多学科合作,包括急救医疗系统(EMS)、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影像学科(心脏超声室、影像中心和心导管室),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对胸痛患者进行有效的分类治疗,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能力,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发生率,并准确筛查出心肌缺血低危患者,达到快速救治、挽救患者生命的目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