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陈雄 编辑 | 禅音
在杨氏太极拳的拳架中,比如八十五式大架和115式大架,“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势”是较为相似的,对于太极拳初学者而言,如何辨识这两个相似的拳式动作?怎样在这两个相似的拳式动作中打出拳的道理?怎样练对劲路?确实是个实际问题。我认为,得从拳式内涵、外形姿势动作、拳势的练法和用法中去区别与体悟。各人理解认识不同,看法说法也有所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一、“提手上势”在拳里的内涵
“提手上势”拳式,所谓的“提手”是一种着法,“手”即法之义。提手即为提法,是太极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抹勾拂拨、开合提担等九十六法中的重要着法之一。其用法犹如两手合抱地向上提起,状如提物,故名。
二、“手挥琵琶势”在拳里的内涵
“手挥琵琶势” 拳式,仿形如左手怀抱琵琶、右手弹奏琵琶的姿势动作,这个拳式隐藏有另一个含义,“琵琶”乃指人身之琵琶骨,就是锁骨。这招的最后打击对方的要害部位是对方的锁骨。这属于断骨法。因此有些老练家喜说此招,拿此招说事,可是又只肯露一点,将此招式连消带打的技法用意引到肘部,因为这样的用法对切磋较技还算较为安全的。其实的用法是:对手右拳击我,我先左右手接其手臂,后带滞住对手身形,然后左手扣其肘部,右手翻手砸其琵琶骨,对手一旦琵琶骨受损,战斗就多数结束了。这就叫一步一打,引进落空,避实击虚。这样伤筋断骨不留情的打法只适用于打击歹徒坏人。
三、“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势”在练法上的不同之处
如是漫不经心的看上去,“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势”似乎定势相同,左右方向相反而已;但就技击劲道的实质内容而言,则差异甚大。本势用的主要劲别是合劲、提劲和搓劲;而手挥琵琶势用的主要劲别是缠绕劲、穿化劲以及采挒、剪托之劲。劲别的不同决定了其技法及中途动作的不同。有些拳家未作深究,不明所以,把提手上势看作虚回含化而否定它的提搓合劲,更有把它视作右手挥琵琶或右手挥琵琶的组合,这是不应有的错误。两者之所以冠以不同的名称,是由于两式从动作形式到技击劲别的内容都有较大的区别,否则按一名可矣。但从其相似的定势来看,两者都类同于松溪征南派《内家八桩》之“龙桩”,两手侧掌,一长一短,一前一后,一伸一屈,置于身侧左或右的同一侧,前后遥遥相对,互相呼应,两眼透过长手的食指极目凝视,眼与长手的食指尖等高。此式即为古代拳术中最常用的以静御动的格斗势,一名“长短手”。在防守上含有静观待变、以静伺机和长以卫短、短以救长以及以进为退、以退为进的意义。这《沈子拳法》方略篇中说的“急着前去,补手相承;隐着埋伏,出奇制胜”形象地描述了其作用和意义。如果要说提手上势与手挥琵琶有什么共同点的话,或许就是这一点。
四、“提手上势”、“手挥琵琶势”在外形姿势动作的区别
“提手上势”、“手挥琵琶势”在步型类别上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提手上势”是右川字步、“手挥琵琶势”是左川字步而已。由于拳势的用法不同,所以手上姿势动作也有所不同。我师爷雅轩公讲解“提手上势”时说:“是以左手掌往右合止于胸前尺许处,同时承单鞭的右钩手稍下落变掌,复往左上提合,在左掌之前半尺许处,两手在胸前,右长左短,合抱半圆型。”,把右手视为与人握手前的伸手动作,那是姿势自然。雅轩公讲解到 “手挥琵琶势”时说:“右手收回到胸前,左手上起护于右手之前,两手相距约半尺许,左长右短抱于胸前,如挥琵琶状。”
五、名家的“提手上势”使用法
杨澄甫:
拳之打法不一,如甲单鞭式,如乙持左拳以直打来,甲含胸双手往一处合劲,放在乙左膊上,往前下方沉打,将乙打倒坐地上。此即提手用法也。提手用法有二:提上打、沉下打皆可也。
牛春明:
此式为掤、捋、挤、开、采、按等多种劲之变化,用法较多,要看对方来势,全靠运用灵活。对方用右手下按我的右腕,我则随其劲往下松,以左手分其右手,腾出右手,由下往上提为提劲。所以此式主要用法是提劲用合劲。
李雅轩:
如对方向我胸部来手时,我即以左手往右合偃以化其力,以右手掌由右稍下往上提击其腮耳、面部等部位。
六、名家的“手挥琵琶势”使用法
杨澄甫:
如左搂膝式,甲立,敌人如乙右手自右外方绕里直打来,甲右手随乙手绕直时,甲右手回劲扣粘乙里手腕,同时甲左手招起托乙的肘尖,甲指掌俱要伸开,手心用力将乙膊托直,将乙的前足尖提起,使乙不得力也。甲右足坐实左足为虚式。
李雅轩:
如对方当胸来犯,进势甚猛,不便与其力敌时,便以两手粘其来臂,顺势往回收合以空之,而蓄我势,以便进取。
董英杰:
对方出右手攻来,我往后坐腿,右手顺势收回,扶其掌腕之间,左手由下往上,直出托其肘,左脚收半步。两手合劲,往前上方伸,将对方发出,全身整劲。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