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泳队郑嘉教练深圳倾吐心声--十年孤独 |
![](/images/bj00.gif) |
![](/images/bj00.gif) |
2003年7月28日01:10
新闻晨报
|
![](/images/bj00.gif) |
|
中国花泳队郑嘉教练深圳倾吐心声
在台下“抓到”郑嘉教练时,她正在为队员梳妆打扮,默默地目送这些“孩子”们衣着光鲜地走上台去领取太太口服液颁发的奖项,然后就躲在后台的一个角落里露出一丝不为人注意的骄傲的笑。没有聚光灯的包围,没有鲜花和掌声,就像母亲般欣慰而无私。而每个队员下水前都会到郑嘉那里撒娇,“教练你看我这里好不好?”,“教练我头发散了,帮我再梳梳吧。”,郑嘉再忙都会转过身去一一满足这些“孩子”们的要求,即使在采访过程中,她也不曾闲着。
但当彼此面对面坐下来聊的时候,郑嘉说的第一句话很让人吃惊:“我觉得很孤独。”
郑嘉说她不是一个很贪婪的人,在花样游泳界10年,她从来都没有奢求过这个运动能在中国像足球那般火爆,但她承认没有一种支持的感觉,很空。
“我们有自己的自知之明,花泳肯定不会像足球、篮球那样的普及,我们也没有乒乓球那样拿金牌的能力。所以10年来我们已经学会了忍受这种寂寞,可能也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像太太口服液这样支持我们的企业并不多,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大家在后面扶一把。”郑嘉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很严肃,只有在队员经过的时候她才会偶尔露出灿烂的笑容,“某些时候,就在这么一瞬间,我突然发现只有这几个人在努力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不好受。”
“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有着充足的后备力量,更有很多群众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在那里花样游泳的普及率很高,而在我们国家真正接触过花泳的人少之又少。这就给我们选材和发展设置了很大的限制。”
郑嘉对记者说她很无奈地把花泳的美归为“昙花一现”,那刹那间的辉煌可能在转身后就归于沉寂。“习惯了,真的。”郑嘉摇摇头,“10年的平淡早已磨平了我们的感受,更何况在精神支持的背后,我们还缺少一种技术支持。”
郑嘉觉得现今的花样游泳界没有一个中国裁判是一大问题,而在一些竞赛委员会中她们更没有一个能说上话的中国委员,如果比赛的技术动作有所更改,即使对中国队不利她们也无可奈何。“裁判问题是我们现在最为头痛的。没有中国人的参与,他们可能会把分数压得很低。中国队现在在艺术表现力和技术动作上都与国外强队差距很小。我不能说人家外国裁判就是压制着我们中国队,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裁判团少了中国人,我们肯定吃亏不少。”
3年前的悉尼奥运会就是郑嘉心中永远的痛。说起这段往事,郑嘉的语速明显快了起来。“明眼人都看得出那场比赛我们比意大利强很多,但是裁判就是故意压我们。第六的名次不是很难看,但这口气我们是憋到了现在。”
郑嘉在这短短的3年间和她的队员们把意大利视为自己的一个坎,她们知道,越过去了不但证明了自己,更是扬眉吐气了一把。“看看今年的世锦赛吧,我们已经把意大利甩出老远了。”说到这里郑嘉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颜,无比得意的那种,“你看我们这群姑娘,是又一次的希望。原来我们一直担心的身体素质问题现在也已经开始慢慢解决。队里请了一个俄罗斯体能教练,他的到来的确有着很大的作用,好在中国女性和欧洲女性在力量方面没有特别大的差距,所以我相信这点小缺陷在不久的将来就能很好的弥补。而且这位国外教练也已经开始执教我们的二线球员,中国花泳崛起的时候可能不远了。”
整个采访过程中郑嘉的眼睛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台上的“孩子”,在大屏幕播放巴塞罗那比赛录像的时候,郑嘉的眼睛和孩子们一起湿了。当着记者的面,她一个一个搂住了身边的队员,“这是一种梦想的延续。”郑嘉说,“这10年间中国队没有大的挫折,但也没有太大的成绩。可能,以后的一切突破就看这批孩子了。”
晨报记者黄嫣
|
|
|
|
![](/print/c.gif) |
|
|
|
![](/images/bj00.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