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明访谈:看到差距坚定信心 选材偏重灵敏型 |
|
|
2003年8月19日10:25
东方网-文汇报
|
|
|
文/本报特派记者王胜
面对小组赛两场连败,国青队主帅刘春明的心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昨天训练结束后,他悠闲地点燃了一支烟,坐在中国队下榻的饭店大堂里,与记者聊起了世青赛的得失。
记者:两场小组赛,我们都在领先的情况下反胜为败,对此教练组作过总结吗?
刘:球员年轻,缺乏控制场上节奏的能力,这需要在今后的国际和国内大赛中不断提高。我们先进球后,在很短时间内被对方扳平,对队员心理是一种打击。当然,对手在这方面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哥伦比亚在领先的情况下,队员有意识地把节奏放慢了,把球控制得很好,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记者:两轮战罢,与同组的芬兰和哥伦比亚相比,国青队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
刘:与这些传统队伍相比,国青队显得嫩了一点。毕竟这是1993年后,我们U——17青年队首次参加世青赛这样的国际大赛。这10年间,这个年龄段的青年队很少有机会与世界上其他队伍进行交流,这本身就与人家有差距。
记者:在国内,这个年龄段的球员是不是非常少?
刘:2001年7月28日,我组建这支队伍时,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中最头疼的是选材面太窄——95%都是85年龄段的,只有5%是86年龄段的球员,全国也就100来人。这个年龄段的球员就这么几个苗子,我们的选材面太窄了。这不是足协的问题,也不是教练员的问题,主要是我们的选拔体制不够完善。
记者:你选队员依据什么标准?
刘:我选人偏重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毛剑卿、毛彪、李春郁都是择优录用的典型。有了一定的身体条件,接下来就是苦练技术。令我欣慰的是,这批球员练就了较为扎实的接、停、控、传技术,尤其中前场球员都能控球,这一点在本次世青赛上,得到了同组芬兰和哥伦比亚主帅的肯定。
记者:你是如何管理这支球队的?
刘:在球队管理上,我严格要求球员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球场上要“灵、鬼”,平时则要严格遵守队纪队规。我的信条是,这支队可以没有球星,但球员必须将个人能力糅合在整体之中,在整体中显示个人才华。(本报赫尔辛基8月18日专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