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到达珠峰大本营的第二天下午,我和队长王勇峰、队员王石等人,去营地北侧不远的美国队营地做客。
转自搜狐
王勇峰本来想给我们引荐一下他的登山界老相识——这支美国队的队长艾瑞克。但艾瑞克恰好不在,于是我们就和该队的攀登队长柯莱特攀谈起来。
转自搜狐
柯莱特是职业登山家,他在珠峰也有过登顶纪录。
转自搜狐
聊天中,他谈到了他的“老板”艾瑞克和“业余登山”。
转自搜狐
他说,他的老板虽然也是职业登山家,不过近年干得活却是越来越“业余”了。这次,他们的老板就同时组织了两支队伍,一支是人数短小精悍的“职业队”,以攀登顶峰为目标,另一支则是人数众多的、以体验为主业余队,在组织这支队伍时,就给这些人设定了登高的最高限——海拔7028米的北坳顶部。
转自搜狐
柯莱特说,这种业余的安排,可以满足许多能力不足却又对登山运动充满好奇的人。
转自搜狐
在交谈中,柯莱特还特别谈到珠峰北坡的“第二台阶”,这个曾使世界上许多著名登山家铩羽而归的天险。
转自搜狐
1975年,中国在珠峰北坡举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攀登活动。为了决定性地克服“第二台阶”这个“连飞鸟也不能逾越”的天险,有关科研单位为中国登山队特制作了一个轻便坚固的金属梯。
转自搜狐
谈到这只金属梯,柯莱特说,很多国家的登山者都应该感谢中国人。因为对许多登山者来说,可能正是这只金属梯,才圆了他们登上世界最高峰的梦想。
转自搜狐
做客结束,回到营地,翻阅15年前的“双跨珠峰日记”。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记录:
转自搜狐
1988年5月5日,中日尼三国登山家双跨珠峰活动圆满结束了。鉴于北京庆功会准备方面一些需求,中国登山协会安排我和曹玉春、王玉泉率先剩越野车下山,返回北京。与我们同车下山的,还有当时的日本山岳会负责人大冢博美。
转自搜狐
在途中,年逾花甲的大冢博美说起自己经历时,讲到这样一件事。他说,1949年以前,尼泊尔的山峰是不对外开放的,外国人只能到北坡攀登珠峰;1949年以后,正好反过来了。
转自搜狐
他说,正因为围绕珠峰有着这样一段的历史,所以中日尼三国双跨珠峰的成功尤其值得庆贺。
转自搜狐
这次重返珠峰,发现一种似曾相似的历史情景剧仍在上演。
转自搜狐
4月6日,从定日出发翻越帕卓拉山之前时,怎么也想象不到通往珠峰的路已经如此安全和平坦。这就是说,对普通的中国人来说,亲眼看一看珠峰,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了。
转自搜狐
据一极为熟悉尼泊尔情况的登山界的人士说,尼泊尔方面很早就否决了把公路修到大本营的方案,甚至是无偿援助修建公路的方案。尼方的公开的理由是这样更有助于环保,但也有分析说,世界各国登山者大量雇佣尼泊尔的高山协作人员,这对尼泊尔的经济可能更有利。
转自搜狐
目前,仅仅申请到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的注册费用,就已经达到了每人一万美元。这比在中国境内要昂贵得多。这也是珠峰北坡近年来越来越热闹的重要原因。一位熟悉西藏情况的人士告诉我,现在西藏体育局仅登山注册费收,每年就有2000万人民币进账。
转自搜狐
这部登山的限制与开放的历史,也有许多可以品味之处。
转自搜狐
赵 牧 2003、4、11于珠峰大本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