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虑的等待中,荷兰人哈恩正式接掌了中国男足主帅教鞭。中国足协的这个选择中透露出些许无奈和勉强,属于不得已求其次的结局。从锁定在荷兰和法国教练中物色人选的态度上,可以看到中国足球管理层的最佳选择显然是希、特二帅,但由于诸多因素困扰,无法成交。
哈恩在名气和执掌国家队经验方面明显欠缺,但由于要价合理、其他方面颇对“路子”,并且站在希丁克留下的迷人光环之下,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所以,这位并不突出的“二流”教练来到中国。
如果这次是中国足协从长计议,不以世界杯为惟一坐标,这种考虑算是一种成熟。因为,谁都明白,即便是希丁克和特鲁西埃执教国足,中国足球也难像韩国和日本那样有起色。仅凭一个主教练之力难以改变一个国家对于足球的理念和心态,改变不了球员的综合素质和足球环境。以往磕磕绊绊的经历警示我们:中国足坛不可能有救世主,拯救中国足球靠一个两个外籍教练没用,关键是要培养起立足长远的踏实心态和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
但是,值得警惕的是,从世界杯后中国足球反思的先热后冷,从国足主帅成为足坛压倒性话题,从治理中国足球环境和培养后备力量等讨论引不起媒体和球迷热切关注的现状看,中国足球似乎还没有走出以往浮躁的误区。
媒体得出的结论很简单:米卢曾经为中国足球圆了一个梦,希丁克曾经为韩国足球写就一本速成论,而特鲁西埃则为日本足球留下基础与提高并重的经典教科书。但是,很少有人发掘,这三人所处的足球氛围、社会心态和工作方式究竟有何不同。
当越来越多的人质疑或期待哈恩能给中国足球带来实质性变化时,当这位荷兰人时而被视为“潜在的英雄”或“潜在的罪人”时,中国足球有可能会再一次面临自我迷失的尴尬处境。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