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燮林:男单失利有迹可循
很多人认为,中国男单的失利,不仅输在气势和拼劲上,而且也败在对削球的冷淡上。当年曾以削球绝技名震乒坛的宿将张燮林也有类似的看法。
中国男单在法国遭遇“滑铁卢”,并不是折戟在波尔、庄智渊和萨姆索诺夫这“新三虎”的手中,而是被不显山不露水的朱世赫和施拉格,甚至是陈卫星阻挡了去路。对于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张燮林分析说:“主要是准备不充分,我们男队在准备时,把主要目标定在波尔、庄智渊和萨姆索诺夫三人身上,而其他选手的研究则相对少了许多,特别是应对突然出现的削球手,根本就没有心理准备。以马琳为例,他一直就是打攻球手最有把握。而且现在的国家队里好的削球手也很少,练得就更少了,所以一旦面对削球手时就显得办法不多,这也反映了队内缺乏多种类型球员。”
本届世乒赛男子比赛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世界排名前5位的绝顶高手无一能晋级8强,相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们却大显身手,而世界排名第61的韩国人朱世赫更是杀进决赛,爆出了大冷门。张燮林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两个原因:低排位的选手由于不为人知,很少出来比赛,所以一旦杀出总会让对手措手不及;再者,自从弧圈球发明之后,不论亚洲还是欧洲都在大力发展弧圈球,打削球的生存空间减少,打的人也就变少,基本近乎绝迹,更不要说研究对策了,“因此一旦出现这样的选手总是让人惊呼,当年天津世乒赛上我们的丁松不也是作为秘密武器吗!说到底,还是对对手研究不够。”
江嘉良:王楠已经走出阴影
从釜山失利到折桂巴黎,王楠终于战胜自我,走出人生的低谷。而有过同样起伏沉落的江嘉良在赞叹王楠胜利的同时,也祝贺师妹走出阴影。
拿到女单冠军后,王楠那著名的笑脸又神奇出现,不过笑眼中还多了酸楚的泪水。她的这副情景人们早已已经预测到了,因为这个时候需要眼泪,而且只有眼泪才能表明她是怎么从去年釜山的失利走到现在巴黎的辉煌的。
对于王楠的那番心路历程,与王楠有过同样经历、现居上海经商的前世乒赛男单冠军江嘉良可谓是最有体会,“那是怎样的一段时光啊!”1986年汉城亚运会,江嘉良也遭遇了自己的竞技低潮,“回国后有段时间整日里都在怀疑自己,什么想法都有,所以我很了解走出低潮阴影的困难。”江嘉良感慨地说,“王楠能够第三次夺得女单冠军,真是太不容易了。其实王楠在打法上还是很有优势的,相比之下,更为困难的是心理转变,巨大的落差会使自己产生怀疑甚至厌恶打球,因此对于她这样水平的队员,重新树立起赢球的渴望是关键。”
事实上确实如此,获胜后的王楠自己也承认,去年亚运会后心情低落,也曾想过退役,要不是领导、教练们的鼓励,以及最终重新建立起的那种“豁出去”信念,她也不会站在巴黎的冠军领奖台上。
从这届比赛来看,王楠已经完全从去年亚运会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了,“我现在的目标是2004年奥运会女单金牌,这样我就可以和邓亚萍的奥运会奖牌相同了,”王楠的“巴黎宣言”就是最好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