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保龄球运动作为一项时尚运动,在上个世纪90年代曾风靡一时。随后,球馆关闭、保龄球爱好者不断分化的消息不绝于耳。这是怎么回事? 人满为患并不正常 保龄运动作为一项时尚运动传入中国时,只有为数不多的高档宾馆、酒店把它作为附设项目,因而被称为了“贵族运动”。可短短的几年时间后,它迅速发展成为面对大众的健身休闲运动。资料显示,1993年以前全国仅有60多家球馆,300条球道;1995年底,全国已发展到200余家球馆,总计2000余条球道;到1997年6月底,一下增至约3万条球道,仅北京就有2000多条球道。业界人士认为,虽然1997年至1998年保龄球运动在中国可谓“巅峰时刻”,但这只是一种虚假繁荣。从世界范围看,保龄球作为一种成熟的娱乐方式,应该属于并不火爆的“稳定消费”。当时众多球馆时时爆满甚至人满为患的情景,实际上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因为,保龄球贴上放大了的时尚标签后,其健身功能被放在了微不足道的位置,许多人仅仅以能打上几局球和请人打上几局球为荣。近年来健身方式的多样化,分流了参加保龄球运动的人群。再加上营业税从10%增至20%,使得盲目追赶潮流一轰而上的小型保龄球馆只得关门了事。经过优胜劣汰,现在北京大概有千余条球道。拥有16道以上的大型球馆大多以保龄球为主业,而少于16道的球馆,基本上是以其它健身项目为主、保龄球只是一项附属设施。从保龄球馆的经营上看,上述模式已经形成,球馆逐步走上了正轨。 保龄运动并没过时 保龄球蕴含的竞技特色符合东方人口味,它实际上是在一种较“严肃”的游戏规则下,使大家得到沟通和交流的游戏。哪怕玩得水平不高,偶然性和运气也会使您掷出好球来,这种对好运的企望使得一次次的重复变得趣味盎然。水平相当的人比一比输赢,有差距时能通过让分较一较高低,一个人也可以不断打破自己的“纪录”。保龄球的消费者不局限于一定的年龄或社会层面,它简单易学,平民百姓工薪阶层都玩得起,是一项大众参与性强、运动量适中、老少咸宜的运动。市保龄球协会的有关人士向记者介绍说,对于保龄球人口有一个界定标准,即每周至少参加3次运动,每次运动不少于半小时。虽然目前无法确切地说出有多少人列在保龄人口中,但有一个数字可以作为参考。北京市保协曾经制定了保龄球等级制,据介绍,即使要想达到第10级的水平,每周不进行经常性锻炼也是不可能的。北京拿到等级证书的有近万人,而那些每周健身而没有进行等级测试的保龄球爱好者也应该不在少数。 老年球手明显增加 可以肯定地说,保龄球运动正处在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阶段,参加运动的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人群。记者采访时,不少球馆的经营者说,虽然目前到底有多少人参加到保龄球运动中无法确切估计,但有一个现象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有更多的老年人加入到了保龄球爱好者队伍当中。进入保龄球馆就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白天能看到的锻炼者很少,即便是这少数人也基本上被老年人占据了。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保龄球运动与其说是一种竞技运动,不如说更是一种大众化的健身活动。它适当的活动量,也使老年人多了一种健身方式。本报记者李君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