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操“教父” 杨明明回上海教“苗苗” |
![](/images/bj00.gif) |
![](/images/bj00.gif) |
2003年3月15日10:51
东方体育日报
|
![](/images/bj00.gif) |
杨明明,上世纪70年代中国体操界“三驾马车”之一,与张健、高健并称“二健一杨”。也许这在记忆里已经有些模糊。但提起“跳马王”娄云,脑海里的景像又开始变得渐渐清晰。这个中国体育史上唯一连获两届奥运金牌的选手,正是师从上海籍体操名宿杨明明。如今,这位旅美多年的前国家体操队副总教练当上了上海体操队总教练。
掐指一算,移居美国至今已有13年,但杨明明依然乡音难改。“终于有机会为上海尽点绵薄之力了。叶落归根,对自己、对上海也算有个交代。毕竟做教练的时间有限了,我想把最后的几年留给上海,干到哪算哪吧。”已年近花甲的杨明明发出这样的感叹。
“当初为了国家队的融洽和发展,我选择了离开;现在为了上海体操的振兴,我又回到了故乡。两次重大的决定,家人都给了我勇气和决心,他们是我的坚强后盾。”杨明明的妻子于娟娟,也是体操运动员出身,曾获得过全国平衡木冠军。曾经并肩战斗的国家队队友,如今也成为他在事业上的得力助手。“这么多年的在外漂泊,她能理解我对体操的热爱和这份回报故乡的心。”杨明明动情地说道。而于娟娟现在还留在洛杉矶李宁体操学校打理日常事务 ,这也解决了杨明明的后顾之忧。
其实早在两年前,上海方面就有意邀请杨明明回上海执教,但当时儿子杨光大学还有一年毕业,为了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杨明明犹豫了。2002年春节回上海,80岁的老母亲一句“你这还是30年来第一次在家过年”,让杨明明心头一震,产生了回国的念头。回想起当初,杨明明低下头:“对家庭,对上海我有太多愧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新民晚报》美国版上得知上海体操运动中心成立了。“当时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回来,我必须回来。当时我立刻拨通了上海的电话。”杨明明有些激动。于是,一切就这么顺理成章。
2003年新年,杨明明回到了上海的家中。正式上任后,他在训练基地也有了自己的小家。一张单人床,一张写字台,一台电视机,一个衣橱,和普通的教练员宿舍没有区别。“已经很不错了,你看还有空调,我很满意。”杨明明笑呵呵地说道。话虽如此,但这当然无法与他在美国的生活质量相比。由于房间还没有安装直线电话,杨明明只能回家上网查资料。“哎呀,那天我自己铺个床都弄了半天。真是惭愧啊!”杨明明自嘲道。对于这些,杨明明并不在乎,“30年前爱吃大饼油条,30年后还是这样。这叫本性难移!”
旅美的这些年,杨明明说自己变化并不大,只是迷上了高尔夫。而现在回到上海他也不得不放弃这唯一的爱好。“一来没精力,二来国内费用也太高了。”杨明明似乎有些遗憾,但他又话锋一转:“不过我可以看电视啊!在美国只能通过中央四台了解国内的情况。可现在好了!”
又要顶住工作的压力,还要克服生活上的不习惯,付出这么多值得吗?杨明明回答道:“如果是为了地位或者金钱,我根本不会回来,当初也不会走。”1997年回上海观看了八运会的体操比赛后,杨明明说当时他心里特别难受:“那真是伤自尊啊,我看得痛心。”
回到上海刚刚一个月,杨明明就找到过去的队友兼同事,现为国家体操管理中心主任的张健,希望他能在人才引进以及业务上多给上海体操支持与帮助。“老朋友见面一见如故。有了各方面的支持,我也更有信心了!”微笑地看着眼前这群含苞待放的“苗
|
|
|
![](/images/bj00.gi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