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邮件 | 商城 | 搜索 | 社区 | 在线 | 企业
Sohu首页 > 体育频道 > 中国搜狐登山队攀登珠峰行动 > 中国搜狐登山队冲击顶峰 > 新闻快讯
21日搜狐登山队攀登珠峰活动嘉宾在线聊天实录
2003年5月21日18:32  搜狐体育

  主持人:中国搜狐登山队彩信冲击珠峰顶峰聊天直播现在开始。根据最新的消息,冲顶的A组队员已经到达8700米的位置。A组今天凌晨3:00出发,他们预计将在中午完成登顶。A组由尼玛次仁率领,队员由梁群、李伟文、陈骏池组成。准备从北坡登顶的共有28个队,昨天日本队已率先登顶。现在我们连线了1960年首次从北坡登顶的王富洲老师。

转自搜狐

  王富洲--1960年中国首次攀登珠峰登顶队员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能简单回顾一下60年你们从北坡第一次登上珠峰的情况吗?这是第一次上去,为什么比南坡上去晚十几年,是不是北坡上的难度比南坡大?

转自搜狐

  王富洲:在中国队登顶之前已经有不少人死在登北坡的征途上了,这些人都是外国登山队员,中国这次是首次,在这之前牺牲的都是外国人。

转自搜狐

  主持人:有一种说法,说北坡冲顶这部分难度大于南坡是这样的吗?

转自搜狐

  王富洲:从北坡登顶失败那些外国人说谁都不要从北坡登了,他们说再也不要从北坡登了,是不可能征服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能从您了解的情况说一下北坡比南坡攀登的难度大在什么地方?

转自搜狐

  王富洲:北坡风比较大,这是一个问题。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先说说风大概有多大?

转自搜狐

  王富洲:咱们在风面,北坡是顶着西北风上,这是一个问题;第二8700以上第二台阶陡度比较大。一般失败都是因为第二台阶上不去。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说是第二台阶有多高?

转自搜狐

  王富洲:20来米。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20来米是90度吗?

转自搜狐

  王富洲:最后头五、六米,是垂直的,岩壁是光滑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60年4个人登的时候刘连满用肩膀把你们顶上去的是吗?

转自搜狐

  王富洲:是一个一个顶上去的。最后五、六米登了五个小时。

转自搜狐

  主持人:如果8700米上去的话,你们上次从8700-8848这段用多长时间上去的?

转自搜狐

  王富洲:也需要十几个小时,天黑之后视线不好,跟这个也有一定的关系。

转自搜狐

  主持人:王老师您预计一下,因为现在搜狐登山队A组已经到了8700这个台阶了,您估计如果顺利的话,应该多长时间能够上这个台阶,多长时间能够登顶,他们预计中午登顶,您觉得这个是不是太乐观了一些?

转自搜狐

  王富洲:12点以前可以上第二台阶,上到顶峰也有可能,第二台阶现在已经有梯子了,已经好上了,几分钟就可以上去。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个梯子谁修的?

转自搜狐

  王富洲:75年登的时候修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75年登顶的中国队员在第二台阶架的梯子对吗?

转自搜狐

  王富洲:根据60年这个难度设计的梯子,现在无论中国队员还是外国队员登北坡都是走75年中国队设的梯子上去。难度大大降低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现在来讲第二台阶已经不是什么障碍了,除了第二台阶和风以外还有什么特殊的困难吗?

转自搜狐

  王富洲:现在已经比较好走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我听到一种说法,登山出事一般是从山上下来的时候,您能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

转自搜狐

  王富洲:登完顶以后思想容易麻痹,思想松驰了。松驰以后容易滑坠。在下山的时候容易发生滑坠,下山的时候需要提高警惕。上山的时候体力消耗比较大,因为体力消耗大,所以下山的时候不容易控制自己。

转自搜狐

  主持人:60年中国队首次登山的时候是几月份?

转自搜狐

  王富洲:也是5月份。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都是一个月,您说一下为什么一定在5月这个时候登珠峰?

转自搜狐

  王富洲:这个时候季节最好,西北季风和东南季风交换的时候?

转自搜狐

  主持人:是不是西北风稍微小一点?

转自搜狐

  王富洲:西北风开始往回退。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样不至于顶着西北风冲顶顶风了,是这样的吗?

转自搜狐

  王富洲:这时候大风少一些,季风也少一些,好天气多一些。

转自搜狐

  主持人:但是也有一种说法,好象这个好天气集中在5月中旬到下旬这段时间,过了这段时间好天气又该少了是这样的吗?

转自搜狐

  王富洲:又该下雨了,所以大家为了躲雨季。下雪容易滑也看不到路线,容易迷路,所以最后集中在5月中下旬这段时间上。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觉得是不是现在登山设备、条件比你们当时登的时候好多了?

转自搜狐

  王富洲:好多了,这些都是有利条件。

转自搜狐

  主持人:谢谢您王老师,不管怎么样无论登山爱好者还是全国人民也好,都不会忘记你们60年首次登上珠峰北坡,祝您身体健康,谢谢!

转自搜狐

  许竞--登山家,60-70年代登山队员,80之后出任多次大型登山活动的副总指挥

转自搜狐

  主持人:听说您有过丰富的登山经验,而且参加过若干次登山大型活动总指挥。现在我们有两个问题,您过去登最高山峰的高度是多少?

转自搜狐

  许竞:8500米。

转自搜狐

  主持人:现在登山健将这个标准要登一座8500米的山,今天搜狐这三个A组队员,他们只有登过一次7500米,以他们现有的经历登山8500米的山难度在什么地方?

转自搜狐

  许竞:第一个难度是缺氧,再有一条就是能够坚持,要有好的身体素质就可以。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把低压缺氧这个概念介绍一下?

转自搜狐

  许竞:氧气很稀薄,具体数额不好说,8000米以上过去叫死亡带,现在这个理论已经否定了。现在条件改进了,比如装备,对自然界的了解,天气预报的掌握,都有很大改进。所以死亡概念就不适用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先把8000米以上死亡线的概念解释一下,是不是指没有带着氧气瓶上8000米?

转自搜狐

  许竞:氧气超过8000米不可能生存,现在不用氧也可以登顶了,但是要求很好的身体素质。

转自搜狐

  主持人:很好的身体素质具体来讲意味着什么呢?

转自搜狐

  许竞:具体讲它适应缺氧这个恶劣的环境,这个非常好,对高度的适应能力非常强。第二条坚持能力很强,身体素质很好。

转自搜狐

  主持人:作为一个业余的登山队员,他们的业余选手,业余队员要达到您说的这个素质是不是需要很长的登山训练,是不是难度比较大?

转自搜狐

  许竞:刚才我说的三个条件的个体差异很大,不管怎么适应有的人就是不行,去了之后有高山反应非常严重,赶快得下来,但有的人适应能力非常强。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还是有个体差异的。还有一个问题从您作为登山活动的组织者这个经历来看,您觉得珠穆朗玛峰这座山除了世界最高峰以外,和别的8000米以上高峰比起来登山这座山有什么特点?

转自搜狐

  许竞:一个特点是风大,第二特点路线长,这就是北坡登山的特点。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把这两个特点具体说一下,风大到什么程度?

转自搜狐

  许竞:上北坳以后是一个大风口,到喜马拉雅以后的风都集中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叫做大风口,这个地方风很大。大量的伤员都伤在这里。

转自搜狐

  主持人:大概相当于多少级?

转自搜狐

  许竞:十级以上,人站不住。

转自搜狐

  主持人:我们跟前方联系的时候,我们搜狐登山队参加在北坳那遇到大风,帐篷都被刮走了。

转自搜狐

  许竞:这个有可能。

转自搜狐

  主持人:如果攀登过程中正好预见大风那应该怎么办?

转自搜狐

  许竞:这个时候应该停止登山,这个消耗非常大。

转自搜狐

  主持人:一般需要多长时间登上去?

转自搜狐

  许竞:比较成熟的一般需要一个礼拜。

转自搜狐

  主持人:登8000米的山就算长的了。

转自搜狐

  许竞:对。

转自搜狐

  主持人:后来我看到一个统计数字目前为止全世界已经有一百多人牺牲在登珠穆朗玛峰顶峰的途中了,这是不是说明登这个山危险是最大的?

转自搜狐

  许竞:也不能说最大,但是危险很多,很严格很厉害。

转自搜狐

  主持人:有一种统计说一般在下山过程中出问题,下山的时候比下山的时候多一些,这个情况您怎么理解?

转自搜狐

  许竞:是这样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如果作为登山组织者来讲怎么把风险控制在最小呢?

转自搜狐

  许竞:控制最小有很多办法,首先很重要一条就是听从指挥,碰到险情队员不行的时候,要下来,登到很高时候不要下来,这时候要听从命令,要他下就下,要他上就上,这个很重要,这个是最基本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作为一个登山家来讲,您是把登山当做一个职业吗?您怎么看待这场活动,它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转自搜狐

  许竞:它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我现在理解就是像电视里面一般讲的,可以锻炼人,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挖掘人对自然的潜力的适应,以及适应能力,可以考验这些,这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可以搞高山科学考察,很多考察项目需要通过登山活动来实现,它有登山意义。另外还有国防意义,很多国家都高山队伍。像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这些都有。从一般群众来讲,登不太高的山,登低的山具有提高身体素质的作用,也不用花钱。在登山过程中可以看到大好山河,这是我的体会,所以我们认为登山很有意义。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报纸上报道全世界已经有40多个人征服七大洲最高峰,其中包括中国的两个人,包括我们这次登山队的队长和总指挥,您对这种行为怎么理解?这个是不是主要为了新闻效果?

转自搜狐

  许竞:也是一种探索,了解到底怎么样,高度到底多高?最低限度起这个作用。

转自搜狐

  主持人:曾经有网友问过我们,如果他没有钱,只是爱好登山,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他能够实现登山愿望吗?需要多少钱可以登山?

转自搜狐

  许竞:现在讲拉赞助,一般个人没有钱都是靠大赞助登山,所以登山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而然就有这个要求了,像发达国家为什么登山比较普遍,因为他们经济生活好,收入多,他们有这个需要,有的人愿意旅游,有的人愿意登山,得有经济基础,需要社会发展,经济发达才有这个条件,要没这个条件就拉赞助,如果拉不来赞助就不能登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许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今年两个队各有20多个队员准备登山,这么多队在这么短时间内登顶,会不会造成一种麻烦呢?因为顶峰毕竟是有限的地方,路也有限,会不会发生拥挤、碰撞现象?

转自搜狐

  许竞:不会这样的,比如我们到尼泊尔去庆祝50周年这个活动,首先要向有关单位提出申请,主办单位要了解能容纳多少人,可能情况下同意批准、签证,到山里面登山队员不是完全为个人利益勾心斗角,在里面有一种协调。这次北坡大本营很多队上了营地之后互相协商,难度怎么突破,不会发生矛盾。

转自搜狐

  主持人:最后一个小问题,资料上显示现在登过珠穆朗玛峰最大年龄65岁,这次最大是73岁,您觉得有年龄上的限制吗?还是主要身体好就行?

转自搜狐

  许竞:这个不行。

转自搜狐

  主持人:60、70岁上的人应该是个别的吗?

转自搜狐

  许竞:极个别的,在条件不同情况下他才有可能上去。

转自搜狐

  主持人:一般多少岁以上不适宜登高海拔的山?

转自搜狐

  许竞:这个不好说,年龄太大登高山这种活动危险性很大,不适宜。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说有些残疾人甚至盲人最后也上去了,这是靠什么吗?是靠别人帮助吗?

转自搜狐

  许竞:那当然了。如果没有人帮助绝对上不去。

转自搜狐

  主持人:许老师最后您对关心登山的人说点什么,我觉得中国人现在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大家都在追求享受,您觉得现在这个社会,是不是应该特别的提倡这种登山精神呢?

转自搜狐

  许竞:我的看法很难说,我的意见是顺其自然,现在很多国家有这么一个趋势,特别是日本登高山的活动很少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辛苦,很多现在年轻人不愿意搞这个活动了,愿意另外一种刺激、享受,所以对这个一般都很少举行了,不像过去队伍非常多,他们探索大自然、攀登高峰,现在比较少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相对来讲登山是不是危险比较大的体育运动?

转自搜狐

  许竞:我的看法在我们国家这个运动非常好,可以锻炼人,不仅是体能、在心里方面也可以得到锻炼,对我们国家一个公民来讲非常重要。

转自搜狐

  主持人:但是报纸上经常登去登山的人被困在里头,您在这方面对他们有什么忠告?

转自搜狐

  许竞:登山发生过好几起事故,登山里面缺乏制约,登山好象出台一个法规,就是你要登什么山必须具备什么资格,这是必要的;第二我的看法这个运动在中国应该普及提高,要达到这个目的适当的办一些训练班、学校,培养一些基本的指导员、向导这些东西。指导开展群体活动。

转自搜狐

  主持人:许老师去年北大发生山难那次,当时网上讨论非常热烈,大家讨论什么是探险,什么是冒险,他们说北大山难这些人不是完全没有素质,相当一部分都是登山运动员,您觉得探险和危险区别在什么地方?

转自搜狐

  许竞:探险不是登低山,而是登高山,这个叫做探险,说探险登山都可以,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不可能登的。有的人不可以登山,比如他没有经过训练,这个肯定会出问题。

转自搜狐

  主持人:一般是三千米以上?

转自搜狐

  许竞:这个不一样,有的三千米,有的五千多米。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个攀登应该是受过训练的人?

转自搜狐

  许竞:对。

转自搜狐

  主持人:许老师非常感谢您,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转自搜狐

  李舒平--中国登山协会户外及俱乐部管理部、著名高山医师

转自搜狐

  李舒平:我现在在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工作,从74年开始到登山队工作,主要做登山医学保障这些工作,另外也参加很多大型登山活动,包括救援的一些探讨。还有登山史、登山基本理论性的研究。像新疆、青海的山我都登过。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最高登到多高?

转自搜狐

  李舒平:6600多米。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参加登山队之前是什么背景?您有登山的经历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没有,我一直是搞医的。75年之后登珠穆朗玛峰之后需要这么一个人就把我调来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登山的感觉是什么?一般人登这么高的山您的身体适应能力怎么样?能够很快适应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我是74年到队的,以前也参加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登山适应过程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在有一定身体体能的基础上训练起来还是可以的。另外在高山上个体差异性非常大,有的人再练也不行,有的人不练也可以。带有很大个体差异。

转自搜狐

  李舒平:李老师您能从医学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有的人行、有的人不行,行的人身体特征怎么样?

转自搜狐

  李舒平:要从理论上简单讲应该是先天的遗传。

转自搜狐

  主持人:夏尔巴人也遗传了。

转自搜狐

  李舒平:世世代代不是一代人在那种环境下生存,体内的遗传基因就会有一些变化,有高山基因。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体能,但是不是绝对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从您所接触到咱们国家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的队员来讲,以前都是职业的,这些运动员您觉得和一般人的身体素质跟其他人相比有什么特点?他们是不是比一般人的身体素质强得多?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个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体力、体能,一个是对低氧的适应能力,现在登山运动员一般都是经过很多次登山活动挑选出来的。体力是锻炼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很大。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所说遗传是低氧的适应能力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对,这部分经过多少次登山以后已经有一个筛选过程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刚才我跟许竞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们讨论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引起适应能力本身不强的人,如果非要上从医学上是一个什么样的后果呢?身体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会导致突然死亡?

转自搜狐

  李舒平:如果他对低氧适应能力比较低的人,他要硬往上去,就会出现问题。而且实际上他也上不去,他会产生很多症状,像头疼、四肢无力、呼吸困难,这些因素已经制约他了,他根本上不去,如果从这个人从低地方搬上去,这个会出现危险。

转自搜狐

  主持人:有一种危险把一个人从平地搁到8848的顶上去,说这个人一定会死,有这样的情况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有这种可能。

转自搜狐

  主持人:他们都一个共同特点,需要人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不能让人体一下接受这么大的变化?

转自搜狐

  李舒平:对,变化越快疾病就会越重。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医疗高山救援,比如有一个概念说你突然掉到冰雪里了,人在这里面能生存多长时间?如果整个封闭就没有氧气了吗?听说这种情况人活不了多长时间?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个话不是很精确,你的意思我理解是雪崩,也不是掉冰洞里了,掉冰洞里面有空间的。雪崩的时间很短,身体周围没有空间,也没有那么多的空气。从理论上讲,一个人如果完全窒息,为什么讲完全窒息呢,因为被雪埋之后也不会一下子窒息,周围环境还有氧气,完全窒息情况下,8分钟大脑细胞会死亡。

转自搜狐

  主持人:根据您过去的高山救援和医疗保障经验来看,您觉得在你陪登山队爬过的山里面珠穆朗玛峰是最危险的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一个山有一个山的危险,每个山都有危险,不好说哪个山比哪山难,但是珠穆朗玛峰是最高的,难度应该更大一些。

转自搜狐

  主持人:根据您掌握情况来看,我查一个数据好象已经有100人(国内外)死于攀登珠穆朗玛峰了。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个数字不准确,准确数字应该是175人死亡。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样的话,您觉得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话,衡量一座山的危险用什么指标,比如有100人、1000人上顶了死了多少人,可以用这种方法衡量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就是一个比的问题,各种不同的比,最直观的就是死亡率,到这个地方登山多少人,然后死亡多少,这个跟发病率一样,这个最能说明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很难统计,因为一个登山队一共去了多少人搞不清楚,但是登顶的人数很容易搞清楚。这个数我也算过,到目前为止大概9个半人登顶的时候,有一个人死在珠穆朗玛峰,9个半人成功伴随着一个人牺牲。

转自搜狐

  主持人:我们觉得这个危险性还是蛮大的。带着氧气瓶上高山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带着氧气瓶上高山危险是不是大大降低了?

转自搜狐

  李舒平:对,氧气本身就是补充,最大困难就是缺氧,氧气补上来就解决很多问题。这次登山氧气非常充足,所以希望很大,从7028从7900之间就间断的吸氧。

转自搜狐

  侯生福--1975年登顶珠峰的运动员

转自搜狐

  主持人:刚才王富洲老师说60年时候攀登珠峰时候曾经受阻于第二台阶,后来搭人梯上去的,很多外国人都说第二台阶这个陡坡简直不可逾越,所以说再也不来了,王老师说75年时候针对这个问题在攀登过程中专门修了一个台阶,以后可以踩台阶上去了,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转自搜狐

  侯生福:第二台阶修好以前我们是搭梯子上去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梯子用什么搭的可以长期使用?

转自搜狐

  侯生福:是用铝合金的,这个很坚固。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个梯子搭了多高?

转自搜狐

  侯生福:梯子大概有四米多、五米这样子。

转自搜狐

  主持人:是不是最后小陡坡,专门在那搭的梯子吗?

转自搜狐

  侯生福:对。

转自搜狐

  主持人:第二台阶总共坡多高?

转自搜狐

  侯生福:搭梯子这部分是五米左右,最后还有一米样子,需要攀登上去。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能说一下75年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你们要在那搭梯子,在8700米高度操作的话搭梯子是不是很困难?

转自搜狐

  侯生福:特别特别困难,我们搭这个梯子用了40分钟。

转自搜狐

  主持人:听说咱们现在中国登山队每次从北坡上去的时候好象从8400米的时候有有一条传统路线,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转自搜狐

  侯生福:两边都是悬崖绝壁,中间有一路条,这个太危险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说一下这条路咱们探出来的?危险在什么地方?

转自搜狐

  侯生福:正式攀登之前派了几次侦查组探路,到北坳和6500米的高度都进行了侦查,描绘出了草图。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说的好象是6000、7000多的高度,我听说是8600以上有传统路线,这个路线是好走了还是什么情况?

转自搜狐

  侯生福:这个也不好走。

转自搜狐

  主持人:两边都是悬崖绝壁吗?

转自搜狐

  侯生福:两边是70多度的冰坡。

转自搜狐

  主持人:70多度的冰坡在什么地方?

转自搜狐

  侯生福:第二台阶之上有一个70多米的冰坡。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个冰坡多高?

转自搜狐

  侯生福:200米左右。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爬这个冰坡用多长时间?

转自搜狐

  侯生福:一个多小时。

转自搜狐

  主持人:75年登的时候从第二台阶到登顶用了多长时间?指弄完梯子以后?

转自搜狐

  侯生福:用了一个半小时。

转自搜狐

  主持人:是白天吗?

转自搜狐

  侯生福:是。

转自搜狐

  主持人:我们刚才得到情况九点时候搜狐登山队A组现在位置就是在第二台阶,7500米这个位置,他想实现中午登顶目标您觉得难度大吗?

转自搜狐

  侯生福:问题不大。从电视画面上看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天气状况都比较好。应该能顺利登顶。

转自搜狐

  侯生福:向所有搜狐登山队员问好,他们一定要登上顶峰、保重身体。

转自搜狐

  主持人:谢谢您。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次A组队有一个女队员,根据您对医学和登山运动了解,您觉得男人和女人在登山上有些什么差异?有人说女人耐力更好是不是更适合登山,但是实际上真正登上高山的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少得多。

转自搜狐

  李舒平:对登山活动来讲没什么太明显的差异。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是一个耐力运动?

转自搜狐

  李舒平:如果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女同志体力差一些,这个和性别没有什么关系。

转自搜狐

  主持人:为什么女的登高山人比较少,是不是探险性比男性差一些?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个是文化问题,不是心理和生理的问题。中国老的传统习惯父母在不远游,女同志干脆不出家门,不是远游的问题。

转自搜狐

  主持人:咱们国家女登山队员除了潘多以外,还有其他女登山队员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有,在五几年时候有不少。

转自搜狐

  主持人:但是真正登山珠峰的只有潘多一个人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不是这样的,还有其她人。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有没有这方面资料,就是藏族这个民族的人,所谓的耐氧的指标是不是一其他民族高得多?有数据吗?比如肺活量。

转自搜狐

  李舒平:有些指标不是用肺活量衡量,有些是血氧饱和度,藏族比汉族要高到5-10%左右。

转自搜狐

  主持人:5-10%很重要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个很重要。大本营那个地方很多汉族队员降到90%左右,但是藏族队员变化不是很大。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个等于高山如平地的境界。

转自搜狐

  罗志升--登山协会高级教练

转自搜狐

  主持人:罗老师向您请教一下咱们国家登山运动员从装备上来讲跟国外有多大差别?因为现在南坡和北坡各有20个队准备登珠穆朗玛峰,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跟国外的差别?

转自搜狐

  罗志升:当时差别大,我们组织到苏联去学习,苏联带回来的跟我们自己做的有一定差别,55年的时候我们自己做登山鞋,我们开始用部队的皮鞋改成登山鞋,登山钉子用手工打到鞋底上的,质量比较差,当时也只能这样,我们也不能到国外去。

转自搜狐

  主持人:钉子你们选的是多长钉子?

转自搜狐

  罗志升:用比较厚的鞋,用一寸钉子钉上去,跟现在的不一样,以前是冰镐,后来慢慢改正,为了60年登珠峰我们花70万美金去买,那时候国家正处在困难时期,中央问我们有什么困难?我们说装备不行,他们批钱让我们到国外去买。

转自搜狐

  主持人:70万美买了什么东西?

转自搜狐

  罗志升:买回来之后用他们的装备登珠穆朗玛峰,大部分是我们做的,有一部分利用外国的,比如登山的绳子、铁索、冰锥全用的国外的,鸭绒衣也用国外的,但是大部分用的是我们自己的,当时按苏联的做法不好,好象我们缝棉被一样,保暖性不行,我们登顶的时候用外国的,外国的结果质量也不行,冰伤不少人。

转自搜狐

  主持人:看来鸭绒服的质量要求比较高。

转自搜狐

  罗志升:我们75年就改进了,因为60年冻伤20几个人,我们75年做了一个有空气层的鸭绒衣服,这个保暖性很好,比国外强。75年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冻伤。60年登珠穆朗玛峰有登山梯子吗,他们四个人爬的时候用了五、六个小时才上去,我们考虑要解决这个难点。后来由西安国营红安公司帮我们做了铝合金的梯子,飞机的机翼骨架来做,我也不知道叫什么材料,有个工程师,我把我们的梯子要求讲给他,我们要分成五节,每节1.2米,可以拆装,后来这个工程师和我们一起研究,就做出来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节与节之间怎么连接的?

转自搜狐

  罗志升:每节1.2米,有20米加固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听说梯子很结实,从75年以来一直到现在中国人外国队员都踩这个梯子上去?

转自搜狐

  罗志升:从75年开始到2000年夏天我统计一共有中外47个登山队229名登山队员踩着这个梯子上珠穆朗玛峰的,并且没有一个冻伤,速度也很快,本来第二台阶是最困难的,现在变最容易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我觉得这个梯子很重要,这是中国人对攀登珠峰的一个贡献,很多网友关心在高山状况下他们饮食问题,饮食问题和吸氧的问题在装备上有什么进步吗?

转自搜狐

  罗志升:氧气瓶中氧气装得多,现在重量轻、压力大,这样可以装更多氧气,氧气瓶用压力冲进去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现在带一瓶氧气比原来一瓶多带多少氧气?

转自搜狐

  罗志升:我已经退休十几年,我对这个不太了解,反正是越来越好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知道75年登山的时候吃什么?就是饮食问题。

转自搜狐

  罗志升:在大本营跟内地吃的差不多,山上吃压缩干粮。

转自搜狐

  主持人:压缩干粮应该是挺难吃的?

转自搜狐

  罗志升:压缩干粮需要煮,我们的米都是压缩的,拿开水一泡就成饭了,以前已经做熟了,拿开水一冲就行了,这个非常简单。

转自搜狐

  主持人:跟现在方便面差不多。

转自搜狐

  主持人:罗老师安全设备的进步是不是也可以减少一些山难,安全设备主要靠什么?

转自搜狐

  罗志升:珠穆朗玛峰难点一个是北坳,就是7028北坳,另外是7400-7600之间有一个大风口,第三是第二台阶。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三个难点看什么装备克服?

转自搜狐

  罗志升:大风口得靠登山经验,掌握天气,风小的时候你过去,所以天气预报非常重要,同时你自己要判断什么时候过,有时候我们三、四点钟过,有时候五、六点过,你得看天气情况。

转自搜狐

  主持人:当时天气预报能够预报的这么精确吗?

转自搜狐

  罗志升:能够,我们中国凡是大型的登山由中央电视台提供支持保障,今年通过中央电视台传过去的,这个不一样。现在通信好了,以前我们通信不行。

转自搜狐

  主持人:罗老师您介绍登山绳的作用,好象就是防止人掉到冰洞里的?登山绳有什么特殊要求?

转自搜狐

  罗志升:登山绳有我们自己做的,但是没有国外的好,大部分是国外进来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国外有什么特点?

转自搜狐

  罗志升:人家的尼龙丝做完以后拉力大,柔软,容易打结。不容易断,我们自己做的比较硬,打结比较困难。

转自搜狐

  主持人:打结干什么用?是为了做记号用吗?

转自搜狐

  罗志升:不是,绳子安全需要一个安全锁,要通过绳子,有些地方要打结,还要冰锥,固定绳子用,不柔软不好打结。

转自搜狐

  主持人:罗老师您从登山队已经退休十几年了,你还一直关心登山活动,您现在在看电视直播吗?

转自搜狐

  罗志升:我现在就在看电视直播。

转自搜狐

  主持人:祝您身体健康。

转自搜狐

  主持人:现在您在看直播吗?

转自搜狐

  张朝阳:我在看,我觉得队员为一次登山准备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今天终于达到最高潮了。现在我跟前方大本营联系了一下,现在大本营都是避免再跟队员做很多的沟通,因为他们一方面把自己包裹的非常严实,所以现在额外的沟通、努力,比如打手机或者多方通话都要付出额外努力,8000米曾经被认为是人类生命极限,在这种高度下人确实到了比较极限的状态,任何微小的动作都对他们体能构成体验,现在应该让他们集中精力把能力用来登山,我们希望今天多变的天气能够继续保持现在比较好的状况。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这次没有最后参加登顶您是不是感觉遗憾的?

转自搜狐

  张朝阳:我不觉得遗憾,现在正处在五月初最严酷的天气周期里面,接近6666,我很满足,我能够再等待几天的话,我觉得登山北坳实现我个人目标没有一定问题,在6666身体状况感觉特别好,由于时间限制,所以没法在那待时间太长。另外我即使能够一直待下来的话,我到了7028再往上到7790就不行了,我并没有像他们那样有那么多年的登山经历。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谈一下去年为了搞一些宣传,您在四川有一些登雪山活动这次有一个登珠峰活动,您作为公司CEO您攀登这次珠峰个人意义是什么?

转自搜狐

  张朝阳:从去年到今年,尤其今年的话,搜狐赞助的一个活动,中国搜狐队,既然是中国搜狐队的话我作为搜狐老板应该亲自参加效果会更好。另外攀登珠峰从我个人兴趣来讲户外运动非常好,给个人也构成一种挑眼,需要吃苦、坚韧不拔,这个对我来说也是一个磨炼。同时因为我代表搜狐登山队,能够人搜狐的文化、品牌有一个新的认识。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觉得登山和经营管理一个公司它们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吗?

转自搜狐

  张朝阳:登山和管理公司甚至抗击非典都需要在非常艰苦,甚至到了绝望的境地能够不放弃希望,坚持下去最后能够到达光辉的顶点,搜狐的经验也是这样,九死一生,要坚韧不拔保持信心,在困难时候要看到光明。还是毛主席那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艰辛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打一个比方假如把搜狐公司的业绩,或者搜狐公司的经营比作珠穆朗玛峰的话,您觉得搜狐现在已经爬到哪一步了,爬到多高?

转自搜狐

  张朝阳:应该说我们已经越过第二台阶,我们还有新的高峰要攀登。我已经到了6666米,虽然能够对珠峰的性格、对于攀登珠峰的艰苦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到8000米以上我还是从来没有经历过,我真是对大刘、陈骏池达到这样一个高度喝采。

转自搜狐

  主持人:在这之前您曾经爬过很高的山吗?

转自搜狐

  张朝阳:从来没有,今年6666也是我一个登山记录。

转自搜狐

  主持人:希望您以后创造更高的记录,也带领搜狐创造更高的记录。

转自搜狐

  张朝阳:我们现在跟中国移动合作,我们期待能够收到来自8848的手机信号和短信彩信,昨天我跟李主席也通了一下电话,了解了一下队员的状况,王石现在状况不错,祝愿王石今天能够达到最高的高度。

转自搜狐

  张朝阳:刚才我跟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李致新主席通了电话,现在因为雾非常大,无论在北坳还是更高地方都没有办法进行电视摄像,大刘现在是在B组,我以前以为在A组。大刘的状况不错,王石昨天可能不太好,但今天状况不错。现在梁群已经越过第二台阶了。另外这次通过电视和网络报道,使得全国人民对登山非常关注,这次完了以后中国的登山运动将会非常普及,李主席说中国登协将会在引导、服务方面就像这次一样做更多的工作,而且提高工作的质量和素质。这次登山跟其他国家登山队不同地方就是我们配备了中国移动通讯的设备。因为现在到了最高的地方,网络报道将会在登顶的时候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转自搜狐

  于海民--搜狐彩信报道组

转自搜狐

  于海民:前线指挥部已经联系到李伟文,要求一点必须下撤,今天由于李伟文状况不好,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后面,目前还在第二台阶下等待通话,考虑到他今天的身体状况,王勇峰队长已经决定让李伟文以及陪同他的夏尔巴队长在中午一点前无论爬到什么样的高度都必须下撤。李伟文已经接受这个要求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李老师刚才谈了两个问题,我觉得比较有兴趣,一个是登山有遗传基因,除去一般的人,他的前辈没有在高原地带生活过的,没有这种基因的话,适合他身体爬的高度是多少?或者您认为什么样的人适合爬山?从医学角度。

转自搜狐

  李舒平:什么样的人适合爬山,理论什么样的人都适合爬山,关键是你选择什么样的山。

转自搜狐

  主持人:我们专门谈一下高山。

转自搜狐

  李舒平:登高山可以这么讲,5000米左右高度一般身体上没有气质性的疾病,年轻力壮都可以登,不需要专业训练。现在大本营是一个旅游点,在这个高度水平上大概能够有少一部分人,大概整个人群5%、6%的人有比较重的高原反映,什么意思呢?一个是他反映比较重,第二经过很长时间恢复不了,适应不过来,这是很少的人。我见过的在昆明西山1800米的时候都有人发生高原反映,但是这部分人是很少的。大部分的正常人在5000-6000米这个地区活动都没有什么问题。到5700米左右是人类能够完全正常定居最高的高度,南美有一个矿区就是5700米。他们现在不能叫居住,他是在那工作,每天到那采矿,然后晚上回来。在这个位置上什么概念?正好是一半的氧气,大气压正好是海平面的一半。

转自搜狐

  主持人:有人说长期在高原地带生活的人是短命的,您说偶然爬几次五千米左右的山,这个对身体有害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现在都认为对大脑其他地方没有造成后遗症,就是可以观察出来的后遗症。但是从感觉上讲,记忆力减退、疲劳、掉头发这些症状存在。

转自搜狐

  主持人:除了职业登山家以外,或者登山爱好者,他们都是出于兴趣,您自己是服从组织分配去登山,您觉得登山兴趣能够培养出来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从我个人来讲一开始参加登山完全是一种工作,对登山毫无了解,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就是一种工作。参与登山活动以后,慢慢的也产生一种爱好,也可以讲就是先结婚后恋爱。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是不是一年不去登一次山,就觉得缺点什么。

转自搜狐

  李舒平:我有经常到山里走走的愿望,一年里头长期在山里居住是很枯燥的。但是我就有一种感觉,有的时候我在那个地方看山、天,蓝蓝的天上百云漂,我好象有一种感觉,我觉得山是有生命的,并不是死的东西。从山的褶皱、凸起、岩壁的变化你可以感觉到沧海桑田的变化过程,你可以感到历史变化,可以体会到生命是怎么运作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觉得山是有生命的,你觉得它可亲近,但是有没有觉得它很可怕呢,它会吞食一些有活力的生命。

转自搜狐

  李舒平:对于我来讲好象没有任何恐惧的感觉,但是有一种敬畏的感觉,很亲切的感觉。登山活动确实是有危险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是不是曾经给登山队员做过心里咨询?他们登山过程中是不是有一些心里障碍?

转自搜狐

  李舒平:心里因素对这个登山者来讲影响是很大的,由于咱们国家历史原因,对心理学这块一直不重视,登山队员心里的研究方面知识还很长。

转自搜狐

  主持人:你举例说明。

转自搜狐

  李舒平:心里影响应该很大,我们有一个比较典型的队员,他第一次登山登到了8500米那个地方,可是他到了那个地方以后特别害怕,他怕悬崖峭壁。另外比如过塘沽拉山口,这是青藏公路很有名的东西,说到了塘沽拉不喊爹也喊妈。一般时候过塘沽拉过也就过去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登山运动员一在登山过程中如果出现意外您怎么对他们实施救援?

转自搜狐

  李舒平:登山救援有很多步骤,在登山准确的时候登山者都要学习,他知道去干什么事情,他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如何应付这些问题,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比如登山的时候身体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你自己都要了解,症状大概什么样,大概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你都要清楚。我们在85年时候,我们在登纳木纳尼的时候一个日本队员突击营地的时候,突然发生肺水肿,神志不情,当时很清楚判断他是肺水肿。所以要有一个认识和判断。第二一旦发生这些问题,最关键的做法就是赶快下山。

转自搜狐

  主持人:但是下山非常困难。

转自搜狐

  李舒平:能够下撤四、五百米就能够解决很大问题,咱们国家有没有高山救援队也没有直升飞机,用睡袋和账篷把他包裹起来,捆绑好以后,前面有三个队员后面有三个队员在雪地上托着他,这样就把他托下来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说明山还不陡。

转自搜狐

  李舒平:山陡的时候需要控制的更好一些。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时候,就有这种土办法。关键的就是下山;第二就是采取急救的治疗措施,我们队员山上的时候都带利尿药,作为急救药品,遇到情况的时候马上给他服。主要通过服药和输氧解决。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再说一下高山肺水肿这个病的危险性?在什么情况下发生?为什么会危急人的生命,这是不是中国登山队员最常见的病?

转自搜狐

  李舒平:在疾病死亡者当中,由于这种病死的人最多。得这个病以后整个肺部产生水肿状况和血液渗出来的状况。

转自搜狐

  主持人:为什么会导致死亡?

转自搜狐

  李舒平:肺出血以后势必影响肺的呼吸功能,本来就缺氧在加上这个呼吸更困难了,这样就加重缺养成,这样会造成死亡。

转自搜狐

  主持人:是不是只要带着足够氧气就可以避免了?

转自搜狐

  李舒平:可以减少这种情况。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还有就是高山遗传基因的人这个病就会来得稍微晚一点。

转自搜狐

  李舒平:对。

转自搜狐

  主持人:去年北大山鹰山难发生以后,网上讨论非常热闹,一类想法是我们要敬畏大自然,不要征服大自然,就是不要把自己力量想得很强大,你谈谈探险与冒险、敬畏大自然与征服大自然的观点。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个东西我觉得是多样化的,我个人同意一个登山者的话,就是我们去高山我们征服什么,我们什么也没征服,我们征服的是自己,你要做到这些东西首先要征服自己,征服自己体力上的不足,征服心里上的障碍,征服技术上的缺陷,提高技术、改善装备等等,首先还是征服自己。从观念上来讲,人类能发展到现在,恐怖也是一步一步在征服自己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环境。改变环境给社会造成惨重的代价,你要试图改造环境不是好事。人类进步应该还是说在不断征服自己改善自己。

转自搜狐

  主持人:据您所知在中国是不是8000米以上的山峰都可以征服了?

转自搜狐

  李舒平:对。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觉得作为国家登山队来讲,他的任务是什么?比如中国的山登完了再去登国外的。

转自搜狐

  李舒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登山队的任务是不一样的,从自身来讲也可以说是一种载体,在不同历史时期,要承担不同的使命。60年登山的时候登山是国家的荣誉,民族的精神,尤其在困难情况之下,显得更加突出。

转自搜狐

  主持人:听说那会儿是下了死命令一定要上去。

转自搜狐

  李舒平:有这种精神,死命令我没有听到。原来和外国人合作,外国人不登了,当时就想外国人办不到的事情我们中国人也到办到。改革开放以后变成另外一种形式了,在80年代时候搞得比较红火,给国家的经济上带来很大收入。现在登山更多来说是一种个人的选择,他就是喜欢,他就是爱好。高山登山这块本来是带动低山登山活动,低山活动更主要的就是健身,现在报纸上最近也比较重视到户外去活动,到山里、森林里锻炼身体是最好的一种方法,登山起号召作用,带动更多人参加这项活动。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觉得怎么样区别所谓职业的登山运动员和业余的登山运动员或者爱好者,这个概念应该怎么差别,当时北大山营遇难之后有人在讨论什么叫职业登山运动员,北大也有一级、二级登山运动员的称号,好象职业和业余并不是靠登山技术衡量,这个应该怎么衡量?

转自搜狐

  李舒平:我觉得这个很简单,所谓职业登山运动员他就是把这项活动作为一项工作来做,就是职业。就像你们是网站的,你们工作就是这一项。职业运动员应该是中国的特色,但是也不是国外没有,因为这个东西是国家养起来的,国家发工资的,作为一种工作。国外有一部分是公司里面的雇佣的一部分人,作为形象大使、广告代言人之类的,但是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爬山。他整个的精力放在登山上了,他不过是作为某个企业的一个代表,然后这个企业把他养起来,登山很费钱,个人也花不起这些费用。所以职业的就是把这个作为一种工作,作为谋生的一种手段。

转自搜狐

  主持人:上次我看赵牧写的日记说日本一个人登了九座八千米以上的山,最后死掉了,有没有这样的人,若干年之内他的任务就是爬山,也没有人给他工资,这样的人是职业的还是爱好者?

转自搜狐

  李舒平:我好象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人。现在有很多情况,有一种是做一年、两年工积攒起来一些钱之后去登山;还有一种是自由摄影家,他的时间比较充裕,他去登山回来写书、发表摄影作品,用这个经费养活自己。他还是有他谋生的手段,不是说什么都不管就是登山,我觉得这样不太现实。

转自搜狐

  主持人:世界上8000米以上的山峰是不是主要都在西藏?

转自搜狐

  李舒平:主要集中在这个地方。

转自搜狐

  主持人:山的名字是不是很有意思,珠穆朗玛峰好象是圣母的意思?

转自搜狐

  李舒平:珠穆朗玛峰有三个名字,第一个就是珠穆朗玛峰,是第三女神的意思。尼泊尔叫萨加马塔,这个就是圣母峰。

转自搜狐

  主持人:为什么叫第三女神?

转自搜狐

  李舒平:据说有七个女神在那它排第三。

转自搜狐

  主持人:第三个名字是什么?

转自搜狐

  李舒平:第三个名字就是欧美国家用的,叫埃佛勒。埃佛勒也是一个名字,这个东西我们现在不承认。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能介绍一下因为珠穆朗玛峰整个跨中国和尼泊尔边境,这个边境是正好从珠穆朗玛峰峰顶分开的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个是以山脊线区分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听说珠穆朗玛峰有两个运动,一个往上涨,一个是往中国这边挪?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是物理学上的概念,我说的是精神上的概念,这两者可以结合起来,山看着很平静的,但它的内部是沸腾的,是剧烈运动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准备培养您的孩子爬山吗?您的孩子有兴趣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我思想比较开放,尤其现在年轻人生活是自己选择的,没有什么需要培养的东西。

转自搜狐

  主持人:我们看美国的片子常常看见在高山遇险,直升机马上去了,中国的直升飞机救援能够救早什么高度?是不是也受到海拔的限制?

转自搜狐

  李舒平:直升飞机的使用受到很多限制,一个是海拔的限制,我印象里头黑鹰飞到八千米,受到很多因素,一个海拔的高度,一个地形问题。另外要受到高山气流的影响,这些都很危险。更重要的就是在这些地方没有航线,导向导航这些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很难做到直升飞机在很高地方救援。

转自搜狐

  主持人:从珠峰大本营到最近稍微好一点的医院也得一天以上路程,所以这个还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大本营这个地方有可能修一个直升机场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现在应该能到。

转自搜狐

  主持人:按照您刚才的说法,实际上为了及时技术高山救援队员应该掌握很多医学知识?

转自搜狐

  李舒平:对这样的,所有登山者都应该有一些准备。

转自搜狐

  主持人:有哪些类慢性病人应该禁止登高山?

转自搜狐

  李舒平:到高原地区登山事先要经过体检,一般来讲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肾功能衰竭这些人都不适合高原爬山。有些情况下登山可以作为康复手段。

转自搜狐

  主持人:另外您刚才说到年龄问题,即使没有什么病,但是年龄大了以后爬山是不是也不太适合?

转自搜狐

  李舒平:登珠穆朗玛峰年龄最大是65岁,这个很难说。

转自搜狐

  主持人:登山运动员转业以后干什么?

转自搜狐

  李舒平:很多都是回到原来单位工作,铁路回到铁路,部队来的回到部队上去。

转自搜狐

  主持人:咱们国家队的登山运动员一般什么时候转业?

转自搜狐

  李舒平:没有走的留下来的就干一辈子。两、三年就可以转业。他们可以继续做各种各样的工作。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说中国登山的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应该是领先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是从登山的角度还是总体角度来讲的?

转自搜狐

  李舒平:总体登山记录讲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个记录算什么?比如8000米以上的山都登了。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算一个记录。

转自搜狐

  主持人:现在命令李伟文下来了,说他体力不支,根据您的经验,从医学角度里看,人爬山的时候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属于体力不支?

转自搜狐

  李舒平:不能再往上上了应该有一些判断的标准,比如出现很明显的高山反应的症状,比如头疼很厉害,恶心、呕吐等等。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种症状能够通过吸氧解决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能解决一些,吸氧肯定会好一些。如果体力不支这个不太好判断,没有一个确切的量化标准。

转自搜狐

  主持人:他们说他步履有点艰难,在夏尔巴的队员陪伴和带领下往前走。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种情况也不少,以前也有过。这个需要现场判断他能不能上去。

转自搜狐

  主持人:是不是还得考虑留一些下山的体力?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个当然,这个主要是看目标取向到底定在什么位置上。他们都是业余的登山者,考虑的更多的是安全问题。这些人毕竟没有上过这么高的地方,这些人的记录都是7500米,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问题,掌握的标准要稍微严格一些。

转自搜狐

  主持人:梁群的氧气大概只能供一个小时,但是她需要再爬一个半小时,您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些东西更不好说了,还有无氧登山的呢。

转自搜狐

  主持人:像她这种人,第一次达到这种高度。

转自搜狐

  李舒平:我觉得他们用的氧量很大,比我们以往用的氧气多,我不知道她现在用多少氧气,一分钟到底多少毫升,这种情况不太清楚,如果从北坳开始一直吸氧,而且用量很大,氧气一旦不够的话,情况就会非常危险,因为她一直用氧气维持,如果一下突然中断氧气的供应,带来的困难就会更大一些。

转自搜狐

  主持人:无氧登顶的人一般来讲是不是曾经有过氧8000米以上的记录,无氧是不是有得有一个适应过程?

转自搜狐

  李舒平:无氧登山里头我印象里头都不是第一次登山,至少对登山有个体验,登山是怎么回事儿,他都有经验和体会,他才敢去进行无氧登山。

转自搜狐

  主持人:应该是渐进的过程。你说一下为什么咱们登山队员耗氧那么严格,这是为了达到锻炼的目的吗?

转自搜狐

  李舒平:我们以前用的氧比较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氧气供应上有问题,如果用的氧气特别多的话,需要有人帮你背上去。

转自搜狐

  主持人:能给我们一个概念吗?一瓶氧气一般重量是得到?按照什么样的速度能够支撑多长时间?

转自搜狐

  李舒平:我这两天看了一下,我不知道他的氧气瓶什么规格,它好象是47公斤,好象是300的压力。原来我们使用的氧气瓶是4升,250压力,气压乘容量就是氧气瓶里存储氧气的量,比如一分钟两毫升可以计算出来这一瓶氧气可以用多长时间。这个要看氧气瓶具体情况。

转自搜狐

  主持人:一般来讲一瓶氧气可以用多长时间?

转自搜狐

  李舒平:满的一瓶氧气可以使用500分钟。

转自搜狐

  主持人:这样的话一个人背一瓶基本够了。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里面有几个问题,一个是他是不是使用两个量,他可能用的量大,这是一个问题,氧气使用时候恐怕还有一点浪费。

转自搜狐

  主持人:像您这么说,从他们这个高度,今天早晨三点的出发地7900米这个高度,到8800这个高度,这个过程他们预计准备中午登顶,16个小时回来,下山一般不用氧气,如果仅仅从登顶这段时间来讲,如果氧气用得不是很多,一瓶氧气应该够吧?

转自搜狐

  李舒平:下山的时候也应该准备一些氧气,比方刚才电视显示的王勇峰讲话的时候93年登山的时候一个眼睛看不清楚了,那是下山的时候发生的。他这个眼睛看不清楚就是因为缺氧以后视网膜有点出血,所以影响了视力。我们叫高山出血综合症。这个我们以前专门做过课题。

转自搜狐

  主持人:现在他们每个人都带一瓶氧气,如果用的不狠才有可能够,如果狠的话就需要夏尔巴给他们背上去。

转自搜狐

  李舒平:我听说是他们自己背一瓶,夏尔巴人帮他们背一瓶。

转自搜狐

  主持人:关键问题是夏尔巴那是不是还有一瓶,但是即使夏尔巴人的氧气没有了也不要紧,因为有夏尔巴人在那他们也可以安全的下来。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个具有双保险,比如出现比王勇峰的情况还严重的话这个就不是好事。

转自搜狐

  主持人:最新的消息是A组他们已经到了8780米,还有50分钟左右就可以登顶了。

转自搜狐

 王凤桐--登山家,原登协副主席

    主持人:您现在在看直播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我在看。

转自搜狐

  主持人:据介绍您原来是登协的副主席,您能不能把咱们国家登高山的水平做一个介绍,咱们在世界上是领先的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咱们算领先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领先的标志是什么?

转自搜狐

  王凤桐:第一珠峰我们是跟人家共享主权,是在我们国家,珠峰周围的高原的人口咱们也很多,具体指西藏;第三我们国家因为高原人口多,对登山缺氧的适应能力我们相对比较强;第四在这50年当中我们国家从第一次60登珠峰已经40几年了,我们在这个跨度里面登珠峰的人次比较多。

转自搜狐

  主持人:多少人次?

转自搜狐

  王凤桐:具体不能讲,我只能讲一个大概数字,大概不到20人。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是指8843米在咱们国家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不是这样的,对顶风来讲我们跟尼泊尔是共享主权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登山队一般找尼泊尔夏尔巴人帮忙,这是为什么呢?

转自搜狐

  王凤桐:具体策划这个活动的时候我没有参与,但是我感觉这个可能更好一点,我们打的招牌是纪念人类登山50周年,喜马拉雅北侧藏族也好,还是南边尼泊尔那边实际上跟我们的语言都是共通的,都是边界的居民,我们请夏尔巴参与可以体现国际精神。我们西藏登山的这些运动员也不是没有参加,也有参加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能再介绍一下业余登山队员登顶的意义吗?咱们这次强调的是第一支业余登山队,您刚才说的都是国家队登山。

转自搜狐

  王凤桐:我个人看业余登顶比专业登顶意义还大,这个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讲,一个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经济状况,我们那个时候是国家出钱来支持登山活动。所谓业余的更多的起来由社会筹款;第二这次来讲也不是绝对业余的,也有专业运动员登山,他们本身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从身体条件各个方面来讲他们所面对的挑战性更大;第三说明我们国家登山运动更走向普及化,登山是一个很直观、很感兴的探险运动。时间我们国家尽管生活水平提高了,重复一下我们祖先的艰苦生活,这些东西都体现了民族精神、民族觉悟的一个内容。

转自搜狐

  主持人:咱们探讨一下登山的意义,举行北大山鹰与难与其强烈反响,网友一直讨论是征服大自然还是敬畏大自然。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登这么危险的高山,应该是由专业运动员爬,而不应该由业余人员爬,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转自搜狐

  王凤桐:第一就是业余的也好专业队也好,我主张循序渐进,如果一个老百姓连香山都没有登过,登珠峰危险太大。对北大山鹰来讲他们遭遇的事故是雪崩,雪崩在探险活动当中经常发生,是常碰到的,但是山里面这种危险是经常有的。这种东西我们在战术上是经常躲着它走,这个危险确实比较大。北大山鹰社有8200米的经验,登这个峰不能说完全是冒险,至于咱们遭遇这个伤亡了,专业队过去也遭受过,一点危险也没有叫什么登山英雄,本身有这种客观危险。遭遇了大家有些议论,比如还非常年轻,还是学生,这个值得不值得。我觉得不是讨论值得不值得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说什么叫值得。咱们现在抗非典,医护人员要求到第一线,也都是年轻轻的,很多人都死了,大家也讨论值得不值得。

转自搜狐

  主持人:为了救别人的命牺牲自己的命,起码你还是救了别人的命,或者为了救别人的命运,但是很多人认为登山是什么也不为,有些人说是民族精神,您谈谈这个观点?

转自搜狐

  王凤桐:咱们还拿北大山鹰社做例子,他们不是出于国家的需要,他们是自愿的,他们是挑战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也是很豪迈的,这种精神体现了什么东西?我觉得这种精神体现了人类的探索精神。扩大一点讲,咱们这个民族如果将来日子越过越好,大家没有挑战艰苦困难的精神,咱们这个民族希望就不大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是不是因为您是登协的人,所以您对登山有偏好?对登山的意义估计过高呢?

转自搜狐

  王凤桐:我再给你补充另一个方面,我想探险我认为是我们人类很高的一种天性,脱离动物界根本上讲是因为有这条。我讲登山探险,在老百姓心目当中这是很直观的、很表象的、很带有感情色彩的。就是看得到摸得着的,整个中华民族探险精神不光体现在登山运动上,我作为登山老运动员来讲,我并不是说提高探险精神就得去登山。我们抗非典一线同志在那是是是探险精神,我们科研工作者找病原体,也冒着被感染的危险,这是不是探险精神呢?再讲其他专业运动员,像长年训练,他们本身不是出于自己健康的需要,而是探索人生理的潜能,人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大。我认为这都是一种探险。只不过我们广大人民群众不像登山探险这样那么直观。我并不提倡探险,但是并不是说登山探险是唯一的,我们各行各业里面都应该提倡探险精神。

转自搜狐

  主持人:大概10几年前我看一本书,是四川出版社出的《走向未来》,其中谈到中国人和西方人很大区别在于西方人是富有探险精神的传统,而中国缺乏探险精神,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要辩证看这个问题,如果回到中世纪,回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咱们跟西方是同步的。后来资本主义发展快了,比咱们早了,咱们还闭关自守,随着经济发展,他不断探索人类生活空间,往好的方面想,但是也有侵略、入侵,所谓征服。从经济原本动因来讲,他是在开拓人类生存空间,这个时候咱们中世纪的时候落后了。为什么我们这个年代时候不敢想象有业余登山队登珠穆朗玛峰,那就是说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这种程度了,相应的人类的文化观念上也有了巨大变化,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个水平真不容易。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说的这个观点很有意思,你的意思是经济水平高了人的需求层次就高了,就有可能有探险的欲望,可能从西方资本原始社会积累来看,所谓美洲的探险,麦哲伦、哥伦布的探险也好,好象是由于探险精神带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探险和经济是不是互为因果关系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对,通过这次抗非典更有体验了,这是在灾难面前我们积极方面的成果。

转自搜狐

  主持人:当时他们的探险是能够看到经济价值的,可是咱们的登山运动,你征服它也罢不征服也罢好象体现不出来经济价值?

转自搜狐

  王凤桐:我的看法是个人体验成份更多一点,所以我讲现在年轻人的体验比当年我们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时候高。

转自搜狐

  主持人:如果仅仅探险,仅仅是体验,如果跟经济效益或者跟民族精神关系不是特别密切的,那么是不是不一定非得爬高山?

转自搜狐

  王凤桐:这个不是很直接的,并不是主张提高咱们民族的探索精神,对于个人来讲无非体验生命的旋律,看看生存空间到底能有多大。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最后说一下探险和冒险的区别?探险应该提倡的,冒险应该反对的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我认为探险是科学,是经过人类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经过充分的准备运用科学手段来去克服我们还不认识的山间的危险。我认为冒险就是玩命,那你跳楼算了,它不是科学的,甚至我可以讲叫赌博。但是探险里面肯定有冒险成份,如果没有一点冒险成份没有就不叫探险了。但是有点冒险成份这是没有人类认识到的东西,我们还要想办法怎么克服这部分冒险成份,我觉得这个是探险。

转自搜狐

  主持人:最后您谈谈今年人类纪念珠峰50周年很壮观的场面,您给我们讲讲感受。

转自搜狐

  王凤桐:我一辈子搞这玩艺,我总觉得我们人类发展到现在很不容易,从咱们祖先离开猴群,现在咱们讲环保叫保护野生动物,那个时候咱们祖先不猎杀动物没法活,人类发展到现在,大家觉悟、文化观念各方面都提高了,我总是觉得大家还要记住咱们前人、咱们祖先的艰苦奋斗。尽管现在日子好了,现在可以到星球上逛了,但是不要忘了这种探索精神。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爬的最高高度是多少?

转自搜狐

  王凤桐:8600多,我60年的时候到第二台阶梯子角那块。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没有上第二台阶吗?没把您顶上去。

转自搜狐

  王凤桐:没有上去,他们是第四次,我是第三次,我就是侦查。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觉得这一辈子没有登上珠峰顶遗憾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我当然遗憾,毕竟登上顶峰还是少数,我们这个是一个集体创作,这是一个集体的代表,如果没有底下科学工作者做保障都是不行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登山中遇到过危险吗?您的家人对你的行为理解吗?支持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那个时候大家不太考虑这个事,那个只有是国家抽调,觉得很荣幸的,是为国争光。

转自搜狐

  主持人:当时听说60年那会儿好象有一个命令是一定要登到顶上去?是这样的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那不是命令,那是所有队员的心情。那个时候那么困难,原来合作登山,后来合作破裂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因为很多外国登山队员或者牺牲在攀登珠穆朗玛峰山上,他们曾经说过第二台阶是不可逾越的,当时你们为什么敢于冲击这个禁区?

转自搜狐

  王凤桐:英国人从21年到38年登了七次从我们这条路线上,七次都没有成功,他们说第二台阶是不可逾越的,从咱们来看他们没有逾越说明这块确实是一个难关,咱们既然要爬一定要把它逾越过去,只能从战术上、技术上想办法。我们60年解决的就是第二台阶的问题。现在看起来英国人这个结论有点绝对化。他们最高高度接近8600米,我现在翻了翻资料,不是业余第二台阶地形问题,而是由于整体实力不行了。从这些资料来看,他们讲不可逾越我们认为不见得。

转自搜狐

  主持人:我听王富洲老师说第二台阶是通过弄梯子解决的,那你们65年怎么解决的,当时你们爬山的时候就是准备靠人顶上去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这个是临时决定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原来打算用什么技术方法解决第二台阶障碍?

转自搜狐

  王凤桐:我当时的任务就是侦查第二台阶,当时经过小小的迂回是可以绕过去的。

转自搜狐

  主持人:结果呢?

转自搜狐

  王凤桐:结果他们还是走了我们侦查时候走的路线,结果发现如果绕的话就把突击的时机丧失了,最后就选择了人顶人的办法。

转自搜狐

  主持人:从北坡登珠峰的话不一定非得走第二台阶,是有可能绕过去的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现在看起来我认为有可能,但是因为大家已经走熟这条路线了,特别是75年之后又留下一个梯子,大家何乐而不为呢。将来早晚有一天可能有哪个国家的登山队我绕开这个梯子另找一条路,我估计也有可能。

转自搜狐

  主持人:最后有两个小问题:第一个您能不能谈一下您一辈子搞登山活动体验最深的是什么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我觉得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活着得经常自己找点艰苦,需要磨难自己。这个跟过去的受压迫、受剥削不一样,那个是被动的,这个我们是自觉的,现在我们缺的是这个东西。

转自搜狐

  主持人:现在大家都在想怎么享受,需要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能评点一下中国境内的高山吗?珠穆朗玛峰是一个最难的山吗?我听到的说法是已经有170多人死在攀登珠峰的路上,按说这个代价应该是比较高昂的,大概九个人登顶就得留在那一个人。

转自搜狐

  王凤桐:珠峰死的人最多,但是不等于它就是最困难的。因为攀登的人也多,从高度上来讲它最高,但是真正讲困难它不一定是最困难的。困难是综合的因素。比如从地形来讲,我看第二高峰,就是新疆跟巴基斯坦共有的,叫乔戈里山,这个山从地形来讲比珠穆朗玛峰更困难一些,还有梅里雪山。

转自搜狐

  主持人:看来高度不是最主要的问题?

转自搜狐

  王凤桐:高度不是唯一的,还受地形、气侯等等问题的限制。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觉得什么山好爬?什么山不好爬?大家可以想象90度的绝壁山肯定是不好爬的?

转自搜狐

  王凤桐:主要从坡度来讲,坡度越陡越难登。

转自搜狐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乔戈里很陡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陡峭地形比较多,当然不是金字塔型的,就是陡坡的地段比较多。比如有积雪,这样雪崩的机率就大。

转自搜狐

  主持人:珠穆朗玛峰没有雪崩吗?

转自搜狐

  王凤桐:有。

转自搜狐

  主持人:什么季节有?

转自搜狐

  王凤桐:什么季节都有,但是比较起来就是北半球的夏季概率最高,因为降雪比较多。

转自搜狐

  主持人:所以在5月份登,如果再晚就会遇到您刚才说的条件。

转自搜狐

  主持人:谢谢您。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主持人:现在正在向顶风冲刺,为什么距离峰顶这么十几步走得这么艰难,每一步都迈得很困难。

转自搜狐

  李舒平:主要是因为体力消耗太大,氧气也越来越稀薄。

转自搜狐

  网友问:全国有多少专业登山运动员?

转自搜狐

  李舒平:大概30、40个。

转自搜狐

  主持人:如果走不动是不是真会用四肢往上爬,向峰顶冲刺。

转自搜狐

  李舒平:有过这种事,但是不是爬珠穆朗玛峰。

转自搜狐

  主持人:从电视的画面上看,向峰顶冲刺的这段路好象并不太陡。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个跟摄像机拍摄的角度有关系,画面上看不陡并不一定是真的不陡。

转自搜狐

  主持人:专业队75年从8700到冲顶只用了一个半小时,业余队员是不是慢多了?

转自搜狐

  李舒平:业余队员的速度慢多了。而现在他们是十点到的8700米,现在已经用了接近5个小时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按照搜狐登山队A组的冲顶计划,应该是从今天凌晨三点出发,中午冲顶用16个小时完成冲顶并回到7900米的出发点。所以说三点钟应该是最后的冲顶时刻了。

转自搜狐

  主持人:虽然现在电视上没有最后的冲顶画面,但是估计他们此时冲顶已经成功了,请李老师评价一下中国搜狐登山队作为第一支业余的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顶风成功的意义。

转自搜狐

  李舒平:中国搜狐珠峰登山队A组已经全部登顶成功,首先向他们表示祝贺。这次登山应该说代表了我国现在登山运动的强大实力和水平,攀登珠峰的活动应该说是登山活动这个金字塔的顶端,表现了在我国登山运动的普及和受群众欢迎的程度。经过这次成功的登上珠峰肯定会对这个群众性的登山活动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另外这次登山活动也是执行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计划的一次非常好的演练。使我们增强了成功传递奥运火炬的信心,另外我今天来的时候登山协会领导也嘱咐我一下,让我借这个机会向西藏自治区的体育局、登山协会、登山学校表示感谢,向搜狐公司、亚得礼、蒙西等有关公司表示感谢。

转自搜狐

  主持人:企业的赞助支持对于业余登山队起什么作用?

转自搜狐

  李舒平:这次活动的经费全部是企业赞助的,这也是体育事业社会化、产业化的一个表现,今后举办这种大型活动肯定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所以我们希望今后能够更好的和社会各个方面进行合作。

我来说两句 去相关俱乐部 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怀风暴 黑白图片单音铃声
4元/月 订阅
风暴 彩色图片和弦铃声
8元/月订阅
·和弦铃声:  
很爱很爱你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疯狂音效:  
宝贝该起床了 甘撒热血写春秋
订阅任何彩信服务
三天内退订不收费!!!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新闻搜索
关键字:

百变音画图片铃声下载
·来激情公社找惹火MM
·攒魔法袜子拿圣诞礼物
搜狐彩信最新推荐
·[] 原来的我
·[] 口哨青年
热门词:必杀功 林忆莲
精彩订阅
新闻资讯
关注甲A;关注大郅姚明;关注东亚四强赛……
订阅 体育新闻,了解详情



搜狐商城
·影视|我们真的爱过吗
·音乐|呐喊曾经的摇滚
·书籍|邵佳一写真5折
·影视|热播剧绝对权力
·化妆|玉兰油限时77折
·精品|zippo火机5折起
-- 给编辑写信


搜狐体育24小时值班电话:010-65102160 转6293 或6294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