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单输在保守与应变差 转自搜狐 “形势看来不错,三项冠军已经到手,说不准我们这次又能大包揽哩。”昨天上午,当王楠在女单半决赛中战胜了鲍罗斯后,本报记者这样问中国队总教练蔡振华。不料他却回答:“我看男单的形势并不乐观。马琳对朱世赫不好打,王励勤与施拉格也是五五开,真的很难说。而另一条线我估计格林卡会上来,他的威胁可不小。”结果,蔡振华此番话不幸被言中。赛后他对本报记者分析了王励勤和马琳的败因。他认为,王励勤败在关键时刻过于保守。他说:“其实,这场比赛王励勤大部分时间的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在第6局以10比6领先时,王励勤有些保守了,认为怎么也能拿一分。施拉格在追成7比10、8比10的时候,王励勤依然有机会,但是还是没能抓住。这局一丢,决胜局的比赛就很困难了,整个心态不一样了,因为施拉格气势上来了。决胜局开始前我告诉王励勤,什么也别想,就当是0比0,但是到了这个份上,他已经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了。” 转自搜狐 谈到马琳一战,蔡振华说,马琳对付削球打法的能力远不如进攻型,尽管他近一年多没与朱世赫交过手,但过去的战绩却是两战皆败,所以不好对付。他说,朱世赫削球稳健,正手的抢拉能力和反拉能力都很强。马琳的进攻起板稍慢一点,往往会被对手打回头。而对手反手削球的旋转性又特强,马琳很难拉出高质量的弧圈球来,所以很被动。 转自搜狐 削球打法落后的观点有偏差 转自搜狐 “谁说削球打法已经落后了?这打法不是挺有生命力的嘛。”昨天,当中国选手马琳败在了韩国削球手朱世赫拍下后,中国队副总教练陆元盛对本报记者说了这么一番话。 转自搜狐 同是削球型打法的陆元盛说,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削球型的打法被动,已经落后了,要被淘汰。为此,国内练削球打法的运动员是少之又少。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有偏差。他认为,任何打法只要能不断创新,就会有生命力,削球型打法亦然。他说,削球打法这次之所以在男单比赛中闯进4强,打出一番新天地,与乒乓球改为大球后有关。他说,球变大后,速度和旋转均减弱了,更利于防守。而削球手在加强了原有的削球能力后,技术也更多元化,其中包括进攻技术。韩国选手朱世赫便是这方面的代表。另外,由于大家都忽视了削球打法的威胁性,没有对此打法进行针对性训练,也是使得这种打法优势一下子凸现出来的关键。陆元盛说,历史的经验值得借鉴。我们只有坚持在打法上百花齐放,才能在世界乒坛上长盛不衰。 转自搜狐 疏忽了“冷门”杀手 转自搜狐 对中国乒乓球队总教练蔡振华来说,最想拿的是男子单打这块金牌。然而,中国选手接连两天却在这个项目中失去了四员大将。邱贻可败给孔令辉,那没办法,反正是自己人嘛。但王皓、王励勤和马琳,却也相继“牺牲”,令人扼腕。而最让人不可思议的,便是王皓、马琳都败在实力及名气均大不如己的两位削球手上。而在中国队备战对手的名单里,人们却无法找到奥地利选手陈卫星和韩国选手朱世赫的名字,这说明了什么呢? 转自搜狐 显而易见,中国队是疏忽了,疏忽了来自这两位出色削球手的威胁。正所谓,我们准备了一身的打虎本领,却没想到被野狼吃掉,这有多冤啊。为何会落在了野狼的手里,我看除了我们在备战时忽视其威胁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选手不善于对付削球所致。而不善于打削球,皆因我国没有出色的削球手。没有盾,何来矛?没有出色削球手的陪练,怎么能练就对付削球打法的本领? 转自搜狐 中国目前未能培养出好的削球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直以来将其视为落后打法的观念,无疑起到阻碍作用。就如目前中国传统的直板正胶快攻打法,似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国家队中自刘国梁退役后,这种打法的选手已难觅一二了。 转自搜狐 笔者突然想到,假以时日,待中国传统的直板正胶快攻打法消失后,国外突然冒出一位持这种打法的选手,或许便会如同本届世乒赛中的削球打法一样,让我们吃尽苦头。 转自搜狐 (本报巴黎今晨专电)特派记者吴广崖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