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巴之战看商业比赛 -----真是一无所获吗? |
|
|
2003年2月18日10:50
解放日报
|
|
———从中巴之战看商业比赛
平巴西、胜爱沙尼亚,新一届国足的两场热身赛战绩不俗。然而,时下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却超越了比赛本身。以天价请来一群巴西球星“作秀”,究竟值不值得?归根结底,人们质疑的目光还是落在了“商业”二字上,仿佛足球比赛一旦和金钱挂上钩,必然会导致腐朽和没落。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是在浪费国家财产?
近日有一位退休老人愤怒地写信至某报社,说付高达125 万美元的出场费给巴西队,简直是在浪费国家财产。老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操作这场比赛,中国足协其实并没有掏出过一分钱。既然是商业比赛,那就完全应该按市场模式运作。我们需要计算的,就是成本有没有被收回。
据统计,中巴之战一共卖出了58750 张门票,税后收入在1600 万元左右,再加上24块场地广告牌(每块10万元),以及各个地方的电视转播费等一系列收入,组织者的总收入超过2000 万元。据广州市足协的一位负责人透露,连出场费在内,比赛的支出在1400 万元左右,也就是说,中国方面有600 万元的盈利。至少从经济上说,这场比赛获得了成功。
真的什么也没学到?
俱乐部为球员付出了高额年薪,自然不想看到自己的球星在参加完一场无关痛痒的国家队比赛后受伤;球员能否入选国家队,也还是取决于自己在俱乐部队的表现。从这个角度去看,对于巴西大腕们在比赛中的“出工不出力”,我们应该多少理解一点。但即便是这样,我们的国家队难道真的什么也没学到吗?
罗纳尔多的突破,德尼尔森的盘球,里瓦尔多的意识,巴西球星们就算没有全身心地投入,他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已太多太多。更重要的是,这场比赛给了我们的球员与大牌球星对抗的宝贵经验。赛前,巴西队领队扎加洛坦言:中国队应该更多地邀请世界强队来比赛,这对中国队肯定有好处。事实上,即便是爱沙尼亚队这样的欧洲三流球队,虽然出场费只有区区10万美元,但他们仍然踢得兢兢业业,让国足多了一次磨合的机会,也为哈恩重组国家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如何面对商业比赛?
从国足与桑普多利亚队交手开始,中国足球一直在“商业比赛”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其间有过把泰国二队拉来与国足热身的失败范例,也有过轰动一时的申花与曼联大战,最后到这次请来阵容豪华的巴西国家队。这条轨迹折射出我们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操作商业比赛手法的不断成熟。
在一场商业比赛中逼平巴西队,当然并不能证明什么,但也绝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得到什么。商业比赛是足球职业化的一种必然结果,如果运作得当,绝对是推动足球发展的动力。中巴之战有很多教训(例如,巴西队以前在亚洲的出场费从没超过50万美元),但更多的是宝贵的经验。
中国足球要走向世界,必须与更多的世界强队交手,商业比赛就是其中的一个媒介。对于成功的商业比赛,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抱怨和批评。(记者 张 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