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赛季的摘牌大会可谓是最无看点的一次足坛交易,若不是有了郝伟、陈刚、姚夏的截牌插曲,这次“盛会”似乎只能用波澜不惊来形容了。像重庆力帆、云南红塔、山东鲁能、北京国安、辽足5家俱乐部干脆放弃了摘牌权,当了一把不折不扣的看客。而像金德、国力俱乐部只是象征性地在第一轮使用了一个名额,此后就再无声息,剩下的俱乐部也没有一家用满5个名额。事后一名“空手而归”的俱乐部老总道出此中奥妙:“一名有实力的内援也未必比外援便宜多少,更何况我们想要的球员早就通过自由转会的形式先定终身了。” 其实此次摘牌会之所以少了以往那种惊心动魄,很大程度上缘于中国足协推出的新举措——“西装加马褂”,即倒摘牌与自由转会相结合的新尝试。由于自由转会的先行一步,使许多大牌球员早在摘牌之前就已纷纷找到婆家,免去了诸多的波折。但这也让有些企图通过倒摘牌形式截牌的俱乐部没了“用武之地”,所以摘牌会现场才会出现多家俱乐部“弃权”的尴尬场面。 由于本赛季是冲中超的关键一年,联赛成绩将直接决定俱乐部是否进军中超,而球员水平的高低是左右排名的重要因素。但面对榜上为数不多的大牌球员,更多俱乐部则是选择了敬而远之,“毕竟在冲中超的关键时刻,牌亮不如实力来得实惠,而且中国球员中的所谓大牌,身上的臭习气太多,把大笔的钱花在他们身上,还不如请几个素质高、作风硬朗的外援。”几家资金实力雄厚却在摘牌现场鸦雀无声的俱乐部老总不约而同地表示出了如出一辙的心声。 据统计,除去自由转会的16人和撤牌的5人,此次上榜球员共有515人,最终只有68人如愿或被迫地找到了新东家,23人进入了甲A球队,转会的成功率刚过10%。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国足坛球员的失业比率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像魏群、高健斌、魏意民等老牌球星在转会市场上无人问津的事实,则更好证明了逐步走入正轨的俱乐部已完成了中国职业足球初期追求短期明星效应的稚嫩年代。 本报记者 赵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