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几乎所有体育迷都认为足球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按照市场的方式办事的时候,这两年足协却出台了一些非市场化的政策。先是出台了俱乐部不得引进外籍守门员的规矩,之后又出台了比赛场上队员中必须有两名21岁以下年轻球员的措施。这些被认为是宏观调控的措施到底如何,“如此细致的措施用的着吗?”我们在问市场,我们在问足协,我们在问懂球或踢球的人。 转自搜狐 足球圈的一大“优势”就是“少谈理论,多看实践”,虽然有关动机、效果和市场化等等概念已经“堵”在我们门口,但足球人仍然显得麻木。这并不奇怪,现在是外行人领导内行人玩球,从足协到俱乐部大都如此,所以做出一些业余的事情并不奇怪。 转自搜狐 不得引进外籍守门员,据说是胡之刚、李富胜等几位老资格守门员倡导的。当然目的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优秀门将少,甚至已经影响到国家队了。这样的言行得到了足协的认同,于是措施就出来了。结果呢?动机没错。效果难说,基本上越出了市场化的轨道。从微观上看,不过是砸了几名外籍守门员的饭碗;宏观上讲,市场化也不应当没有规矩。理由好象是充分的,其实不然。 转自搜狐 这项所谓措施只是一个很小的“点”,而我们许多市场化的规则却很少有人过问。说现在有门慌,你认为国家队的中场就行吗?米卢当年最头痛的就是中场组织问题。那我们也不让引进外籍中场球员?看看现在的甲A甲B,有几家没有洋前锋的,当年马科斯不上场国力几乎不能赢球,提亚哥病了深圳的进球也困难。一位帅位不稳的主教练明确说:“给我几个管用的前锋,我也不至于成现在这样。国家队冲进世界杯,其实锋线还是靠的像郝海东这样的老枪,难道我们也不让俱乐部引进外籍前锋?”有事实可以证实,现在的上海申花正是这样。 转自搜狐 真正的市场规律应当以人为本,至于俱乐部想引进什么位置的球员,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你足协把四个外援名额卡死,由掏钱的人自己去办这最“省事”,也最尊重人,这才是明知之举。山东、沈阳、青岛几名洋门将走了,现在成什么样有眼睛的都看得着。 转自搜狐 如果说不得引进外籍守门员还算是“尝试”的话,必须有两名21岁以下年轻球员在场上,才真正是昏招。中国足球人现在只为自己的饭碗着急,基本顾不得其他。可霍顿还有点血性,他撰文认为,“年轻球员的出现(指上场)必须是自由竟争的产物,是在科学训练前提下长时间培养的结果”。啊!我们的国情是这样?至于国际惯例,加入WTO后强调得最多,但我们足球可以不执行嘛,因为我们很特殊。和一个有种种优越感的人谈话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和一个有优越感的机构打交道是最烦心的事。 转自搜狐 “管得太具体,足球没希望。我们要举重若轻,抓大事。”这是袁伟民当年上任足协主席时说的,大概没几个人记得了。期望足协多办点大事,少一些鸡毛蒜皮,为我们的球迷,更为“人民的足球”。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