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意识”起决定作用 权力链让马冰成“傀儡” |
|
|
2003年8月7日11:01
北国网-球报
|
|
|
一个俱乐部总经理的权力有多大,运作的效率就有多高,反之亦然。北京国安俱乐部10年来的情况表明,在俱乐部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老板意识”,总经理或常务副总经理大致就是个办公室主任的角色,说通俗点就是傀儡。
其实老板意识对北京国安俱乐部的掣肘问题,在2001年就凸显无疑。当时京城媒体愤起声讨前任总经理杨祖武,而矛头却指向了背后的老板。因为正是老板的幕后操纵,使得北京国安俱乐部始终无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俱乐部,无论是在理念还是在足球产业与球员经纪市场上,北京国安俱乐部都无法抹掉计划经济的烙印。总经理作为行使权力的经营管理成员,在俱乐部的权力场上只不过是个办事员角色。
企业运作规律和足球运作规律是两个内涵差别很大的概念,企业的老板对俱乐部总经理应该是监督而不是监控。北京国安俱乐部现实的情况是在总经理的上头,还有无数个董事长、副董事长,从而构成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尽管有的副董事长在俱乐部只是摆设,但集团的高层如果超过2人担任俱乐部的直接管理职务,总经理的权限必然要受到极大削弱。再加上真正掌控北京国安俱乐部的实际上是更高层的集团领导,连中层官员都不是的总经理就几乎彻底丧失了决定权。在总经理无法真正行使自己权力的前提下,老板意识造成的人治色彩必然左右俱乐部的发展方向,进而影响球队的建设。
2002年,北京国安俱乐部聘请马冰担任总经理的目的,就是想让先进的足球理念武装俱乐部。愿望总是美好的,实际上在综合评定中,北京国安俱乐部充其量是中游的水平,离先进差得还很远。在马冰之上有董事长李健一和中信总公司协理、主管足球的罗宁,马冰要做什么事情肯定首先要向这两位领导汇报,而两位领导实际上也不是最后的拍板人员,他们也要向更高的老板请示。在这样复杂的人事路线中,各个层面的意识碰撞,必然会背离总经理遵循市场规律的初衷。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可以证明国安俱乐部人治色彩的浓重,邵佳一在2002年转会德国的时候,一开始俱乐部的领导没有向老板汇报,结果老板得知后震怒,并当场给出了相关的说法,俱乐部要做的只有“等”,没有任何的主动权。尽管后来邵佳一最终成行,但这件事情说明最终对俱乐部舞动指挥棒的,不是角色最为重要的总经理,而是背后的老板。
我们理解马冰的苦衷,更理解他难有决策权的无奈。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在北京队成绩不错的时候,罗宁、李健一等都曾经冲在最前面,总经理基本失去了话语权。在目前球队成绩不足以进军中超的时候,出来理直气壮说话的仍然是李健一等领导。创造局面的应该是总经理马冰,收拾局面的才是罗宁、李健一和更高层的老板,颠倒了这样的顺序,实际上就是摆错了自己的位置。可以说你是为了“出风头”,也可以说你是割舍不下膨胀的老板欲望,结果只能是让俱乐部的办事效率低下。
就球队目前的糟糕战绩,肯定要有人出来承担责任,而有消息显示,目前担当“替罪羊”的只有彼德和马冰两个人,彼德有合同保障,而且球队的问题主要责任也不在主教练,如此分析,马冰下课的可能性很大。然而,一个马冰下课,绝对不能解决国安存在的问题,如何理顺俱乐部的“权力链”,给真正办事的人足够的权力,这样才能使各项运作步入正确的轨道,从而走出目前的困境。
但依国安现有的体制,想变革何其难哉!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