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和体育,好似孪生。把足球扯上明星或者说把明星扯上足球这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本报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文娱明星和作家侃球的专题版面。 版面诞生后,我们一共采访了几十位懂球的明星人物和在全国有着相当知名度的作家,足球在沟通中是共同的语言。在采访过程中,他们的灵感火花时不时飞溅出来,精妙的足球见解脱口而出。灵感确实需要碰撞才能激出,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对于足球的时评是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所以,没有腕儿的脾气,没有名家的架子,没有故作深沉的语言,没有装腔作势的高调,他们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球迷”。在采访中,没有人因为这样的“轻飘飘的话题”而不屑一顾,相反,令我们感动的是他们眼里的足球之重。 下面奉献给读者几个采访明星、作家的前后。 赵本山令人感动。听人说老赵在拍摄《刘老根新传》的劳累中累得几乎吐血,我们的记者“很不合时宜”地请他侃球,他二话没说就停下手头的工作说起他眼中的中国足球。由于繁忙,这些年老赵很难有时间舒舒服服地坐在电视机前看上90分钟的联赛。世界杯期间是个例外,尽管有那么多的事情等他去做,但他还是把去韩国看球看做“最大的事”,他组织的明星拉拉队在韩国很是有人缘。 叶永烈旅居美国,很少有时间回到国内,就在他回到上海的一周时间内,我们的记者就“逮”住了他。老作家惊叹记者的采访精神,很感动。我们的采访刊登后,叶老在电话中“嗔怪”说:你们的报道把我在上海居所写的太具体了,以致于这些天上门的球迷都让我招架不住了! 范伟是记者碰到的最幽默的朋友,他是那种把生活当成舞台的人,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在他嘴里说出来就让人忍不住捧腹。记者请“药匣子”侃侃球,他就摸着自己不长的胡子很认真地说:那我就整两句?你怎么想起采访我来了,是不是看我这脑袋憋得跟足球似的?逗归逗,范伟说起足球来相当认真,虽然里面的“嘎词”一个接一个蹦,但基本思路还是很“忧国忧民”的。他对“休克疗法”的愤世疾俗的样子还真不是演戏。 周涛去延吉的时候忙得不可开交,我们的特约记者通过特殊关系联系上周涛的时候,周涛正在浏览她的主持台词。让她说球,周涛一点都没“谦虚”:我懂,你问吧。她拿出了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侃球,我们的特约记者回来对编辑说:周涛真够意思。 记者张小龙是电话采访的苏童。正在书房写《蛇为什么会飞》的他听说是洪峰介绍的朋友非常高兴,在电话里和记者聊了一个多小时。他说:我不像洪峰是个球疯子,我是一般般的球迷。苏童喜欢看中国的联赛,当年江苏队在甲A的时候他是五台山体育场的常客。后来江苏队掉入甲B的时候他就转移兴趣了,辽宁队成了他的最爱。 说来,陕西的作家群也都“够意思”,特约记者采访贾平凹、陈忠实、伊沙等人的时候,几位名家都非常配合,于是有了本报的“陕西作家问诊西北狼”。 反腐导演雷献禾是吉林人,特约记者去采访他关于足球反腐话题的时候,正是他难得的与家人团聚的一年当中仅有的几天。记者了解情况后很不好意思,不想雷导演很爽快地说:今天你要是采访我电视剧的话题我可能会推脱,你问我足球,我保证有问必答! 说来话长,在我们的采访中,牛群、崔健、孙海英、邓建国、何静、蔡明、陆毅、雪村、倪萍等影视界的名人都给予了很好的配合。 不能承受之重。不是因为我们,是因为足球。 作者:杜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