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际米兰的球星儿子关系微妙 泰达队主帅恋家 |
|
|
2003年8月22日15:14
球迷
|
|
|
因为马特拉奇是中国足坛第一位意大利教练,所以他在中国总是很被动地被冠以现代版“马可·波罗”的称呼。同样也正是因为马特拉奇是第一位来到遥远东方执教的意大利教练,因此原本便在国内享有着很高声望的马特拉奇,如今在意大利愈加显得吸引人。
所以,即便是在欧洲都拥有百万读者的《米兰体育报》也要不惜周折地采访到马特拉奇。由于和天津队以及老马本人关系不错,对方提出需要我们的大力协助,因而我们和另一家国内专业媒体,与《米兰体育报》成为了此次“捕马行动”的合作伙伴。
8月10日,天津康师傅队主场迎战上海中远队的那天上午,我们准时来到了马特拉奇的寓所。他、奥蒂都在,一如比赛场上,老马依然是理所当然的主角,而奥蒂则沉默了许多。但我们聊得依然很尽兴,因为话题开放得毫无禁忌。反而是在我们要写出来的时候,甚至还要认真斟酌、筛选一番。
其实意大利人想要得到的东西无非是希望能在他们面前,展现出一个生活在陌生而遥远国度的意大利老人、意大利知名教练的真实生活状态。
而实际上在与米兰同行的交流中,我们对于老马得出了一个共同的观点———他的生活很平淡,甚至是乏味。而尤其是当他来到中国后,由于语言的原因他的业余生活很匮乏,仅有的一些也大抵是逛逛商场、喝喝咖啡之类玩玩“小资情调”。这是他与内尔松的不同之处,在内尔松临走之时,他已经熟识了天津所有的大商场,尤其是和“大胡同”的商贩们最为熟络,侃下一半的价钱根本不成问题。尽管老马和老内之间有着在中国生活时间长短的本质区别,但我相信,即便是在马特拉奇三年工作合同到期的时候,他恐怕也不会认识“大胡同”。
我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部介绍意大利人生活的片子,我对意大利人对待家庭的观念记忆尤其深刻。片子里说意大利人是欧洲最迷恋家庭生活的人,很少有意大利青年会像美国孩子那样,初长成人,年方二九便会离开父母自寻生路,在意大利很多男孩子都不愿意离开父母,他们似乎宁愿在父母的照顾和庇佑下生活一辈子。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片子中记述了一个40岁的男人依旧在父母家安闲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我不知道老马要是看到了这些是否会变得愤怒,虽然我相信他应该不属于上述范畴,但老马,也包括奥蒂和范东尼对家庭异常在乎。
非典爆发之前他们的家人来到天津,而家眷离开的时候正是非典最恐怖的日子,但当非典散尽,她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回来了。“这个赛季有许多东西我们无法实施,这和非典也有关系,非典的时候,我和奥蒂分时段带球队训练,都回意大利待了十几天,但这和害怕没关系。虽然离北京很近,但天津没什么问题,总是要待在家里,但我们已经习惯了。”
老马也承认自己的生活有些平淡,在天津他每天几乎是三点一线———训练场、球场、公寓被连在了一起。我们很不理解他们生活的“闭塞”,奥蒂回答得最直接:“去了酒吧我们也没什么可说的,能和我们聊的,只有我们自己,我们是意大利人,不会别的语言,英文都很差,这妨碍了我们和当地人的沟通。”三位同住在罗马的老乡竟然在异国他乡没有了秉烛把酒、促膝长谈的兴致。
国际米兰的球星马特拉奇是老马的第一个儿子,但他的母亲已经过世,而这位大腕和父亲的关系也一直很微妙,所以他很少面对媒体谈及自己的父亲。但老马却很在意小马的一举一动,每逢冠军联赛或是意甲,老马只要有可能总会关注。现在在天津的卢卡和西蒙尼,是老马和第二任妻子生的。眼下两个小儿子在一所英语学校就读,当记者向老马推荐了一所优秀的英、法双语授课的寄宿学校时,老马毫不领情,“我不想让他们去寄宿学校,那样我就不能每天看到他们了。”【赵焱】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