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三星杯八强,中国代表团通过选拔产生的资格选手谢赫和胡耀宇战胜韩国大小二李,让人诧异的闯关成功后,一位学了十几年、下了十几年的棋迷将压抑了多年的愤懑形成文字稿传给搜狐体育,这是一个系列探讨,可能触及中国围棋一些深层次的弊端。中国围棋的现状不是哪一个人造成的,但是王汝南既然现在身为中国棋院院长,有必要对自己的话负责,同样也有义务倾听普通棋迷的呼声。
第一部分:凭什么说中国女棋手不够专注?
作者:稻草人
近来在各种媒体的版面和节目中,似乎有关围棋的报道又多了起来,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正官庄杯”上的全军“覆灭”和“三星杯”上的“冒泡”。“覆灭”也好,“冒泡”也罢,无可奈何的遗憾也好,犹如打了一针强心剂之后的 兴奋也罢,在稻草人看来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病人的不同表现而已。为什么?
“正官庄杯”世界女子围棋赛上中国队全军“覆灭”后,有媒体报道王汝南先生说: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女棋手不够专注 ”。笔者认为王汝南先生并没有,或者说不愿意说出背后的真正原因,很有一些讳疾忌医的味道。
自从曹薰眩得了第一届“应氏杯”冠军以后的近二十年里,几乎每年围棋界和媒体都要不厌其烦的,在中国围棋在世界上究竟处于一种什么样的水平这样一个问题上“嚼舌头”。“领先”的滋润有过,三足鼎立的“满意”有过,“不分伯仲”的安慰有过,“中间”力量说有过,“后备力量”说有过,“女子绝对”领先的说法更有过……,这种种说法音犹在耳,您都可以毫不费力的在因特网上检索出一大堆出来。
您说说中国围棋现在究竟怎么样?
在那个平面媒体的报道中还说:上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一批女棋手……,真正专心在下棋上的已经凤毛麟角了。……当时确实对这批女棋手的培养不够,这批人中也没有发现能与男子抗衡的天才。
想一想中国女子围棋的断档还真就如王汝南先生所说,正是因为缺少了上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女棋手。为了给王汝南先生先生所说找到根据,也为了对那篇报道能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笔者访谈了一些相关的人士,尽其所能的查阅了为数不多的能找到的资料。但让人遗憾的是,现象背后的原因却让笔者得出了几乎相反的结论。
我们先把“上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这个概念定义为1976年-1984年,然后再来看看这个时间段出生的女棋手,有哪些是1999年之前入段的。
王蕊 1979年出生,1992年入段。当年定段名额13人。
仇丹云 1979年出生,1994年入段。当年定段名额 8人。
孙丹 1979年出生,1994年入段。当年定段名额 8人。
苏苏 1982年出生,1996年入段。当年定段名额11人。
韩询 1976年出生,1996年入段。当年定段名额11人。
郑岩 1984年出生,1997年入段。当年定段名额12人。
唐莉 1982年出生,1998年入段。当年定段名额12 人。
于璇 1984年出生,1999年入段。当年定段名额20人。
崔宁 1982年出生,1999年入段。当年定段名额20人。
黄佳 1982年出生,1999年入段。当年定段名额20人。
需要说明的是,99年之前定段的女棋手还没有“照顾名额”的优惠政策,他们都是和男棋手一路拼杀过来才在那为数不多的几个或十几个定段名额中占得一席之地的。由此看来,至少不能说在她们当中一定就没有如韩国的李英信、尹映善、朴志恩、赵惠莲那样的“天才”。那么就算在她们当中“曾经”有过那样的“女天才”又会怎么样呢?且看从上个世纪延续至今的国家少年队选拔赛制度:按照规定划分为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的前六名已定段的棋手都有资格入选国家队。但同时又明确规定,女棋手的成绩再好国家队也不要。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在政策上平等,或者当初给这些女孩子一些“照顾”,那么今天中国女子围棋的现状还会是这样的吗?其实上面所说的入选国家少年队的标准在实际上也并非是“刚性”的,只不过标准的“弹性”只对男棋手网开一面。国家少年队选拔赛既然能够选拔、培养出“六小龙”、“四小虎”等一大批优秀棋手,就一定也能够选拔、培养出十几个、几个“花木兰”来。
那么回头看2000年着手组建女子国少队的的时候,为何不能同样组建成立国家女子青年围棋集训队呢?其时,郑岩、苏苏、唐莉、崔宁、于璇、黄佳,包括2000年入段的孟昭玉和汪慧等一批八十年代初出生女棋手,年龄都没超过十八岁,并且都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如果当时能在她们中间进行选拔培养,仍然可以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
至于女子比赛少、低段女棋手比赛更少、选拔体制缺少公开、公平机制的现实,广大棋迷都是清楚的了。从棋手到天才棋手是需要条件、是需要证明的,没有了条件“天才”也只有“平庸”的归宿。试想,她们根本就没有棋下又何谈“专注”啊!
谁能说上世纪80年代左右出生的这批女棋手,注定是平庸的? (第一部分完)
(搜狐新闻声明:发表本文旨在传播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搜狐体育赞同本文观点。)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