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王镜宇、刘广)1998年长野冬奥会上,中国冰雪健儿夺得了6枚银牌、3枚铜牌,却与期待已久的第一块冬奥会金牌失之交臂。很多人认为,中国队没能拿到金牌是因为赛场上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为了将这种“偶然因素”对中国队的影响降到最低,力争实现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中国队备战盐湖城冬奥会特别重视提高运动员的“抗干扰能力”。 据了解,训练中,中国队教练通过为选手设置由陪练队员“扮演”的“假想敌”的方式,进行针对性强的实战演练。另外,队员还反复观看以往比赛的录像,学习、研究“敌我双方”在抗干扰方面的成功战例。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段世杰在今天举行的第十九届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动员大会上说,很多时候场上出现的“偶然”其实反映出运动员还不够成熟,还不具备夺冠所需要的综合素质。他强调,比赛时的环境和气氛与训练时是很不一样的。强手的挑战、裁判的执法、观众的反应甚至是各种噪音都会对运动员的发挥产生影响。因此,教练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一定要提前想到这些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提高运动员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实战竞争力。 短道速滑和花样滑冰双人滑被认为是中国队在明年的盐湖城冬奥会上夺取金牌的重点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朱承翼说,抗干扰能力是在短道速滑比赛中取胜的重要要素。中国队对提高运动员在实战中的抗干扰能力非常重视。过去的一年里,中国队的训练主要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他认为,目前中国选手的抗干扰能力已经有所增强,但是跟韩国等世界顶尖队伍相比仍有差距。冬奥会前的40多天时间里,中国队还将继续努力。 至于花样滑冰项目,朱承翼表示,由于花样滑冰属于打分项目,裁判的主观判断直接决定运动员的成绩。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不能以“平常心”对待裁判打分,就很可能影响自己的整体表现和最后的得分。因此,运动员必须在赛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