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的“屡败屡战”,已渐渐让中国球迷养成了一个习惯:国家队不成,就看国奥;国奥不成,就看国青,大不了再看国少。可如今,刘春明麾下的中青队两战两败,已从世青赛中早早出局,离当初“誓入前八”的口号相去甚远。人们不禁对战绩一向不错的中国青少年足球产生了怀疑:难道,真像队员们在场上表现的那样,中国的青少年足球开始“抽筋”了? 说起抽筋,倒还真成了中青队内的一个普遍现象,无论是首仗对芬兰,还是次仗对哥伦比亚,都有不少队员在下半场出现了抽筋现象,中青队也由此得了一个“只有60分钟体力”的评价。 按理说,中青队集训的时间绝不算少,期间也经历过无数“魔鬼训练”。论体能,绝对不输于任何对手,但何以频频出现抽筋现象?归根结底四个字:“技不如人”。一方是行云流水般的配合,一方是无头苍蝇似地乱跑,后者的体能消耗显然要比前者大得多———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芬兰队的整体推进、哥伦比亚队熟练的二三人小配合,至于我们的中青队员,只是毫无战术地在挥霍体力而已。 抽筋只是个表面现象,折射出的,却是中青队技战术素养的不足。“球员没有个性,场上缺乏激情。”这是国际足联高级官员盖格对中国青年队的评价。确实,这批国青球员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机器,比赛中规中矩,缺乏想象力和个性的表演。 这些问题若要全怪罪于刘春明这位本土教练,倒也并不适当,因为他的资历和能力,已经限定了中青队现在的水平。中国足球习惯于到国家队再请高水平的外教,却忽视了从国青和国奥开始就让孩子们接受先进的思想。芬兰之败后,给国青和国奥也请个外教,是否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抽筋,做些按摩后自会恢复,怕只怕思想上的抽风,一个伺候不当,就会一辈子瘫痪。 本报记者张玮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