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国篮球教练赖特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最缺“篮球哲学”。 “姚明离真正意义上的NBA球星还有很大差距,而且他一个人的水平,也不能说明中国篮球的整体水平。” “乔丹之所以是一名伟大的球员,不光是因为他身体强壮或技术出众,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有篮球的思维。他永远知道在场上该做什么和能做什么。” “鲍比·奈特之所以是一名伟大的教练,也是因为他有这种思维,同时传授这种思维。他不是在教队员打球,而是教队员如何打球。” …… 如此这些,都是“篮球哲学”使然。 很遗憾,我没有机会亲耳聆听赖特先生的宏论,单从报道上看来,赖特先生将“篮球哲学”诠释为:“在篮球理论和篮球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完善的思维模式,它反映了对这项运动的深刻理解。”曾经打过篮球的人都知道,相对于理论而言,篮球场上思维方式更多的来自于实践,光有概念理论,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的摸爬滚打,哪来的思维模式,更甭说深刻的理解了。不由得想起上大学的时候一位老师的调侃,“从不懂到懂叫科学,而从懂到不懂就叫—哲学。” 提到“篮球哲学”,不由得想起NBA巨星伯德的一段轶事:伯德是一个性情温和的人,但他却有一种冷冰冰的“篮球哲学”。要想知道这种“篮球哲学”,还得从一场比赛谈起,这场比赛伯德铭记终生。当时是1988年的6月7日,伯德正在电视机旁看一场NBA的比赛,他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吃着爆米花,很是惬意。突然,伯德的喉咙被噎住了,啤酒和玉米花从嘴里呛了出来。伯德说,他当时感到非常的恶心,所以才控制不住自己的嘴巴和喉咙。 伯德看的是1988年的总决赛第一场,比赛前,湖人的魔术师约翰逊和活塞队的伊塞亚(托马斯)在互相拥抱和亲吻。可以说,这种举动改变了整个联盟,至今仍然在持续。大家互相之间的拥抱和亲吻几乎成为了一种流行。但伯德对此不以为然,“这究竟是篮球比赛还是芭蕾舞演出。” 同对手势不两立的观念根深蒂固的伯德十分看不惯如今NBA球员们的举止。此后,伯德经常以此作为反面教材,来教导步行者队中年轻的球员:“我的想法可能和你们有些不同。但是,我永远都不会和我的对手讲话,我甚至都不抬眼皮看他们。当年,里克·罗比在凯尔特人打球,他是我的好朋友。后来,他转会了,成为了我们的对手,我就断绝了和他的来往。”每当伯德看到年轻球员在场上被对手打败了,场下和对手依然有说有笑时,就十分不理解,并不无嘲讽地说:这就是我们这个号称竞争激烈的联盟?此后,伯德经常告诫自己的队员,对手就是敌人,要毫不留情地打击他们,不要大家表示友好,不要有任何的心慈手软,甚至不允许队员在场上和对手讲话。这下到闹得经常在场上同对手嘀嘀咕咕的米勒一时间很不适应。 温和的伯德的背后就是这样冷冰冰的“篮球哲学”,而伟大的伯德身上的“篮球哲学”所体现的根本不是什么概念和理论,而是坚强的个性和对比赛的倾情投入,或者可以概括成我们经常挂在嘴头的“敬业精神”。 如果把赖特先生云里雾里的“篮球哲学”理论用“伯德案例”解释一下,可能还有点儿道理,只是结论不要下得太早。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中国运动员的敬业精神一点不比美国运动员差。拿姚明来说,结束了82场比赛,正当NBA的队友们放大假之时(当然,有些人没闲着,出事儿了,惹了官司),他却按时返回国家队报道备战亚锦赛,回想起来,发起并参与抗击非典活动反倒成了难得的休息;10月1日亚锦赛一结束,姚明又要赶赴休斯敦开始新赛季的征程;遥想明年,季后赛资格、奥运会的突破,姚明还要继续他超乎一般NBA球员的奔波。如果以“敬业精神”这个标准衡量,姚明决不辜负NBA和中国国家队球员的称号。 赖特是一位好教练,1984年乔丹首次入选美国国家队时,赖特是美国队的首席助理教练。语言的障碍、采访时间有限,断章取义难免,真的希望有机会全面的领会“篮球哲学”的内涵,让中国篮球更快的发展。(张弛)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