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很多读者很喜欢登山,经常跃跃欲试,但不知如何着手。本刊采访了中国登山协会王凤桐、王振华高级教练和金俊喜教练,就广大登山爱好者提出的问题,作了咨询,现整理刊载于下。同时希望广大山友能够经常总结自己的实践,把你们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登山活动的好办法、好经验寄给本刊。
问:广大青少年和登山爱好者开展哪一种登山活动比较合适?
答:广义讲登山活动可分为探险登山、攀岩和野游登山。前者属探险活动,专业性强,危险大,需有大量的实践积累,不适合初学者。攀岩活动是从登山活动中派生出来的,攀登对象是垂直峭壁、屋檐形岩顶以及个岩壁裂缝。技术性最强、有危险、受地形局限,并需一定的装备,只能在有经验者的指导下进行。作为广大登山爱好者来说,则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首先开展野游性登山最为合适。这种活动远离尘嚣、沐山浴水、自炊自餐、增长见闻、老少咸宜。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体制的增强,就可在登山项目的体育指导员指导下穿插开展些攀岩活动。攀岩技术是整个登山技术的基础技术,随着攀岩技术的熟练,就有了攀登雪线(一般在海拔400-5000米)以上高山的初步技术条件。
问:野游性登山在什么季节进行为好?
一年四季都可。登山活动是亲近大自然的健身活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景观,给登山者也带来不同的情趣和感受,正如古人欧阳修所描绘的:“野芳发而幽香,佳人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这山间的四季变化,非亲身实践是体验不道德。作为体育健身活动,其目的当然是促进健康。健康不光是体力的提高,而是要全面增强体制。而体制,除指力量、灵巧、平衡等素质外,重要的是身体对各种外界条件的高度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登山活动的基本特点和内在意义恰恰就在于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大自然的熔炉,任凭大自然去冶炼,提高我们对各种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因此,我们广大登山爱好者开展活动的时不仅不要受季节限制,而且要作“呼唤暴风雨”的海燕,去自觉地有针对性地经受风霜雨雪,酷暑严寒的考验。
当然,初学者或小学生由于经验的缺乏和主观自制能力较弱,还是要选择春夏秋三季和较好天气时机开展活动为妥。
问:登山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答:这是一个用一两句话难以说清的问题。准备工作的量和复杂程度取决于攀登对象、进山交通、山区气侯、停留时间、队伍规模等。尽管情况不同,但要牢牢抓住准备工作的类别,逐项落实。大体说来,准备工作应包括:确定对象和时间、掌握对象资料、确定活动方式(主要是在山区过夜露营与否)、严密组织、筹集物资、身体锻炼等。
问:严密组织具体指哪些内容?
答:首先是确定队伍规模。队伍太大,不便管理,太小,在情况异常和突发危险时又不利于自救和互助,一般以5-10人为宜。
第二、要确定队长、骨干。队长要选择年长和处事冷静者。在队长主持下,骨干中要明确分工。这种分工,在进山前,可按准备工作的类别来确定,进山后则主要注意要有专人管理集体物资装备和环境保护。
第三、制定严格的纪律。主要是作息纪律、安全纪律和环保纪律。
问:登山前要准备哪些物资和用具?
答:纯观光休闲性登山活动比较简单,参照一般郊游观光活动准备。下面我们介绍的是需在山区露营的登山活动。
个人用品、包括服装、卧具、餐具、日用品。准备这些东西的基本原则是依据山区气侯特点,尽量作到轻便、多功能、保证基本需要。其中日用品的品种在保证基本需要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条件尚可配备摄影器材、望远镜、指北针、雨具、收音机等。日用品中不可忽略的是装具。最好是能够腾出双手的双肩背式的背包,外加一个腰带式腹兜。前者装放营地用品,后者装放途中常用物品。
此外,不要忘了带个手杖。最好是滑雪杖,也可用3公分直径的竹棍代替。登山时有了它,人就变成了“三条腿”,起到了防滑、防摔、稳定重心、节省体力的作用。长度不要超过身高的一半为宜。
集体装备:主要包括露营装备、炊具、燃具。当然,如穿插安排有攀岩活动,还应配齐攀岩技术装备,包括:安全帽、主绳、铁锁、小绳套、安全带,岩石锥、岩石锤、上升器、下降器、外伤药等。
环保用具:野外作业用的便携式小锹、小镐、垃圾袋(可用废塑料袋),拾垃圾用的竹夹子(可自制),掩蔽厕所用的围帐等。
食品:主副食每天每人按1公斤准备,尽可能用耐存、保鲜、便携的成品或半成品。饮料除途中必备的以外,尽量准备粉状冲剂,以减轻途中负重。各种食品的外包装以非玻璃制品为宜。在山区采食野菜须求得专业人士的指导。
问:登山前在身体方面的要作哪些锻炼?
答:首先我们要记住登山是一项强度很大的健身活动。体制很弱的人不要勉强参加力所难及的活动。有条件者,在进山前1-2周最好在原有锻炼的基础上再加大些运动量。进行登山活动,在身体素质上要兼顾力量、灵巧和平衡,同时突出力量的锻炼。力量锻炼以下肢(当然,如进行攀岩,则应突出上肢的力量)为主。下肢力量的提高,可采取长跑、负重下蹲、单腿下蹲、立定跳远、爬楼梯等多种手段。测定指标可用单腿下蹲次数(比如以每侧连续作十次为达标)。
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还要作些心理锻炼,在勇敢、意志和冷静方面自觉要求。手段上可采取个人设想和集体互考,比如在山山遇到暴风雨怎么办?遭遇雷电怎么办?因种种原因滞留山区、给养不够了怎么办?大风把营帐吹翻了怎么办?出现重病号怎么办?迷路了怎么办?等等。总之,对困难要有尽可能多的心理准备。
登山是个集体活动项目。一心为集体,团结友爱,关心同伴,不仅是组织登山活动必备的思想基础,也是我们通过活动锻炼要达到的目的。从准备阶段开始,就要在同伴中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有了集体主义精神,在山区大困难会变小,小困难会变无。集体主义精神是一支登山队伍的灵魂。
问:从介绍中我们感觉很深的是从事登山运动的人十分强调自然环境保护。那么,在开展野游性登山活动中如何注意自然环境保护呢?
答:登山活动中的自然环境保护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保护好营区的水源。刷洗东西必须汲水上岸,不要在水流中直接进行,防止湖水或河流下游污染。
二、废水、废液、食物残渣要挖坑集中倾倒,撤营掩埋复原,不要在营区附近乱泼乱撒。
三、便溺场所要集中挖坑定点并设掩帐,离开营区50米以上。挖坑出土要整齐堆放坑旁,每用完一次撤一层土遮盖,撤营时掩埋复原。
四、生活用的干垃圾要标明可燃、不燃两类分别设袋集中收集,撤营时将可燃者挖坑焚烧(山区非禁火季节)后掩埋,不燃者带往上下垃圾站。如为山区禁火期,则两种垃圾皆要带回。
五、要十分注意山区防火。尽可能不要在帐外用柴火野炊。取火要用适于野外使用的小型燃气灶。
六、要严禁砍伐树林和随意捕杀野生动物。如在狩猎区活动,也要有组织、守纪律,避免热武器的误伤。
登山活动中环境保护问题十分重要,要把它作为登山队纪律的重要内容,认真遵守。广大登山爱好者是以广袤的大自然为活动舞台,要把它看成自然的大“家”,破坏了它也就破坏了自己的“家”。糟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与登山爱好者的感情、素质不相容的。我们广大登山爱好者不仅要通过登山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应成为自然环境保护的宣传队和尖兵。我们要以此回应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泽和垂范于全社会!
遇险求援
林岭
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遇险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但经常去野外旅行的人遇上这类情况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山野发烧友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些求援的知识。
遇险人员如能迅速而有效地与营救飞机或船只取得联络,就能及时得救。但即使是在晴天能见度很好的情况下,从空间搜索地面或海上的遇险人员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旅行者必须随身携带一些发信号的装置和可供联络的东西,以便万一遇险时能积极主动地与搜寻者和救援人员进行联系。
信号联络方面分为两种:
1.无线电远距离联络。
其联络工具包括雷达反射器、救生电台,信标机等。
2.近距离定位信号
其联络工具包括太阳反光镜、烟火信号、信号弹、闪光灯、染色剂等等。
一、远距离联络工具使用方法:
1.雷达反射器可作为飞机上雷达搜索的目标。它是一种角反射器,由金属丝编织而成,在平时可折叠起来放在包内,使用时像伞一样张开。现在国外有一种“救生睡袋”,宿营时由于保暖,必要时可拆开来铺在地上或救生船上作为雷达搜索的目标。这种“睡袋”折叠起来后体积非常小,一般的小口袋就足以装下。但目前国内不容买到,笔者只见过英国货。
2.飞机在搜索时用的电台一般采用超短波,有一种“救生电台”可与之联络对话,并且可以发射信标。现在美国使用的PRC-112型救生电台在地对空联络时距离为120公里左右,在海上则在160公里的范围内有效。
3.无线电信标机的联络距离与救生电台相近,但其体积小,重量也比救生电台轻。只是不能对话。它只能发出信标信号。
当看到或听到飞机声时,可用各种近距离联络用的信号工具,也可以就地取材:
1.白天时用烟雾比较醒目:天气阴暗时用黑色的烟雾,而在晴空下则改用白色烟雾。飞行员用的发烟信号的烟雾呈红色或桔红色,其可观察距离在10公里以上。
2.在晴天时,太阳反光镜的使用效果也相当好,它所反射的闪光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同其它的光亮混淆,可联络的距离不亚于白烟。在空旷的大沙漠中效果更好,它不需电源、使用也简单。可用随身来的小手镜代替,甚至任何发亮的东西:如罐头盖以及其它的小金属片和小玻璃片,(无色玻璃后加上一层白纸效果就更好)都可以用作反光镜。在尚未看到飞机之前可先向有飞机声音的方向闪动,即使听不见声音时也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向地平线方向闪动。最主要的是在情况危急时也不要放弃获救的希望。
3.在海上、江河、湖泊及山间溪流的地方可用一种染色剂联络。这种染色剂粉末撒在水中呈现翠绿色。在阳光下发出荧光,飞机可在7-8公里外看到这片染色的水面,而且染色剂也可以撒在雪地上,使雪面呈绿色,甚至可将一条小河和山间溪流改变颜色。
4.在比较开阔的地面、如草地、海滩、雪地上可以制作地面标志。如将青草割成一定形状或在雪地上踩出标志,也可以用树枝,海草等拼成一定的标志与空中取得联系。
附图是国际民航统一规定的地空联络符号。
如是飞行员在飞机失事后跳伞,可把降落伞铺开在地上或悬挂在几棵树之间,搜寻飞机在几公里外就可发现。
5.在夜间可使用火焰进行联络。
烟火管发出的火焰犹如节日的礼花,非常明亮,在20公里以外就能看到。在黑夜里划破夜空的信号弹可在空中停留5-6秒钟,联络距离也可达20公里。小型闪光灯虽可见距离不如信号弹,但它的使用时间长,好的闪光灯可连续闪光几个小时(但需备足电池)。
火堆作为联络信号也非常有效。白天可先去找点苔藓、青嫩树枝、草等。使火堆多冒烟,夜间则将火堆烧旺,加干柴使火焰更高、更亮。
总之,脱险的关键在于自己获救的信心,要临危不乱、冷静思考。相信各位山友还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使自己脱离险境。
地球之巅—珠穆朗玛
加力
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它位于北纬27。59”15”、东经86。55”39”,座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中尼边界线上,是当今世界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尼泊尔被称为“萨迦玛塔”。
根据西藏的经典(“十万宝训”),在七八世纪即唐朝的时候,曾由藏王下令,将注珠穆朗玛地区作为供养百鸟的地方,所以此地一名“札马郎”、即是“养鸟之地”的意思。有时在“札马郎”前面加一个“罗”字,成为“罗札马郎”,即“南方养鸟之地”的意思。
到了1717年,清政府派员在珠峰绘制地图时,才正式发现了它是世界最高的山峰。于是,又更名为:“朱母郎玛阿林”(注:“阿林”系满语山的意思)。1771年在《乾隆内府与图》中,又将“朱母朗玛阿林”改为“珠穆朗玛阿林”。就这样,珠穆朗玛一名,一直延续至今。
有关珠穆朗玛的传说很多,在一些记载中有这样的描述:相传很早以前,天上有五位女神,她们眷念人间的山水美色,降临在人间,分别掌管着人间的福禄寿、农田、财宝、畜牧和容颜。五姐妹中,以三姐珠穆朗玛最为美丽。不但容貌出众,而且心地善良。但是,她又有着极强的个性,不愿人们接近她。在她心情不好的时候也会发怒,有时甚至会报复那些冒犯了她的人类。她居住的地方,靠着一个浩渺无边的古海。海边的山上,生长着高大苗米的森林,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甜的各种果子,还有许多山禽野兽来玩耍。这里是一个山青水秀、美丽富绕的地方。不知何年何月,突然来了一群山妖水怪,它们性风作浪,霸占森林,践踏花草,搏杀鸟兽。顿时,搅得鸟兽哭泣,花草枯萎,天地失色。山妖水怪作乱,惊动了珠穆朗玛,她一无比高强的法力,把山妖水怪镇压在了一座雪山底下。让山野重新恢复了宁静与祥和。她又带来了一群神牛和一双双鸳鸯。并亲手开凿了几处蓝色的冰湖。然后,拖着疲倦的身躯,隐入云雾之中,化做高山,俯瞰着蔚蓝色的大海和绿茵茵的草原。人们为了永久地纪年她,把她变化成的高山称为“第三女神”—即现在的珠穆朗玛峰。
据科学家考证,荣誉“地球之巅”称号的珠穆朗玛峰的隆起,距今才约1000万年,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山。大约在1000万年前整个青藏高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位于“古地中海”的东部,与太平洋、大西洋贯通。由于印度板块北移与欧亚大陆板块相撞,受挤压抬升,成为当今的最高山脉。至今珠穆朗玛峰仍在继续上升之中。
珠穆朗玛峰象一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西藏高原上。远远望去,又像一座巨大的金字塔,直入云霄。白天登顶,脚下云海茫茫,极目望去,天际迷茫,使人顿觉天下之小,心胸可容。傍晚登顶,可追逐落日,一感夕阳无限好的心境。珠穆朗玛峰气势雄伟,山脊和峭壁之间分布着数不清的崖沟、峡谷,大多为厚厚的冰雪所覆盖。其地形复杂,险峻异常。
珠穆朗玛有着它独特的奇景。“旗云”就是珠峰奇景之一,此云,远望似旗,迎风摆动,因故得名。也是判断珠峰风力大小的标志。风大时,旗云滚滚,似海如潮,风小时,旗云飘渺,柔似轻纱。珠峰奇景之二是“冰塔林”。在举世闻名的绒布冰川上,有一大片天然冰塑,上尖下宽,形似宝塔,多如森林,故称“冰塔林”。它们成群结队,千姿百态,绵延数公里,蔚为壮观。“冰塔林”是珠峰独有的冰雕造型。由于它风景独特,吸引着很多登山探险者。被诸多的中外友人誉为:“高山上的公园”。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气侯变幻莫测,时而阳光明媚,时而乌云翻滚,狂风呼啸。高 风最大风速达90米/秒,最低气温达-60。C。每年5至9月中旬为雨季,受东南季风控制,雷电暴雨频繁,云雾大、冰雪崩多。每年10月中旬至翌年2月底为风季,受强烈的西北风控制,气侯非常恶劣。每年的3月初至5月末为春季,9月初至10月末为秋季,在这两个过渡季节期间可出现几次好天气周期,是登山活动的最佳季节。
珠峰地区气侯垂直的变化形成其独特的自然风貌景观,有着丰富的声带类型和深藏的宝藏。
人类攀登珠峰的活动是一个十分艰险的过程。早在18世纪末就有不少国家的探险对进行观测活动。1921年至1938年,欧洲的登山家们先后八次从珠峰北坡向峰顶发起挑战,却都以失败而告终。1950年后不得不改由从南坡攀登。
人类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之后,直到1953年5月29日,英国对的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里和舍帕族人向导诺盖.腾辛.丹增两人终于从南坡首次登顶成功,开创了人类攀登珠峰史上的新纪元。尔后越来越多国家的登山家、探险家和科学家相继登顶,截止1990年春季已有30个国家的56个队299人登上这座奇峰。
60年代和70年代中期,各国登山健儿争相沿着难度大的路线攀顶,到1988年从珠峰南坡、北坡、东坡已相继开辟了11条登顶路线。
70年代后期,人类攀登珠峰活动进入高潮,形成世界登山中心,奇迹不断涌现。无氧攀登、女性登顶,快速登顶、突破“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