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中国游泳队集体奔赴巴塞罗那,但队中没有杨雨和她的教练何新中。三天之后,这师徒两人才赶到赛地与队伍汇合。他们“迟到”的原因,是因为高原训练。 中国游泳运用高原训练手段已有多年,但像杨雨这样才下高原就奔世界大赛的情况,尚属首次。 自60年代高原训练在国际体坛出现之后,很多国家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运用。中国游泳在高原训练方面进行过多年的实践。当年的五朵金花,后来的乐靖宜、刘黎敏、蒋丞稷,以及现在的许多一线好手罗雪娟、齐晖、陈桦、杨雨等,都曾因高原训练而受益。但在探索高原训练规律的过程中,中国游泳也付出过代价。1996年奥运会前,刘黎敏就曾在高原训练结束后出现低潮,临近比赛时状态才逐渐回升,但在比赛当日还未能恢复到最佳状态,结果在女子100米蝶泳决赛中以百分之一秒的微弱差距与奥运金牌失之交臂。她的教练赵戈说:如果比赛再拖后两天,很可能是另外一个结果。 国外选手也有过高原训练失败的例证。1984年奥运会前,日本游泳队特意到墨西哥进行高原训练。但在那届奥运会上,日本选手整体表现低迷。后来,日本筑波大学的科研人员经研究得出结论:失败的原因在于高原训练的强度和下高原之后的恢复训练掌握不当。 与平原训练相比,高原训练的复杂性和掌控难度更大是公认的。一位有过多次高原训练经验的中国游泳资深教练曾做过这样的比喻:高原训练好比一匹烈马,驾驭好了,就能取得出色的效果,但驾驭难度很大,有时甚至会“人仰马翻”。 由于影响高原训练效果的因素十分复杂,包括海拔高度、运动员个体差异等都会影响最终结果,因此各国在运用高原训练时都相当小心。高原训练世界与比赛衔接在一起,更被认为风险极大,很少有人去冒这个险。而何新中带着杨雨去挑战的,正是这样一个巨大的风险。 今年5月的全国冠军赛之前,何新中就让杨雨进行了“才下高原就上赛场”的首次尝试。在那次比赛中,杨雨的200米自由泳游出了1分57秒70的个人最好成绩,并且排名今年世界第一。但在这次世锦赛上,杨雨的1分58秒54的成绩只能让她站在第三名的领奖台上。赛后,杨雨坦率的说:自己的状态没有恢复到最好。不过,几天之后的女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决赛中,杨雨的100米自由泳突破了54秒,即便考虑到个人比赛出发反应时的因素,杨雨的100自肯定也已创造了本人的最好成绩。从200米自由泳预赛、半决赛到决赛,再到后来的女子200米自由泳接力和最后的女子混合泳接力,杨雨的表现可谓一次好过一次。这样一条轨迹以及其中所能分析和总结出来的东西,相信和她胸前的那枚金牌一样,具有特殊的分量。 训练需要创新,创新能带来突破,而创新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但有一句话叫做“无限风光在险峰”。何新中和杨雨用世锦赛去检验他们极具风险的一次尝试,其间的得与失,不光会是他们未来攀登过程中的难得经验,而且对中国游泳的训练研究来说,也有着独特的价值。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