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一些大牌球员在无奈的情况下,拿出了最后一招与俱乐部抗衡??退役。尽管这只是球员个人的选择,似乎也没有什么不正常,但知情人指出,目前球员的生存空间日趋严峻,尽管球员是一个不错的职业,他们不仅是真正的体力劳动者,同时他们的心也很累,看了太多人的脸,受了很多人的气。“哀莫大于心死”,作为球员他们生活在足球圈的最底层,他们无力与那些老板斗气,但他们可以选择“自残”,退役就是球员最后的撒手锏。撒手锏是江湖上保命的最后一招,他们把它投向了“让他们过了羞辱生活的俱乐部”,“至少使其遭到了经济损失,有时是巨大的。” 转自搜狐 (一)俱乐部是聪明还是“傻帽”? 转自搜狐 长江后浪推前浪,足球也一样。退役本来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因为踢足球是吃青春饭的职业,虽然退役时他们大多心有不甘,但事实上球员对此是有心理准备的。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许多球员不能踢球,并不是正常的情况,而是非正常的。常辉被神秘力量封杀;彭伟军事件连足协说话都不管用;高仲勋欲哭无泪等等。 转自搜狐 有知情人介绍说,现在许多俱乐部宁肯废球员,也不愿他们在其他俱乐部踢球。表面上看“出了口恶气”,其实给自己造成的损失更大。绿城俱乐部就是一个典型实力,他们通过购买吉林敖东后“借壳上市”,当初就废了一批球员,后来在联赛结束之前几轮,又开除了一部分球员,这是经营上的败笔。如果对球员进行包装后上摘牌会,相信会有不小的收入。加上绿城去年投入七千万,打了个第七名的成绩,俱乐部能不着急吗?其实让吉林敖东队打也不会打成这样。 转自搜狐 有足协人士认为,现在许多俱乐部由于操作不规范,甚至可以说不懂得如何经营,一味地胡来。挣不着钱就骂足协,这其实是无能的表现,或者说是不负责任的借口。 转自搜狐 (二)离开足球,他们一无所有? 转自搜狐 从表面上看,一名球员放弃足球,他们似乎一无所有,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如果说球场如战场,那球员选择退役是不会打无准备之仗的。每年都有许多球员下岗,这是中国足球不争的事实,他们其中有许多老球员,但更多的是无名的年轻球员。如果说后浪推前浪是自然法则的话,那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认为,老球员离开球场是自然的事。而现在许多老球员都是身背着“怅凉的心酸”离开的。无论是邓乐军,还是李光浩,更不要说王少磊、谢育新,以及至今令人同情的隋波。他们无法得到球迷的尊敬和理解,更不能得到俱乐部的同情,他们不得不重新走入生活,尽管对他们来说那是多么的“陌生”,但他们必须要面对。可以说他们没有一人是“自然下岗”的,都是遭遇了无法逾越的“大山”。他们选择了退役,只不过是他们“计划地实施了退却战略”。 转自搜狐 (三)行规使球员无法获得自由身? 转自搜狐 中国足协有规定,一名球员退役后,既有了自由身,但要重新踢球,必须要间隔三年时间。对于一名球员来说,要保持三年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还没有人填补这方面的空白。球员的不如意,原因是双方的,即球员本身与俱乐部之间的。时下许多俱乐部存在较为复杂的人事关系,致使许多球员的正常权利得不到保障。其中邓乐军的事例最为典型。他本来是北京国安的中场选手,欲转会深圳平安,但他没有如愿。在中国足协主持的“摘牌会”上,他被山东鲁能俱乐部“截和”,最后以201万元的价格转会“成功”。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转会违背了球员的意志,本身就是扭曲的、强加的。邓乐军来山东的最初一年,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其中有他自己的实力,也包括有殷铁生教练的赏识。第二年,南斯拉夫籍主教练桑特拉奇入主后,邓乐军被束之高阁整整一年。从俱乐部经营的角度说,已经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转自搜狐 但正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许多俱乐部只管斗气,不计损失。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