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队来了
牦牛队运输归来
4月22日,中国搜狐登山队的攀登队长罗申在海拔6000米的二号营地遇到了一桩意想不到的事件:一头为中国搜狐登山队运送登山物资的牦牛倒毙了。
转自搜狐
这头牦牛的死亡,对几个初上高原的目击者构成了不小的心理打击,牦牛都挺不住了,人还行吗?
转自搜狐
从6500信步归来的女牦牛工
而有关这头牛的死因,则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版本说,牛不小心一脚踩空了,肚皮被尖锐的石头剖开了;另一版本则是“心脏病”发作的臆测说,至于这头牛是否真的有心脏病,就只有天晓得了。
转自搜狐
两天后,牦牛的主人扛着解体后的牛皮、牛肉来到大本营,找到本队大本营的负责人于老板(良璞)先生,忧心忡忡地探寻:这可如何是好?
转自搜狐
于老板:你们这里一头牛大概能卖多少钱呢?
转自搜狐
牦牛工:1500元。
转自搜狐
于老板:好吧,那就给你1500元,作为赔偿吧。
转自搜狐
牦牛工闻言如释重负,立即满脸欢喜地表示要把牛皮、牛肉留下来。但于老板对他说,你还是把牛皮、牛肉拿回家吧。
转自搜狐
4月20日,攀登队长罗申在大本营组织运送物资上山
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了解天然的“高原之舟”——牦牛,就谈不上了解喜玛拉雅登山运动。如果没有牦牛这个天然的高原之舟,要组成一支规模稍大的登山队都是不可能的,因为靠人力是很难确保在大本营以上高度的物资的充分供给的。
转自搜狐
“大本营是汽车(能够达到)的高度;
转自搜狐
前进营地是牦牛的高度;
转自搜狐
北坳冰墙,对登山者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转自搜狐
1988年,中国登山界前辈曾曙生先生在珠峰大本营向中方队员下达动员令时,留下了这组“车、牛、人”并举的排笔句。
转自搜狐
在15年前的珠峰,联系牦牛运输队还是件相当麻烦的事。要落实需要的牦牛数量,不但要派专人下山几十公里和当地乡政府联系,即使是乡政府出面组织承诺,当地牧民也因种种原因,未必能按时把牦牛赶上山来。为确保登山物资能及时运送到前进营地,当年大本营的最高长官,曾老工人(当时登山队对曾曙生的昵称)甚至都不得不心急火了地亲自下山督促牦牛队上山。
转自搜狐
15年前是人找牛,15年后攀登珠峰的人已经不再为运输物资的牦牛难以落实发愁了。如今每年春季,在珠峰大本营附近都可以看到当地牧民把数百头训练有素的驮牛赶上山来,那“严阵以待”、随时应召的架势,真叫“换了牛间”。
转自搜狐
15年前,珠峰地区的牦牛,在山间与陌生的登山者狭路逢,往往是一阵惊窜,把背上驮运的物资掀翻在地;
转自搜狐
15年后的牦牛,与登山者狭路相逢,往往是立定不动,双眼圆睁瞪着你,那意思是,请你给它让路。
转自搜狐
用时髦的术语讲,这就是珠峰的牦牛也训练有素——职业化了。
转自搜狐
15年前,登山者租用一头牦牛干一天活的费用是七元钱,如今已经提高到30元一天了。
转自搜狐
15年前,一头牦牛的负重量,是没有特别严格的限制的;
转自搜狐
15年后,为了保护牛的健康,春季的一头牦牛负重量,通常被限制在40公斤以下。秋季则被限制在60公斤以下。
转自搜狐
不过,在西藏高原,并不是所有雪山下的牦牦牛都经受过这种“职业化”的训练的,你要是登一座冷门的山峰时也把珠峰的经验照搬过来,可能就惨了。
转自搜狐
1996年,中韩联合攀登穹母岗日峰,韩国电视队的队员雇了几头牦牛,想让牦牛把他们笨重的电视器材运送到前进营地。
转自搜狐
于良璞看到了便提醒他们说,这里的牦牛不是训练有素的驮牛,贵重的器材还是人背安全。但刚愎自用的韩国记者却不把当回事,于是立见报应,器材刚刚在牛背上绑好,牦牛立即一通乱蹦,把器材抛下来,那两个韩国记者瞪时面如土色。
转自搜狐
赵牧 2003年4月27日 (摄影 赵牧)
为牦牛负重限量称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