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特派记者叶志明
中国竞技体育中绝大多数运动项目呈现的是女强男弱的尴尬,被称为“阴盛阳衰”,而体操是为数不多的例外之一。 翻开中国体操征战世锦赛的史册,在已经夺得的37枚金牌中,男队包揽了31枚,其中包括6枚团体冠军,而女队仅有6金入账,且均为单项。在过去的5届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共赢得了12枚金牌,其中男子9枚,团体、全能、单项“品种齐全”,女子3枚而且品种单一。本届世锦赛我男队先抑后扬,而女队先赢后输,让人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反差。 中国体操为何会男强女弱呢?首先,我国女子体操选手的运动年限太短。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一般5岁左右开始接受严格的训练,大约在十三四岁开始崭露头角,但是长则四五年,短则两三年就销声匿迹了。中国队副总教练陆善真承认,目前这支年轻的女队,多在15至17岁,参加明年雅典奥运会显得太稚嫩,而参加下一届北京奥运会又太大了。反观男子选手,十六七岁出道,用10年左右没有问题。 因为运动年限短,导致了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培养周期长、使用周期短,培养成本高、使用效益低等看似无法避免的矛盾。这进而引发了我们女子体操队伍建设不是渐进式的,而是“一刀切”的斩断式的,新老队员之间缺少衔接和过度,“青黄不接”,年轻队员很难得到老队员的提携,人力资源造成比较大的浪费。 运动年限短的另一个“副产品”是队员们的有效训练时间短,严重影响了训练的水平和质量。所以,同男队相比,中国女队的精品动作较少,而且发挥不稳定,大起大落。 我国女子体操选手是否可以适当延长运动年限?目前关于我国女子体操选手生长发育成熟后就不适合再参加竞技体操的论点占据了绝对上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迫使一些很有前途的运动员“急流勇退”。相比之下,欧美强队中,“大龄女选手”比比皆是,本届赛会还出现了丘索维蒂娜等“妈妈级选手”。 “年限论”是中国女子体操进一步提升实力的“瓶颈”。我国体操专家燕呢喃呼吁,女子体操选材训练的陈旧观念应当打破,要大胆尝试延长女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当然,这需要在观念上的突破,更需要体操界人士大胆探索研究,在训练方法、科研公关、赛制调整等多方面,敢于创新,敢于“闯禁区”。男强女弱总不应该是中国体操的“专利”吧。(本报阿纳海姆8月21日专电)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