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现江湖时发现世道变了 丁松:不做“孤独松” |
|
|
2003年9月2日10:57
中体在线
|
|
|
从寂静的弗里肯豪森回到繁华的大上海,丁松就像一个隐居五年的武林高手,重现江湖时发现世道已经变了。
“我出国的时候,哪里想得到国内的乒乓球联赛会搞成这么大的规模,运动员的收入会这么好。”还让丁松多少有点意外的是,自己在德国“隐居”五年,回国以后竟然还会被几家超级俱乐部争来抢去,上海圣雪绒、陕西银河国梁和八一工商银行俱乐部先后找过他。他原本很想代表上海圣雪绒参赛,毕竟上海培养自己多年,但赞助商和乒乓球队中途出现过一次变故,丁松就在那时与陕西银河国梁签了约。8月中旬,他还要去日本参加健胜苑比赛。
“我现在真有点担心,这么老一把年纪了,别上去一打一塌糊涂。”紧接着,丁松又带点自嘲地补充一句:“能给陕西银河国梁俱乐部带来点儿社会效益也行,可能球迷会想:这小子回来了,好久没见他了,去赛场看看他吧。”
闭门苦练绝技
为了对得起观众,也为了自己能够多打几年,丁松回国后不久开始跟上海乒乓球队一起训练,他买了一辆白色的帕萨特,每天往返于上海市区与坐落在朱家角的绿舟训练基地之间。6月初,中国乒乓球队进驻绿舟基地,上海队把乒乓球馆让了出来,转到没有空调的篮球馆训练。梅雨季节,天气又闷又热,一个多小时练下来,汗水早把衣服湿透了,胶皮因为天气潮湿而打滑,影响了训练质量,让丁松既心急又无奈。
2000年之后,随着大球和无遮挡发球两项规则改革的实施,丁松的球开始越来越难打了。“改大球对我影响就挺大的,削不受影响,主要是拉不动。无遮挡发球以后,我原来的正手发球基本上不能用了。”不甘心自己的“独门绝技”就这样被废了,丁松在德国最后的两年里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练习发球上。“我琢磨了很多种发球,这场比赛发发这种,下一场比赛发发那一种,有时挺管用,但大多数时候不管用。别看我练球不多,但发球常常练,中午12点多钟去训练馆,一直练到下午五六点钟,什么发球都练,反手正手,有时候把球抛得老高,但都觉得不行,用起来心里没数。为了发球,我差不多耗尽了精力,绞尽了脑汁,最后还是觉得小时候的反手发球比较稳定。因为总是拿过去的发球来衡量,所以对后来琢磨的各种发球都不满意,觉得自己再琢磨下去就变‘痴呆’了,再说怎么琢磨都没有用,像我过去的发球,其实不是练出来的。当年瑞典公开赛,我突然想发个长的,没想到那么转,我自己也不知道是咋回事,在比赛中突然灵光一闪就发出来了。”
发球不让遮挡,就等于绑住了丁松的一只手,在2002至2003赛季德国甲级联赛中,丁松的战绩明显不如前几年。“上半个赛季我打得不太好,老板不满意,也不跟我提合同的事,这时候正好日本健胜苑找我,我就签了合同。下半个赛季我打得还不错,老板来找我续签合同,已经晚了。”
五年离群索居
弗里肯豪森俱乐部老板的谨慎反倒成全了丁松,现在他不仅可以参加酬金最高的日本健胜苑比赛,还可以同时参加国内俱乐部超级联赛。“回头想想在德国的五年,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现在每天训练结束后,丁松开车回到上海市区,或在酒吧、歌厅或在家里与朋友们一起喝酒聊天的时候,心中都会升出这样的感叹。
这时候,“孤独松”不再孤独了。
过去在国家队的时候,丁松就喜欢独来独往。父亲的早逝使他变得愈发孤僻,那时是他自己不愿与人交往。
而到了德国之后,虽然住洋房、开宝马,但离群索居的日子越来越让丁松难以忍受。丁松自己的婚姻则不太美满,“两人先前都是忍让,让到最后终于爆发出来了。”
离婚后,丁松的生活就更像一个与世隔绝的隐士。他的德语只能应付吃穿住行,直到现在还听不懂教练在比赛中间说些什么。于是,除了每周一次的比赛,丁松每天所有的生活内容就是睡懒觉,训练,做饭,看碟。寂寞难耐时,晚上到酒吧喝啤酒,玩飞镖。
一旦下决心回国,丁松便迫不及待了。虽然再住一年,他就可以拿到德国的长期居留权。打点行装时,他只带回一个俱乐部特地为他制作的镶了镜框的照片,上面有他在这个俱乐部4年的战绩,他觉得挺有意义。回想在德国的那段日子,丁松总会说:“真应该早点回来,在那儿熬什么啊。”
但是回国以后也有烦恼。“中央电视台天天转播巴黎世乒赛,我真是不敢看。不看,觉得自己还不错,也能混混。一看就觉得自己差太多了,骨子里,自己还想多打几年。”丁松感慨说。陕西银河国梁俱乐部的教练刘国栋倒是对丁松挺有信心:“我往德国给丁松打电话的时候,他对我说,在德国五年,我没有乱打过一分球。就冲这句话,我们对他就有信心。但我们也不会给他施加压力,并不要求他一定要赢多少场球,只要尽力就行。”
经历了五年隐士般的生活,现在的丁松不再愿意像过去那样在漂泊不定中特立独行。他料到了,回到大上海之后的热闹,他也愿意跟亲朋好友们一起享受这样的都市繁华。
“谁喜欢孤独啊?”丁松说。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