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几十个小时之内,关于”龚建平案“的种种议论可以暂告一个段落,司法机关将会给出一个确定的答复。 从去年9月29日五牛11比2大胜绵阳开始上演甲B闹剧,到10月11日绿城老总宋卫平抖出“两个战场”说,直至今年3月17日龚建平被刑事拘留,5个多月的时间才盼来司法介入,有关司法程序也终于开始运作。
“诚信危机”总爆发
中国足球界的假球、黑哨不是萌芽于去年的那个秋天,数年来关于假球、黑哨的揭露始终没有中断,有关方面对此的态度是果断不够、暧昧有余,迟疑不决中渐渐让假球、黑哨坐大,一直到去年被“捅破了天”,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方才认真面对。职业联赛8年余,多少起假球风波,多少次“黑哨”抗议,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最后不了了之。直到今年黑哨“东窗事发”,仍有“只要交代清楚还可以继续工作”这样无视法律的幼稚。裁判诚信危机总爆发,不能不说是8年联赛的一个败笔。
同样需要反思的是,在全国声讨假球、黑哨的怒潮中,我们的司法介入是如此的缓慢,我国关于体育竞赛方面的司法解释、司法理论建设显得滞后、模糊,以至曾经为裁判员的身份、“黑哨”是否构成犯罪等争论了好一阵子,直到今年3月中旬,才有了司法的真正介入。当然,司法部门的严谨作风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对于中国足坛,“龚建平案”决非绝无仅有。亡羊补牢,防患于未然,这才是司法介入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谁在“养鸡孵蛋”?
1月23日阎世铎在新闻发布会上关于黑哨根源谁之过的四个反问,曾引起不小反响。黑哨是受贿者,那么行贿者是谁?讨论这个问题,就如同争辩“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般,不会得到任何有价值的结论。不妨站得高些,看看究竟是谁喂饱了这只鸡,孵化了这个蛋?
中国足球挥之不去的浮躁情结,造就了俱乐部和裁判双方一桩愿买愿卖的“好”生意。俱乐部的确需要成绩作为职业化的推动力,但这一成绩仅仅是指比分吗?没有市场经营观念,没有队伍梯队建设,那么今日的成绩只会成为明天的笑柄。
今年的联赛不升不降,这本该是对急功近利最好的保守疗法,但联赛不过打了五轮,我们看到的依旧是事与愿违。某些俱乐部已为了一场胜利开出了200万之巨的赢球奖金。出手既然如此阔绰,那么从中拿出个十万八万让裁判开开心,又有什么不可思议呢?
莫制造“眼球效应”
黑哨被揭,原本的互惠双方都处于法律制裁和道德指责的双重压力之下,日子并不好过。倒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让媒体挖出了所谓“金矿”。短短半年时间里,先有跳梁小丑般的中间人自白一事,又爆出龚建平被拘后坦白受贿百万元之说,漫天飞舞的“新闻”让人着实真假难辨。
同样的急功近利在侵蚀了中国足球后,又感染了一些媒体。为了抓住读者的眼球,拍着脑袋写出耸人听闻的消息,唯“眼球效应”是对新闻工作的亵渎,也是对受众主观能动性的轻视。
对于新闻的捕捉,本是记者的天职,但记者不是导演,也不是小说家,需要的是事实,而不是不着边际的想象力。唯市场的需要马首是瞻,一切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都抛到九霄云外!媒体学会了商业性迎合,却忘记了尊重受众、服务受众。当那些耸人听闻的消息和传闻短暂地赢得了读者眼球的时候,我们的媒体失去了什么?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去了真实,新闻也就失去了尊严、失去了公信。
■文/本报驻京记者沈雷
(本报北京4月10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