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夫乐融融 杨扬成新生--冠军在清华的幸福生活 |
|
|
2003年3月19日15:56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3月19日电 记者汪涌 江涛 初春的北京,虽然还有些寒冷,但是连日来阳光灿烂的天气,让清华大学校园充满了春天的气息。在这所高校里,由于近些年来实行体教一体化的改革实验和推进“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多样化”的人才理念,王义夫、邓亚萍、叶乔波、伏明霞等一批奥运会和世界冠军先后在这里就读,他们在这里开始新的人生之路。
王义夫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在清华射击馆里,记者见到了多次获得过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冠军的王义夫,他正和妻子张秋萍及女儿一家三口,在学习和训练之余,挥动羽毛球拍,其乐融融。
新建成的清华射击馆里,共有两块射击场,一边是26个气步枪和手枪射击靶位,另外一边是移动靶场。
世界冠军张秋萍现在是清华射击队的教练,也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她告诉记者,这个射击场不仅是全国高校中一流,就是与国内其他的射击场比也毫不逊色。
已经来到清华两年多的这一家人,已经完全适应了清华园的生活。
上午,王义夫、张秋萍和女儿都要上课。下午3点,王义夫、张秋萍又要赶到射击馆,除了自己进行训练外,还要辅导射击队的其他选手。
不仅如此,去年开设的射击选修课已成为清华学生们的最爱,选修射击课人数之众,出乎他们的意料。清华人爱射击,为此,学校邀请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的专业人士讲课。
这几年边训练边学习的生活,给王义夫一家人带来了新的变化。张秋萍评价王义夫时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比以前更理性,更善于分析总结和表达了。
王义夫点评自己的爱妻也很感叹:张秋萍在这里既是教练又是学生,还得管好家,真是不容易。
总结自己的清华经历,王义夫自言收获颇多。他说,大学生活虽然比单纯的运动员忙碌,压力也要大得多,但是提高了知识水平,增加了对竞技体育的认识,反而更促进了运动水平的稳定和提高。
去年,王义夫和单红参加亚运会时,居然一举拿下5块金牌,令队友们大为吃惊。
单红圆了清华梦
早在1996年就夺得世界冠军的单红,也是清华射击队中的一员。这位来自广州军区的射坛老将,在清华大学里边学习、边训练,使她受益匪浅。
单红说自己从小就酷爱读书,当年还在中学念书时,因为射击成绩和学习成绩都不错,她面临着选择。最后虽然坚持到高中毕业,成为一名解放军射击运动员,但她仍然对上大学念念不忘。没有想到在30岁“高龄”,还能够到清华这样世界知名的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真是有些兴奋。
她说,她在这儿念书,特别容易进入状态。尽管与别的同学不同,还要从事射击训练,训练强度也非常大,每天都很累,但是仍然可以在这种边学习边训练的生活中感受到快乐。
移动靶世界冠军养精蓄锐后复出
亚特兰大奥运会十米移动靶亚军肖俊是清华射击队成立后的第一批加盟者。曾经夺得过世界杯冠军的肖俊,不仅自己成为清华园里的学生型教练,还将自己远在贵州的夫人也接来潜心学习。两口子在学习上的比学赶帮,成为他们夫妻生活中最精彩乐章。
肖俊说,在清华学习,让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打开了思想的通道。另外,清华大学有许多高水平的科研力量,也帮助射击队在科学训练上收获多多。他在清华射击队的一名学生已经在全运会上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并且入选了新一届国家射击队。
在清华的这几年学习和训练生活,肖俊还抽空对腰椎间盘突出的老毛病进行了治疗,现在身体状况恢复得很好,肖俊告诉记者,他已经重新拿起了枪,开始恢复训练,将和弟子一道参加今年开始的全国射击赛,争取为自己的家乡拿到下届全运会的入场券。
跳水“王牌教练”于芬打造新军
除了射击队,在清华游泳馆里,记者见到了曾经培养出伏明霞、郭晶晶等奥运会和世界冠军的著名跳水教练于芬。这位不愿意重复自己的“功勋教练”,1997年就来到清华。她想尝试一条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路子,培养一批技术水平高、文化水平也高的学生运动员。
几年时间里,于芬在清华大学的支持下,组成了一支包括30余人的跳水队伍,既有伏明霞、李成伟这样从运动员转型过来的学生,更有一批她从全国各地选拔而来的好苗子。这些苗子除了在清华跳水队进行半天的训练外,还在清华附小、附中和大学进行系统学习。
于芬感概地说,体育竞技是人类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尝试,运动员素质的高低将成为竞赛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她说,在清华的这几年,尽管也有所失,但是看着这支充满朝气和希望的队伍成长,心里感到无比的幸福。
在清华园里,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念完本科后,赴国外继续学业;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诸宸,不仅读完本科,而且又攻读硕士;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冬奥会金牌的大杨杨也已成为新的清华人。
清华,正以其教学、管理和科技优势向那些为国争得了荣誉并有志提高自身素质的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们敞开大门。王义夫、邓亚萍、伏明霞、叶乔波、诸宸、单红……他们在这里又开始了人生的新起点、新生活。(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