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力成为中国棋手第一 等级分制度的公正在动摇 |
|
|
2003年6月25日11:33
体坛周报
|
|
特约记者李浩然评论 最新的中国棋手等级分公布了,古力七段如大家预测的那样,等级分一跃而为中国棋手第1。
但古力能成为等级分第1的最硬指标只是今年初获得的“天元”头衔,而在国际比赛中,自去年至今他只有两次参加国际大赛的机会,其最好成绩也仅仅是打入了16强,随后被淘汰出局。不用说,这样的战绩如果说其是现如今中国围棋“第一人”的话,实难服众。可在两三年前,在等级分榜首之位上轮流坐庄的马晓春、常昊两人的国内外成绩则要有说服力得多。
既然等级分产生出来的“第一人”难以服众,那就说明等级分制肯定有疏漏。事实上,这样的问题去年就已显露。去年王磊八段的等级分连续两次高居第1,王者之位似已无可争辩,但在成为“第一人”之前,他已有5年没有获得一项头衔了,在国际比赛中他最好的成绩也只是第4。既如此,等级分第1又是如何获得的呢?原来,王磊这两年来在国内外大小比赛中一直发挥稳定,虽然没有摘金夺银,却也能挣得不少的等级分数,如此积累下来,一路赶超,最后竟晃悠悠地升至榜首高位。没有过人的战绩,却成为了“第一人”,虽不能因此说是等级分之过,但总还是让人难免要产生等级分有欠公正之感。
在马晓春、常昊雄踞等级分榜首时,没有人对等级分提出任何异议,因为他们的成绩确实具有说服力,足以遮掩住等级分之瑕。但王磊成为“第一人”之后,即有人对等级分的合理性开始怀疑。就连王磊本人,对“第一人”之位也都有点含糊;如今实力远非第1的古力又成为了“第一人”。如此看来,等级分还真有点问题了。如果说,等级分是目前最能反映出棋手实力的一把标尺的话,那么,现在这把标尺至少在刻度上已不再清晰,从而出现了误差。仅举一例,在最新的等级分中,去年底实现乐百氏杯五连霸、今年初夺得首届丰田杯亚军的常昊九段难道只能排在古力、孔杰等之后,屈居第5?
等级分的出现无疑是中国棋协眼光超前、更为务实的产物,但在运行数年后,等级分已经滞后,或者说,已不能准确地反映出一流棋手的实际排名。如果等级分仅仅像现在的段位一样,徒具虚名也就罢了,但问题是,等级分现在成了棋手的排名、甚至成为了能否参加国内外大赛的一大标准,那这其中的问题就不得不说了。
等级分最明显的问题在两大方面:比赛不分大小、不活跃棋手划定范围过小。
目前,等级分的计算方法基于对手分的高低,由此根据胜负来确定每一战棋手等级分的升降,这无疑也是合理的,但这里却忽略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同一位棋手,他参加国际大赛中的价值能与他参加段位赛的价值等同?他在国际大赛中战胜一位日韩九段高手能与他在国内一项比赛预赛中战胜一位国内九段等值?还有,按照现在的等级分计算方法,一位棋手如果在一项比赛预选赛中过五关,斩六将,即便是他在本赛中一场不赢就出局,但其等级分肯定还会飞涨。然而,一项比赛的预赛和本赛及决赛的价值能等同视之吗?目前,日本将每一项比赛的预赛都分成A、B、C等若干等级,由此来确定相应的对局费。既然连预赛都该有等级之分,那本赛、决赛乃至世界大赛的本赛、决赛就更应该区别对待了。
举个例子,去年底马晓春九段在名人卫冕战中1比3负于了周鹤洋九段,如果按照赢一盘得5分,输一盘失5分的计算方法,那卫冕冠军马晓春净亏10分。堂堂的一大名人头衔卫冕战在等级分上的“含金量”如此之低,甚至还不如在预选赛中连赢几把,当然是不合理的。依此规则,头衔卫冕者首先在等级分上已失分了,因为,即便是他辛辛苦苦地3比2赢下来,他也才不过小赚5分而已———可是,获得一个头衔的价值难道不该比预选赛中赢一盘棋的价值高出多少倍吗?
再举一例,常昊拼死拼活打入丰田杯决赛,期间他赢了李世石、刘昌赫、王铭琬等一流高手,最后在决赛中败给了李昌镐,那么他在等级分上的有效局数也不过两三盘而已。然而,在如此高等级的世界大赛中赢上两三盘,还杀至决赛,其含金量恐怕要二三十盘的国内比赛才能与之一比,但在等级分上,这一点却并无反映。
不活跃棋手的界定也是目前等级分含混之处。棋手只要不下棋,其分数就不掉。像排名第27名的吴淞笙九段、排名第37名的华以刚八段、排名第38名的陈祖德等等,他们全年下的棋局屈指可数,却因原定的等级分基数高,因而至今都未降多少,这与等级分及时地反映棋手实力水平变化的宗旨明显悖离。所以,对于一年之内对局量未达到相应局数的棋手来说,要么将其纳入不活跃棋手名单中,从此不再计算等级分;要么就采取自动扣分原则,以扣除分数的方式来弥补对局数的严重不足,否则,等级分的排名就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了。李浩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