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蓄势,只在今朝。杭州第19届亚运会让世界的目光聚集于此,亚洲进入“杭州时间”。
目光交汇之处见萧山。2016年,举世瞩目的G20杭州峰会主会场落地萧山,“天下从此重杭州、杭州发展看萧山”。今年金秋九月,杭州第19届亚运会核心区在萧山:这里是亚运“三馆三村”所在地,区内共有17个亚运场馆和4个功能中心,数量全省最多,约有四分之一的金牌将在萧山产生。
世界瞩目的背后,是20多年来萧山牢记“不断提升工业化、加快推进城市化、进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殷殷嘱托。这些年来,萧山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打造产业兴盛的“新天堂”;“后峰会、亚运会”的历史机遇牵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萧山正在成为活力迸发的“新天堂”;推进“产城人文”深度融合,萧山在打造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中展现出一个别样精彩的“新天堂”。
头戴“双会之区”的花环,站在新的历史舞台上,萧山如何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区(县)域范例新篇章?
坐拥“双会之区”
城市能级全面跃升
一个说法在国际上广为流传:一般洲际或世界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哪个城市召开,就是该城市“成人节”。亚洲,占全球人口比重超六成。作为亚洲最高规格的国际性综合赛事,亚运会对一座城市带来的机遇,让任何一个举办地都不容忽视。
1990年的北京便是如此。彼时,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已处在较高水准之上。然而,亚运会的到来还是大幅提升了首都的城市能级:一座集综合体育馆、游泳馆、田径场等于一体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在距天安门9公里的元大都遗址北的荒地上拔地而起,是我国首次承办大型综合赛事的主场馆。不仅如此,在亚运村建设的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至今仍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场馆之一。亚运会,在北京城市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2010年的广州亦是如此。站在中国第一高塔“小蛮腰”上,不少广州市民还记得,2007年,一座规划面积约2.73平方公里的亚运城在广州番禺莲花山麓正式开工,包括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媒体中心、后勤服务区、亚运公园、体育馆区七大部分。以千亿计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使广州城市建设速度至少快了5至10年。
对于萧山,这个早就定下“加快推进城市化”目标的亚运会办赛核心区来说,赛事对城市能级跃升的牵引可想而知。
世界级城市品质在提升。作为机场城市,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能力达9000万人次,双跑道独立运行正式获批,成为华东地区第二大航空枢纽;陆地交通同样引人注目,以“22688”交通大会战建设成果为基础,全区主干路网里程达707公里,地铁运营里程达102.63公里,快速路里程达110.15公里……轨道交通、快速路网的布局,正在逐步拉大城市发展格局,让萧山加快融入市区“1小时交通圈”。
不仅如此,融入杭州、融入长三角发展,萧山还迎来一大批国际级优质资源。浙大二院、浙大妇院落地萧山,构建都市医疗健康生态圈;上海世外教育集团、杭州学军教育集团、杭州崇文教育集团等牵手萧山,打造家门口美好学校;SKP、开市客、印象城等选择萧山,用一个个商圈推动萧山消费生态“出圈”。
国际化城市能级在提升。作为“双会之区”,“国际”“总部”“中心”成为萧山版图上的热词。萧山,正构建杭州大会展中心、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为核心的“两极引领、多点支撑”会展产业空间,争取更多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落户萧山,全力打造国际会议会展之都。以唱响新时代“西湘记”为契机,萧山充分发挥世界旅游联盟总部、世界旅游博览馆等平台作用,持续擦亮“世界旅游联盟·湘湖对话”品牌,打造文旅业界“达沃斯”论坛,引进更多大型文旅项目,培育一批世界级旅游产品和品牌,建设时尚休闲旅游之区。
盛会引领城市能级跃升,萧山不断刷新着杭州城市新封面。无论是在钱江世纪城,杭州之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望潮中心、亚运“三馆三村”等描绘城市天际线、突破城市新高度;亦或是在湘湖,世界旅游联盟总部、中国美院湘湖校区、浙江油画院等落户,在“两岸青山、一湖秀水”间点亮世界级文旅IP。一张张来自萧山的图影将永久镌刻在杭州城市新封面之中。
重塑产城关系
开创产城融合新格局
车行在奔竞大道,一路上杭州世纪中心、杭州奥体中心训练馆、杭州国际博览中心等相继映入眼帘,展现着萧山城市化最新成果,也蕴藏着一个工业大区对城市化、工业化关系的重新梳理。
作为老牌工业大区、工业强区,工业在带动萧山经济的同时,也极大地助推了萧山的城市化进程。这期间,一个个工业强镇分布在萧山主城区周围,城市重心北移沿江发展,牵动城市能级大幅提升,多年来人口总量位居全省区县首位。
“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化模式曾让萧山以一己之力成为县域经济范例,然而,当新经济业态到来,传统的“摊大饼”发展路径终究会越走越窄。工业提质增效步子放缓、要素效益难以实现最大化,让这个工业强区经历发展的阵痛。
“工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时时提升、处处提升才能时时领先、处处领先。放在当下这个时代背景下,就是要推动工业向新型工业化方向迈进。”萧山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要使萧山走出发展阵痛期,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将原来的分割式发展方式向融合式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深刻认识到城市化、工业化不是割裂,而是相互成就、彼此赋能。
重塑产城关系,要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萧山尽锐出战,以“兵团化会战、专班化运行”模式,打造“一心两翼、东西并进”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以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世纪城为“一心”。由国家级经开区为引领,系统重塑江南科技城、绿色智造产业新城、市北三大“兵团”,实现资源重整、组织重构、整体跃升,成为吸引外资和先进制造业的主战场;以杭州城市新中心为引领,构建钱塘湾未来总部基地和世纪城拓展区块两大引擎,亿元楼数量、楼均税收等核心指标加快跻身全省中央商务区最前列,成为国际一流都市中央活力区、杭州大都市新封面。
以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为“东翼”,举全区之力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聚焦“2+3”临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大征迁、建设大交通、招引大项目,打造世界级开放门户和临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为杭州贡献一条千亿级城东智造大走廊。
以湘湖·萧滨合作区为“西翼”,依托“中国视谷”,形成千亿级视觉智能产业生态圈。以西湖、湘湖战略合作为机遇,聚力唱好“西湘记”,将湘湖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中国最美生态湖区、跨湖桥文化和吴越文化集中展示地、中国视谷和萧滨一体化核心承载地。
城市,是萧山工业最硬核的支撑。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让萧山走上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集聚资源要素
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
某种意义上看,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既是杭州拥江发展实现城市空间嬗变,打造“世界名城”的战略规划,也是萧山融杭发展,从县域经济朝都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在这场蝶变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萧山怎么做?
生物医药,是国内城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争之地,其背后是高端人才、科技等要素的集聚。8月29日,钱湾生物港在江南科技城正式开园,这是萧山区政府与传化集团共同打造的生命科学产业园,致力于建设“合成生物成果转化基地”。近年来,萧山全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以合成生物创新链、创新药制造链、医疗器械产业链、AI医药产业链等四大产业链构成产业生态圈,成为杭州生物医药产业“一核三园”主平台。
打造生命健康产业新高地,是萧山集聚高端要素、赋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理顺优势将产业集聚,萧山着力打造“2+3+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打造以纤维新材料和智能汽车两大优势产业为主导,以智能物联、生命健康和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为特色,以绿色能源、绿色建筑、未来网络、元宇宙等未来产业为补充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为实体经济的“铁柱钢梁”提供坚实支撑。
在先发的赛道上加速“生长”。萧山的制造业体系中,纤维新材料和智能汽车产业是两大优势产业。在纤维新材料领域,萧山拥有荣盛、恒逸两家世界500强化纤巨擘;在智能汽车领域,萧山有万向、杭可、采埃孚等行业龙头。立足产业本底优势,深化迭代、整合发展,萧山要在先发产业上继续发力,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在新兴产业上下“先手棋”。以智能物联、生命健康和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为特色,是萧山依托“中国视谷”、江南科技城、北大信研院、浙大科创中心等高能级平台优势,主动融入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建设的重要一笔。在市级政策扶持、区级平台支撑下,若干个千亿级、百亿级生态集群将在萧山形成。
在未来产业上加快培育。以绿色能源、绿色建筑、未来网络、元宇宙等未来产业为补充,萧山瞄准先进制造业未来发展方向,以新业态、新经济赋能先进制造业,用不同经济形态撬动工业发展。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萧山牢记嘱托,持续深化对“不断提升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擦亮工业底色。而展望未来,萧山仍将举全区之力以工业率百业,再造工业新萧山。
(本版图片由杭州市萧山区委宣传部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